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言

杨汉烈:热血一腔御外侮

作者:   发表于:
浏览:504次    字数:6308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89篇,  月稿:3
汪海如《赠杨森杨汉烈父子抗战手札》。

杨汉烈(1917—1987),字北魂,今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龙台镇人,杨森次子。

杨汉烈毕业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十六期,先后在国民党第二十军和二十七集团军担任连长、参谋、营长、团长、区保安司令、总队长、师长、副军长、军长等职。抗日战争中,杨汉烈随国民党第二十军开赴上海,参加了淞沪抗战。1949年12月24日率原国民党二十军在四川金堂起义。

杨森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的创始人。长期以来,杨森一直在寻找一位具有现代军事知识而又坚强有力的指挥官来执掌杨家军。

杨汉烈的母亲是杨森的第二位夫人谭正德,谭正德是广安人,1908年与杨森结婚,育有两子,杨汉烈是二儿子,大儿子叫杨汉忻。

最初,杨森对大儿子杨汉忻怀有厚望,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衣钵。未料杨汉忻在天津南开中学求学期间接受进步思想,参加了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成为一个活跃的革命者。在一次纪念五四运动的活动中,杨汉忻上街散发传单被捕入狱。后由杨森旧部白驹向吴佩孚关说得以保释,回到广安。杨森又将其送往德国学习军械制造。抗日战争爆发,杨汉忻经由苏联回国,此时的杨森依然对其十分器重。其时正值杨森担任国民党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驻防湖南平江,杨汉忻专程前往平江劝说父亲勿与人民为敌。父子俩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杨汉忻坚持自己的信仰不为所动。杨森大为光火,对外宣称杨汉忻有精神病,将其送往成都军校严加管教。在军校,杨汉忻看不惯教官欺压学生,打了两次教官。杨森竟登报声明与杨汉忻脱离父子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杨森将目光转向了二儿子杨汉烈。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年方16岁的杨汉烈来到北平,就读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十六期骑兵科。那时长城抗战正酣,宋哲元的二十九军主力与日本侵略军第十四混成旅在喜峰口一带展开激战。杨汉烈跟随军校师生奔赴前线参加慰问抗日将士。在前线,古老长城上中国军人抵御外侮寒光闪闪的大刀,赵登禹、佟泽光等抗日将领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着这位柔弱青年。杨汉烈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与艰苦,也加深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通过这次前线慰问,杨汉烈决心投身到民族抗战的烈烈烽火中去。

临近军校毕业时,杨汉烈给父亲写了一封信,与他商讨自己毕业后的去向。杨森回信让他回二十军效力,并叮嘱,在他的同学中倘有素质很好且与他合得来的,不妨邀请他们到湘北前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杨汉烈从黄埔军校十六期骑兵科毕业,果然带了二三十位同学前来二十军。杨汉烈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的一名附员。所谓附员,其实就是对暂时没能取得职位安置者的一种虚衔。这也可以看出杨森在杨汉烈的教育培养上没有给予特殊照顾和赋予特权,而是按常规要求,让他从普通一兵做起。

对杨汉烈当年毕业后的具体任职,有多种说法。一种来自杨森自己的回忆录:他安排杨汉烈在其警卫营中担任排长,与之同来的同学,也都安排了排长职务。不过因当时战事紧急,队伍来不及编组,杨汉烈便带了这批年轻力壮的新锐在杨森身边担任警卫,形成了一支很特殊的队伍;而另一说法则来自坊间:军校毕业后杨汉烈得到了他军旅中的第一个职务,即担任二十军第133师搜索连的排长。搜索连排长一职,可不是一个享福的位置,战时常要承担敌前侦察任务,平时也必须跟随部队到火线搜集情报,可谓出生入死,非常危险。

不少人对杨森的做法不甚理解,但在杨汉烈看来,无论警卫排长也好,搜索连排长也好,似乎都无不可。他按照父亲的安排,在排长这个位置上认真地干,身先士卒,干得很不错。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杨森率二十军奔赴上海参加战斗,杨汉烈随军同往。淞沪抗战中与凶残日寇的面对面搏斗,让这位热血青年的民族大义得到了升华。

1942年8月,第二次长沙战役开始,日寇企图一举打通粤汉铁路,将国民党军队驱入黔桂之地。战斗异常惨烈,但二十军所向披靡,捷报频传。

10月9日,杨森率二十军追击日寇欲渡新墙河,不料攻势受挫,二十军被迫停止前进。因为新墙河对岸的一支日军炮兵,为掩护其残军撤退,以暴雨般的排炮倾泻向正乘胜追击的二十军。正打得得心应手,忽然碰到这样一个挫折,无疑让二十军将士深感不耐烦。有人想直接冲过去,先将这支炮兵消灭。但考虑到日军炮兵的疯狂,部队会造成严重伤亡,前线指挥官又踌躇起来。

接到前方战情报告,杨森立即带着二儿子杨汉烈和他的那支小队,匆匆赶到前方了解情况,以施对策。察看了前线敌人炮兵阵地情况回到掩体,杨森正和前敌指挥官计议如何打掉日军这个炮阵地。突然一阵天摇地动,从阵地前爆发出一阵隆隆的炮声和阵阵欢呼与吼叫声。一位传令兵气喘吁吁地赶来报告杨森,“少君把敌人的炮拖过来了!这时候前面的部队都在打冲锋!”(少君是二十军中将士对杨汉烈的称谓。)

杨森带着前敌指挥官连忙走出掩体,用望远镜一观察,只见大军冲锋,犹如万马奔腾,新墙河前不见日军踪迹,二十军士兵一个大冲锋已直抵新墙河边,此刻正忙着渡河。战况怎么会出现如此快速的变化?众人百思不得其解。

就在夜幕降临之时,一支队伍从前线急驰归来,领头的正是杨汉烈。原来当杨森与人商量对敌办法时,杨汉烈也得知了敌人炮兵对二十军前进构成的威胁。他趁杨森未注意,便带了他的那支二三十人的队伍悄悄离开掩体,绕到敌炮兵阵地右方,直扑一门安放在最右边的大炮。众人一拥而上,迅速砍翻几名日本炮兵,然后掉转炮身,装上炮弹就向日军这个炮兵阵地一阵猛轰。日军炮兵大概从没遇见过这种近战打法,顿时晕头转向,纷纷喊叫着弃炮而逃。二十军前锋人马见状欢声雷动,趁此机会,拔步猛冲,攻克了敌炮兵阵地。阻碍二十军前进的障碍终于得以消除,部队顺利越过新墙河,长驱直入,一路打到湘鄂边界的羊楼司和临岳。

由于战略战术运用得成功,二十军将士浴血拼搏,第二次长沙保卫战大获全胜,捷报传遍中外。杨森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而杨汉烈的事迹也给将士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类似的情况并非仅有。

第三次长沙会战时,位于影珠山的二十军侧翼遭到日军一部400余人的偷袭。当时二十军的野战部队大都派了出去,军部只有时任连长的杨汉烈骑兵连可用。说是骑兵连,实际主要还是步兵。一旦防线被日军突破,不仅二十军会遭到覆灭的危险,同时还会影响到整条战线的稳固。身为连长的杨汉烈带着他的140名官兵向这股日军发起了反冲锋。

战斗完全是近距离展开,敌我双方士兵交织在一起,肉搏血战。激战中杨汉烈连遭袭击,身体多处受伤,但他坚持不下火线。经过两小时鏖战,身被数创的杨汉烈终于和战友们坚持到友邻部队增援到来,将这股日军全部歼灭。这一战可谓凶险至极,如果战斗稍有拖延,杨汉烈就可能为国捐躯了。为此,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杨汉烈被升任为第二十七集团军总部参谋、特务营营长。

1944年9月,日军发起所谓一号作战,中国军队在河南、湖南两个战场连战皆北,日军则乘势攻入广西。身为二十七集团军总部参谋、特务营营长的杨汉烈正率部随集团军总部向广西推进,准备驰援广西战场的友军,进至天河时,突然遭遇日军。

杨汉烈沉着冷静,当即命令特务营就地隐蔽,命第1连散开进入防御阵地,从正面阻击;同时命机枪连迅速占领侧防高地,凭借火力掩护第2连向日军侧翼迂回攻击,迫使日军向后撤退。第1连见日军被重机枪压得抬不起头,也乘势交互推进,等到第2连迂回到日军后方时,两军一齐冲杀,予敌重创。

杨汉烈回忆:“这场战斗从早至午,战斗延续时久。因总部仅特务营一营兵力,顾虑敌主力赶到,于我不利。因此抓着这一有利时机,将总部各处、室及战斗人员逐步安全转移。后适二十军大部已与敌发生战斗,至此我营士气大振,以强盛之火力,终于击退当面之敌。致使我总部全部安全脱离,保卫了指挥部的安全。”

在《杨森的一生》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杨森二十军当年在湖南茶陵地区突围后,又奉蒋介石电令在安仁县和日寇激战八天八夜。美国从桂林出动空军助战,时任集团军总部参谋的杨汉烈受命担任对空联络翻译,向美国空军指示轰炸日寇的目标,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这从侧面反映出杨汉烈不仅军事过硬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

这年10月,杨汉烈因功升任第133师398团上校团长。不久这个团被扩编为整编第79旅,杨汉烈成为二十军最年轻的少将旅长。

杨汉烈的英勇善战,让父亲杨森倍感欣慰,但儿子身上处处淌血的伤口也引起了他的忧虑,他担心自己亲自选定和培养的二十军继承人会战死在沙场上。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初,杨森接任贵州省政府主席,他将杨汉烈调至贵州省保安司令部担任教导团团长,后又任贵州省保安第二总队少将总队长。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杨汉烈已经升任贵州省直辖区保安司令。是年秋又改任重庆市保警总队总队长。到了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杨汉烈成为由二十军整79旅改成的79师师长。

杨汉烈的升迁不可谓不快,但却是从抗战的血火之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或许因为父亲暗中保护性的安排,杨汉烈幸运没有同解放军直接交战,而是在重庆大后方安然度过了三年。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天堑。杨森的二十军在芜湖、广德一带的江防之战中全军覆没,军长杨干才自杀身亡。

8月,按照蒋介石命令,杨森在重庆纠集残部重新组建二十军,自兼军长,以图顽抗。

自解放军渡江战役胜利以来,国民党军防线土崩瓦解,眼见蒋介石政权大势已去,杨森下属,时任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并代理主任的喻孟群曾劝说他活捉蒋介石,起义立大功,为杨森所拒。

11月28日,刘邓大军抵达重庆。30日清晨,蒋介石由重庆乘飞机逃往成都,杨森也于同日逃离重庆,并令包括驻扎在涪陵的杨汉烈二十军79师尽快撤往川西。

12月中旬,解放军铁流席卷川西,大西南已在人民解放军股掌之中。面对朝不保夕气息奄奄的国民党政权,杨森最终决定逃亡台湾。

临上飞机,杨森把自己手签的一份任命状给了喻孟群,正式将重建后的二十军军长一职移交杨汉烈。

任命发布,据说正代行二十军军长职权的副军长景嘉谟十分抵触。在景嘉谟看来,自己为二十军尽心尽力,到头来却什么都没得到,于心不甘,就串联134师师长萧传伦,意欲“自由活动”。对这个广为流传的民间说法,笔者不无同感,却又苦于无证。

但在读了《杨森的一生》后,笔者方知此说其实还并非虚构:

“十七日中午,范埏生由成都以电话通知广汉向廷瑞,要向立即派入去广汉至中江途中找杨汉烈(79师师长,正由涪陵往川西途中),并说杨森明天早上要在成都北门外驷马桥看地形,要杨汉烈务必于九时前赶到。向廷瑞立即派人前往中江道上去找,但未找到。次日(十八日)上午九时杨汉烈才赶到广汉,立即乘车飞驰驷马桥,杨森已于一小时前上飞机逃往台湾。

十八日上午,杨汉烈、范埏生、鲁伯言等由成都返广汉,立即通知副师长以上人员于十八日午后六时在总部开会。会议由喻孟群主持,范埏生取出杨森‘手令’交喻孟群宣读,内容四点:(一)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主任由喻孟群代行,范埏生任参谋长;(二)二十军成立军事委员会,由喻孟群、夏炯、罗君形、郭大树、范埏生、向廷瑞、向文彬、陈亮、景嘉谟、肖传伦、熊恭岳、鲁伯言等为委员,以喻孟群为委员会主席,凡二十军重大事项,由军事委员会开会处理,(三)二十军军长由杨汉烈继任;(四)总部特务营归杨汉烈指挥,带往二十军。喻孟群读完后,范埏生补充说,杨森上飞机时因杨汉烈未赶到,嘱他转告杨汉烈‘二十军光荣起义’”。

这就是杨森逃往台湾前的最后安排,还是要把他的二十军传给他的次子杨汉烈。这段记载笔者认为是值得一读的信史,讲清楚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文字中约有出入的地方是起义时间。这里所说的起义时间是1949年12月26日,而在杨汉烈悼词中,则将这个时间确定为12月24日。

在撰写本文时,笔者曾访问过杨氏家族的一位年迈知情人,据说,在杨汉烈起义之前,身为大哥的杨汉忻曾秘密造访过杨汉烈,希望他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民族大义为重,救百姓于水火,走上起义这条光明之路。还有一种说法:在杨森飞往台湾之时,曾给了杨汉烈一张字条,内容大概为:杨汉烈接手二十军后,部队何去何从,由其自行决定。

由此看来,坊间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接任后的杨汉烈和他的二十军何去何从?深明大义的杨汉烈已有自己的考虑。对于在北平读书时就萌生爱国进步思想的杨汉烈来说,其实早在担任79师师长时就曾考虑过起义问题。对于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腐败,连连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他深有感受。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如何选择,他在心里也曾反复考虑过。尤其是看见自己熟悉的许多国军将领纷纷起义投诚,更让他感到国民党政权的垮台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只是碍于父亲之权威而未能启动。这下父亲走了,他必须为这支曾在民族危难之际奋起抵抗,在中国抗日战场留下辉煌战绩的军队寻找到一条光明之路,为二十军数万将士的生命着想和负责。

他与解放军方面秘密联系,准备起义。

对此身为副军长的景嘉谟深为不满,决定率133师并串联134师师长萧传伦反对起义,企图把部队拉到温江,然后经藏区松潘进入西康、云南打游击。

在当时的情况下,景、萧两师的脱离对于杨汉烈而言,似乎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剩下的79师是自己的嫡系,新扩编的349师和独立师又都对自己言听计从,如此一来,起义更具成功的把握。

时间定格在1949年12月24日。

这一天,杨汉烈,一位年方32岁的青年将领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身份率所属79师、394师、独立师三个师在四川金堂县赵家渡宣布起义。

历史庄严地肯定了这位深明大义的青年将领在关键时刻所作出的选择。

起义后的二十军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军19师,杨汉烈任19师师长。

之后,杨汉烈还积极配合解放军方面对133师景嘉谟和134师肖传伦回归建制作劝说工作。对此,《杨森的一生》中这样记载:

“起义后,解放军19师即派军代表到二十军。并即派郭大树去青川、平武劝说景嘉谟、肖传伦归还建制。133师景嘉漠率部回到什邡起义。134师肖传伦坚决不回头,将部队拖到松潘,想逃往西康进云南,结果被解放军歼灭,肖传伦被击毙。”

这真可谓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全国解放后,杨汉烈先后担任的职务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师师长和西北军区参议室副主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第四、五、六届代表,政协甘肃省委员会第四、五届副主席、甘肃省人大第四、五、六届代表、民革中央第五、六届委员,民革甘肃省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和第四、五届副主任委员,甘肃省归侨联合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届顾问,西安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兼甘肃省联络组组长。

1987年7月10日23时45分,因病医治无效,杨汉烈在甘肃兰州逝世,享年70岁。

追悼会于7月18日在兰州华林山公墓隆重举行。甘肃省党政军机关、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领导同志及杨汉烈亲属和生前友好500人参加了追悼会。

《甘肃日报》等新闻媒体在头版显著位置对杨汉烈追悼会做了报道。悼词对他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

“杨汉烈同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积极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热心民主党派工作,积极参政议政,对我省四化建设提出过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为‘一国两制’构想实施做了大量工作。

杨汉烈同志秉性刚直,作风正派,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团结同志 谦虚谨慎,顾全大局,主持公道,是我们党的忠诚朋友。”

无疑,一句“我们党的忠诚朋友”,对于杨汉烈而言是一个庄重严肃的表达,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这位爱国将军一生的真诚情感与认同。而其中的“忠诚”二字,更一定会让将军含笑于九泉。(邱秋)

编辑:郭梦涵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美文苑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生格言

    查看更多人生格言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