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西湖听雨

作者:鲁公青夫   发表于:
浏览:137次    字数:4187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2647篇,  月稿:7904

  来自- 山东济南

  【编者按】好一篇佳作,美就美在独辟蹊径、精于巧思“西湖听雨”。描写西湖的文章不少,单单唐诗宋词也是连篇累牍,写好不容易。但作者没有将精力放在眼前的景致上,而倾注于一个“雨”字。这既是来自于唐朝的雨,也是来自于宋朝的,更是来自于千古奇冤“岳飞”庙前的。信手拈来的唐诗宋词,春夏秋冬落下的雨声无不在点化西湖蕴藏的文化渊源,许多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升华了文章意境,不仅传播了西湖的文化知识,而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一篇好文,力荐精华。(黄皮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工作关系去过一次杭州,这次与老伴又来杭州旅游了。在西湖边下了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高大的石刻“杭州西湖”,少不了在石刻前留影纪念。转过石刻,一望无际鳞光闪闪的西湖就在眼前,远处青山相连,看不到边际,不远处响着音乐,树荫下一对男女在音乐伴奏下正在劲舞,我与老伴少不了驻足欣赏舞姿,舞者非常卖力,后背被汗水湿透了。看着碧波浩渺的湖面,远望着连绵青山,欣赏着眼前的舞蹈,不禁想起那有名的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里,我们只取诗句的字面意思,不去探讨原诗句深刻含义。

  沿湖边漫步,游人如织,湖边高大的樟树一棵接一棵,估计都得百年以上。樟树上很多松鼠,游人争着用食物喂松鼠,松鼠被游人喂得肥胖。继续漫步至一隅是一片荷花,这季节不少荷叶已经残败,莲蓬也已经干瘪,看着这些残荷,少不了想起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今天虽说太阳完全被云遮住了,是再好不过的游览天气,不冷不热,真有点“暖风熏得游人醉”,可我却期盼下雨,要是这时下雨,也体验一把“残荷听雨”意境,岂不别有一番韵味?!

  虽说不是旅游旺季,游西湖的人也不少,没法想象旺季游人是怎样场面。随游人首先来到断桥,“断桥”名字的来由有很多说法,其中一说是从前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姓段的夫妇,开了一家酒馆,生意兴隆,出资建了这座桥,人们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因为“段”、“断”同音,被后人称为断桥。

  另一种说法每当瑞雪初霁,站在宝石山上向南眺望,西湖银装素裹,断桥的石桥拱面无遮无拦,在阳光下冰雪消融,露出了斑驳的桥栏,而桥的两端还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依稀可辨的石桥身似隐似现,而涵洞中的湖水奕奕生光,桥面灰褐形成反差,远望去似断非断,故称断桥。其实,我更信这种说法,这就是西湖美景“断桥残雪”。

  断桥是西湖非常出名的一处景点,这当然离不开许仙和白娘子美丽的爱情传说,许仙与白娘子就是在断桥相遇,并开始了那些神乎其神、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没有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断桥大约也不会这样出名。越过断桥就是白沙堤,白居易曾在杭州担任刺史,并作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后人为了纪念白居易,将白沙堤称为白堤。湖边有一组铜制群雕像,雕像展现白居易调离杭州赴洛阳,杭州百姓夹道相送,依依不舍,惜别白公,这组雕像以艺术的手法,再现当时感人盛况。沿着白堤继续漫步,一路要越过西冷桥、锦带桥,由于不是旅游旺季,堤上人不是很多。白堤止于孤山,孤山有很多建筑遗址,当年是清朝官员游西湖行宫,孤山对面有“平湖秋月”石碑,“平湖秋月”是西湖有名景点。

  过了孤山就是苏堤,苏堤是苏东坡当年主持修建,所以称苏堤,“苏堤春晓”是有名景点。苏东坡曾两度为官杭州,疏浚西湖,为人民做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留下了六桥烟柳的苏堤,更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绝唱。北宋绍圣元年,章恬任宰相,再度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反对新法的苏轼便以“讥讪先朝”的罪名被贬到惠州。惠州西湖因苏东坡而出名,苏东坡捐助修建苏堤及东新桥、西新桥,正对着苏堤也有一个山称“孤山”,山上有苏东坡纪念馆,孤山下有苏东坡侍妾王朝云墓,惠州留下很多苏东坡的故事,三年后苏东坡被贬到更偏僻、更遥远的海南儋州。

  我们大约下午四点到达岳飞墓,首先游览了岳王廟,正中岳王高大威武塑像神色凝重,两边“忠义常昭、精忠报国”金色大字。同行游览的三位游客其中一位说,岳飞被处死时,不明真相的百姓拍手称快,而岳飞被平反时又是老百姓击掌相庆。不知这位游客是在什么地方得知这一说法,我没看到资料,不好妄加评论,但相信这样的事情发生,老百姓这样的表现不止发生在岳飞身上。明朝末年的袁崇焕,曾任兵部尚书,大约相当于国防部长。帅军抵御清军入侵,多次重创清军,皇太极使用反间计,离间崇祯与袁崇焕关系,最终袁崇焕被崇祯以叛国罪凌迟处死。凌迟就是千刀万剐,袁崇焕被处死时,割下来的肉都被不明真相老百姓吃了,他们痛恨袁崇焕与清军勾结、背叛朝廷。吃痛恨人的肉大概是对痛恨最高表现形式,不明真相的百姓永远不明真相,这样的“爱国热情”是多么让人不寒而栗。史料评论说崇祯皇帝自毁长城,不久明朝灭亡,崇祯自缢于北京煤山。

  岳飞被“赐死”,被“赐死”罪名是谋反,实际什么罪名无关紧要,因为自古就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汉朝武帝时就有“腹诽”之罪,也就是你想说没说出来,只要有想法就是死罪。岳飞招来杀身之祸并非没有一点缘由,军队是国家的军队,是朝廷供养,而岳飞的部队被称之“岳家军”,怎么国家的军队成了“岳家军”?虽觉不妥,但没看到朝廷对此评论记载。皇帝历来忌惮手握兵权的将军,而岳飞偏偏经常不听调度,为了调回岳飞,曾一日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还有一次高宗为催促岳飞救援,接连写了十七封信件:“帝趣飞应援,凡十七札。”还有不该武将介入的皇帝接班人问题,岳飞也插言,岳飞曾经向宋高宗“乞请正皇子之名,以定民心”,这犯了皇家大忌,宋高宗告诉他说:“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这是告诉岳飞,你是在外手握重兵的将领,这件事上不是你所应当干预的。岳飞更是多次辞职撂挑子,这实际是要挟,难免皇帝要整治你。

  看史料,感觉岳飞对同僚和对皇帝关系处理略显欠缺,得罪了不少人,《岳飞传》里有一段:“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这是说岳飞在与人争论时,慷慨激昂,不给人留退路,最终由此留下祸根。“以此得祸”这句话也就是说岳飞得罪这些人,这些人在岳飞遭陷害时他们都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在与同级别的大臣中,岳飞年纪是最小的,这难免让老帅们尴尬。岳飞无疑是军事天才,而且文采飞扬,诗词写得非常好,但为人处事比较强势。在错综复杂、险象环生政治斗争中,明显处于不利,这为以后杀身之祸埋下伏笔。看历史,像岳飞这样下场的不在少数,这就是伴君如伴虎,但也有很多将领能妥善处理,全身而退。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唐朝郭子仪,安史之乱后,是郭子仪挽救了李唐政权,皇帝也感慨是郭子仪第二次缔造了国家:“国家再造,卿力也。”郭子仪是手握重兵的上将,奸臣一进谗言,皇上也狐疑,但皇上一召唤,当天就应召,《旧唐书·郭子仪》“前后遭罹幸臣程元振、鱼朝恩谮毁百端,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史记》还记载了秦始皇的大将王翦,当时王翦带领六十万大军讨伐楚国,六十万军队是倾秦国的全部兵力,皇帝能让你掌控全国兵力,这是多大信任!临出征前王翦乘机向秦始皇索要田地、池塘、房产,秦始皇答应了。在出征路上,王翦多次派人向秦王索要这些东西,有人说王翦这样太过分了吧!王翦却说: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士兵委托给我,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难道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这些名将都能对自己的危险处境做出预判,及时化解,所以都安然无恙,如果岳飞也能这样做,奸臣的谗言不攻自破。

  岳飞死时才三十九岁,总感觉岳飞太年轻了,孔子曰:“四十而不惑”,人过了四十岁,很多事情才弄明白。有句成语:“伯玉知非”,“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这是说人到五十岁才知道前四十九年之过失。年纪太轻,还不能及时总结出自己的过错,岳飞至死也不一定闹明白为什么被处死。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被刑场处斩,这样的处斩是公开行刑,现场老百姓之多可以想象,但没有看到老百姓反应记载,是不是也像对袁崇焕一样恨得要吃他们的肉?!张宪也应该是谋反罪,这方面之前高宗皇帝已经收到一些报告,《宋史·高宗本纪》“鄂州前军副统制王俊告副都统制张宪谋据襄阳为变,张俊收宪属吏以闻。”所以很多事情的发展,都是有一定原因的。

  当游览岳王廟时下起小雨,到达岳飞墓时,雨下得紧了,游人撑起了雨伞。老天偏偏这时下雨,是不是老天也在为岳飞遭到冤案而哭泣?一千多年了,苍天至今仍在为岳飞冤案哭泣,要不然为什么在我到达岳飞墓时天下雨?墓园正中岳飞墓,左边是岳云墓,墓前有一副对联:“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岳飞墓前跪着的四个铸铁人分别为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这四个人是杀害岳飞的直接责任人。这四个铁人受到万人唾弃,其实他们也够冤枉的,特别是王氏,一介女流,她怎么能迫害手握兵权的元帅?他们只是执行者、参与者,皇帝才是第一责任人。按照中国传统,皇帝是天子,天子怎么会迫害一位精忠报国的忠臣?!这怎么让广大百姓接受?

  上午在残荷边就想,如果下雨正好体验一下残荷听雨的意境,现在雨下得紧,墓园却没有荷叶,出了墓园来到“素竹园”,素竹园风景优美,楼台亭阁、小桥流水,园内桂花飘香,随手摘了一小串桂花。园内有大片荷花,这时雨下得小了,只是零星雨点,我站在荷叶边,怎么也听不到雨打荷叶的声音,真可惜体验不到李商隐那种听雨意境。其实,一年四季都可以听雨,李商隐听得是秋雨,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听得是春雨;而杨万里在《夏夜听雨》“听雨初假寐,还成睡著休。”则听得是夏雨;宋•朱熹有听冬雨的诗句:“拥衾独宿听寒雨,声在荒庭竹树间。”对我来说这样的地点、环境,这样意境的“残荷听雨”机会不可再有,令我非常遗憾!

  听雨的文章、诗词很多,最出名的莫过于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蒋捷在词中并没有对雨声和听雨的情景作具体地描写,而是通过听雨的不同地点以表现不同处境、心情,来描述世事地变迁,感人生之沧桑。我的这篇游记题目也是“听雨”,但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结果什么“雨”也没听到,这也是在学习蒋捷艺术表现手法,算是习作吧! 我自己也奇怪,在岳飞墓园雨下得正紧,我离开墓园雨基本也停了,这雨是哭泣岳飞受到的冤枉,并非让我来“听雨”! 2023.10.29于青岛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西湖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