人生格言

《诗经》里的植物(下)

作者:许永强   发表于:
浏览:91次    字数:2335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89篇,  月稿:3

  □许永强

  楚楚者茨

  《诗经·小雅·楚茨》篇有“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记录的是古人为了种植高粱小米,将田野里生长的簇簇茨清除掉。《诗经·鄘风·墙有茨》里也三次写“墙有茨,不可扫也”“墙有茨,不可襄也”“墙有茨,不可束也”,说的是墙上长满了茨,无论如何扫不掉,无论如何除不掉,没有办法打捆带走。说明“茨”是不祥之物或不佳之物,人皆欲除之而后快。

  这令人望而生畏、心生不快的“茨”,究竟是什么呢?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伤人,甚疾而利也。屈人、止行,皆因其伤人也”。茨也就是蒺藜多刺的果实。

  蒺藜为一年生草本,它的茎蔓平卧在地,繁殖能力很强。《救荒本草》说“蒺藜出处有之”,牧马草地、道路两旁,沙地、山坡、平泽、海滨,它都可以生长。古时长安城最多,南梁陶弘景说“长安最饶,人行多着木屐”,写的就是怕踩到蒺藜多刺的果实。《楚辞·七谏》:“江离弃于穷巷兮,蒺藜蔓乎东厢。”东厢是宫中最严的地方,也是礼乐之根本所在,也被蔓延的蒺藜侵占,而香草江离却遭遇弃于穷巷,以此来喻小人当道。后人遂用蒺藜来嘲讽时事。白居易《夏旱》曰:“但见棘与茨,罗生遍场圃。”《瑞云图》也有“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今蒺藜生之,以见所任之非人”之记载。可见,蒺藜被视为恶草,充满了负面的涵义。连大文豪鲁迅也说“种牡丹者得花,种蒺藜者得刺”。

  其实,蒺藜也并非一无是处。古时荒年,民众会将蒺藜的种子磨成面做成烧饼来蒸食。蒺藜多刺伤人,也被制作成兵器“铁蒺藜”,置于敌阵之前用来防卫。王维诗《老将行》“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中的“蒺藜”指的就是铁蒺藜。

  在历代诗文中,“茨”也解释为白茅、茅草。白居易《自题小草亭》“新结一茅茨,规模俭且卑”,李白《赠闾丘处士》“如能树桃李,为我结茅茨”,杜甫《岁晏行》“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高适《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李世民《帝京篇十首》“望古茅茨约,瞻今兰殿广”,皮日休《七爱诗·元鲁山》“退归旧隐来,斗酒入茅茨”,苏东坡《和葵卯岁始春怀古》“茅茨破不补,嗟子乃尔贫”等诗句中的“茨”皆为茅草之意。

  蒺藜贴地而生,它的茎叶椭圆形,像极了美女清纯可爱的小脸蛋,也最贴近田野的枯荣和民间的悲喜。元人方夔在《田家杂兴》中写到:“樵路通村暗蒺藜,数椽茅蕝护疏篱。”尖的茨和白的茅和谐相存,蒺藜已然成为了美好乡村的一部分。蒺藜花浅黄色,直径约1厘米,五瓣,和黄腊梅的花几乎是一样的。花一个分节处只开一朵,只在短叶的叶腋之间黄蜡蜡地开,就像热烈的太阳,又如温暖的灶火。长叶遮风挡雨,短叶开花结果;长叶表现着空间上的葱茏,短叶繁衍着未来的新绿。蒺藜的尖刺也如大地醒目的提示,让人们懂得敬畏,学会节制。

  言刈其蒌

  《诗经·周南·汉广》向我们讲述了一名男子追求女子而不能得的凄美情歌:青年樵夫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动人的情歌,倾吐满怀惆怅的愁绪。其中“翘翘错薪,言刈其蒌”,意为在众多错杂的植物丛中,男子只割取最优用途的“蒌”,用以比作所爱慕的姑娘是众多女子中最出色的。

  用“蒌”比作美女,如此美好,不得不让人关心“蒌”为何物。

  按陆玑《诗疏》解释,“蒌”就是蒌蒿。他说:“其叶似艾,白色,长数寸,高丈余,好生水边及泽中。”对蒌蒿的描写也甚为细致:“正月时长芽,芽呈白色。嫩芽可生食,味香而脆,叶可蒸煮作菜。”《救荒本草》将“蒌”称为“闾蒿”。湖北人称之为羊角菜。苏东坡的“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中的青蒿,实际上指的就是蒌蒿。陆游的“小园五亩剪蓬蒿,便觉人间迹可逃”中的蓬蒿其实指的也是蒌蒿。看得出两位诗人都喜食蒌蒿。

  蒌蒿,多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气,下半部半木质化。表面绿色,背面密布灰白色绒毛;叶椽有细锯齿。广泛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华南地区,多生于低海拔地区河岸、沼泽地带,可在水中生长。

  古时,蒌蒿乃奢侈之物,每月初一皇宫贵族有向祖先祭献新鲜时令食品的礼仪,在祖先才能优先享用的新鲜时令食品中,赫然就有蒌蒿。因此,蒌蒿一直为地方官吏和缙绅所青睐。

  作为最可口的野菜之一,蒌蒿历来受到诗人的喜爱。据说蒌蒿能解河豚之毒,苏轼被贬黄州时,为慧崇和尚画的《春江晚景图》题诗云:“蒌蒿满地芦芽短,最是河豚欲上时。”芦芽(荻芽)是古代用来配食河豚的最佳菜蔬,芦芽尚未上市前,可取蒌蒿代之。宋代诗僧饶节“溟濛烟雨掐蒌蒿”,北宋诗人郭详正的“河豚入网采蒌蒿”,孔平的《初食鲚鱼蒌蒿》,刘跂的“待摘蒌蒿煮白鱼”,洪咨夔“熟思归计是,春酒荐蒌蒿”,范成大的“棹船西岸摘蒌蒿”,清代词人朱彝尊“听说河鲀新入市,蒌蒿荻笋急须拈”“河豚春正美,荻笋蒌蒿,和就香羹尽人劝”,从美食的角度描述蒌蒿是配食河豚的最佳选择。清代诗人缪公恩“折得蒌蒿植院庭,乱悬香炷火光荧”,进一步说明人们除了野外采摘,还专门栽种蒌蒿。《红楼梦》中晴雯最爱吃的一道菜也是素炒蒌蒿,锅里略微放点油,下入洗净切段的蒌蒿茎,翻炒两分钟放点盐就可以出锅了

  明朝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列举了蒌蒿种种治病和保健功能,“有功无毒” “利膈开胃,杀河豚毒”。清人汪绂的《医林纂要》则明明白白地写道:“开胃,行水。”

  到了现代,蒌蒿已成为普遍民众喜爱的菜蔬。汪曾祺在《故乡的野菜》中说:蒌蒿好像都是和瘦猪肉同炒,素炒好像没有。我小时候非常爱吃炒蒌蒿薹子。桌上有一盘炒蒌蒿薹子,我就非常兴奋,胃口大开。蒌蒿薹子除了清香,还有就是很脆,嚼之有声。江西名菜“蒌蒿炒腊肉”还入选北京奥运会的主菜谱。编辑:郭梦涵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植物 诗经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美文苑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生格言

    查看更多人生格言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