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的戏曲剪纸人物“大观园”
读者诸君,你见过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吗?你是否被这气势恢宏雕塑的庞大阵容所震撼呢?这只是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现在欲想奉告各位的是,还有一种类似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近千幅戏曲剪纸人物,形成的气势磅礴的“矩阵”,由四人(即四幅作品)组成一列,前赴后继,如排山倒海般涌来,亮惶惶,雄赳赳,俨然形成了一座各种行当角色齐全的戏曲剪纸人物的“大观园”。假如你看到这种雄浑的阵势,无法不感到震撼。
——这就是蔚县剪纸大师王老赏创作的戏曲人物剪纸。
王老赏何许人也?蔚县剪纸名扬中外,而作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品牌,蔚县剪纸正是成熟于王老赏(1890~1951)之手,并且就成熟于他的戏曲人物剪纸。王老赏是蔚县剪纸文化的优秀代表,蔚县剪纸的不祧之祖,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级人物;是中国向联合国第二次申遗时从全国遴选出来的22位剪纸艺术家之一。
王老赏在中国剪纸界享有崇高的地位。目前已见的三部中国剪纸史,即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伯敏《中国民间剪纸史》、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树村《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史话》、南京大学教授陈竟《中国民俗剪纸史》,都给予王老赏尊崇的评价。1950年采访过王老赏并为他画像的原察哈尔省文化学者佟坡有一句名言:“王老赏剪纸的风格就是蔚县剪纸的风格,蔚县剪纸的风格就是王老赏剪纸的风格。”
要之,提到王老赏,就无法不想到蔚县剪纸;提到蔚县剪纸,就不能不联系到王老赏。
中国剪纸界乃至世界剪纸界,像王老赏这样,一生创作了近千幅形态各异,行当角色齐全的戏曲人物形象,凭一人之力打造了一座戏曲剪纸人物“大观园”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王老赏创作的原貌形态的戏曲人物剪纸没有保存下来,消逝在并不久远的历史烟尘中。
为了抢救还原这份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从筹备到实施先后努力了四十年。2016年,根据张家口市委的批示,正式纳入“张家口市王老赏剪纸艺术系统文化工程”。
我们的抢救工程工作团队,由志同道合的本地剪纸艺人,特别是王老赏再传弟子,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温州、石家庄等外地专家学者,共二十多人组成。1951年寻访到过王老赏家,并收集了王老赏剪纸的原察哈尔省文联文化学者、后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的华迦,河北省政府主管文化工作的前副省长刘健生,担任了我们抢救工程工作团队的顾问。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还原再现了第一批王老赏的剪纸艺术原貌,使得王老赏创作当年惊鸿一瞥的剪纸艺术重现人间,演绎了一场失而复得的惊险的甚至有点传奇的故事。
中国戏曲人物剪纸史上的奇迹
首都北京所依傍的永定河上游有洋河,洋河的上游有桑干河,桑干河上游有壶流河。这一片漫漶广袤的水域,酝酿了中华北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壶流河流域的蔚县,是商汤分封的古代国疆域的核心区,历史久远,民风醇厚。
壶流河真是一条神奇的河。它的浪花飞扬激溅,浇灌出一带物产丰腴的土地。映射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上,饮食文化有传统名馔“八大碗”,社火节目有铁花飞舞的“打树花”,戏曲舞台上诞生了独特的蔚州梆子,剪纸艺术领域催生了独异的蔚县剪纸。——如此丰饶的文化瑰宝在一个县域内密集爆出,在中国县级文化史上并不多见。
蔚县古老的民居窗户,有着与北京紫禁城窗户一样的格局,并由此酝酿了五彩缤纷的窗饰文化。
窗饰文化中有深意存焉:因为安顿好心灵是安顿好人生的地方,安顿好窗户是安顿好心灵的一个处所。窗户是舒展心灵的地方,也是观察世界、吞吐宇宙的所在。在这里艺术风流尽显,在这里创造之花灿烂。关注蔚县窗户和因之而产生的丰富多彩的窗饰文化,可以发现,蔚县的窗饰文化为“心灵之窗”这个优美的比喻提供了意蕴足够的诠释。
如果说中国的国画艺术是小众文化的话,而蔚县窗花艺术,则毫无疑问属于大众文化,承载着打扮千家万户的居室环境,美化生活,陶冶性情的社会功能。
壶流河流域的传统窗饰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剪纸文化。陕北窑洞里,白生生的窗户贴了红艳艳的窗花,已经让人感觉美不胜收,但是蔚县人并不满足这个,他们把单一颜色升华为五颜六彩,创作了艳丽多姿的彩色窗花。
这便是京西壶流河流域农耕文明时期独特的窗饰文化,这种独特窗饰文化创造者的代表人物,就是剪纸大师王老赏。
王老赏窗花剪纸的代表作是戏曲人物,王老赏用他手中独特的劚刀(一种自制的剪纸刻刀)雕刻了他匠心独运构建的宏伟的戏曲人物剪纸“大观园”。
剪纸艺术古来就有,并不稀奇。戏曲剪纸是中国剪纸艺术的大宗,几乎是凡有剪纸的地方就有戏曲剪纸,也不稀奇。稀奇的是,王老赏创造了一种剪纸艺术从来没有过的崭新的艺术语言,包括造型艺术语言、刀法艺术语言和色彩艺术语言,并由其综合构成前所未有的剪纸艺术特色。
把王老赏作品与他同时期或稍晚一些的全国其他地方剪纸艺术家们的戏曲剪纸摆放在一起比较,王老赏作品的撄心抢眼是无与伦比的,为人们带来激情的喜庆色彩和强烈视觉冲击力,从而诞生了一种独特的剪纸艺术。
这个崭新的剪纸艺术品种,被人们称为“蔚县剪纸”。
世所公认的“七大世界奇迹”: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阿尔忒弥斯神庙、奥林匹亚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罗德岛太阳神巨像和亚历山大灯塔;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第八大世界奇迹”。这些都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世界文化遗产,而王老赏的戏曲人物剪纸,则是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的世界文化遗产。
看吧,上千个姿态各异的戏曲人物剪纸造像,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蔚县窗户格上横空出世。不是形单影只,而是人物群像,并且是以前所未见的形式,亮煌煌、齐崭崭、虎视视、壮威威,甚至从中隐隐传出舞台唱腔和锣鼓声,惊天动地,蔚为大观。
——这就是王老赏戏曲人物剪纸的“矩阵”,一种人世间从未有过的剪纸艺术尤物。
老赏剪纸如此妖娆,引无数名家竞折腰。历届中国剪纸学会会长对王老赏都有高度评价,前中剪会会长张树贤先生的评论最为到位: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经典,剪纸是中国文化之精华。能将这两者水乳交融结合,带动了整个蔚县剪纸产业的发展,王老赏是第一人,全国寻找不到并肩者……毕加索、马蒂斯、安徒生等国际大师们的剪纸当然好,但他们靠的不是剪纸本身,而是借助他们的绘画、童话方面的成就。而王老赏的成就就是剪纸。单从对世界剪纸艺术方面的贡献,王老赏自然要高于毕、马、安等人,这是当之无愧的,也是其他国家能接受的。所以王老赏是完全可以作为世界级民间剪纸大师对外宣传的。这不仅是蔚县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对世界非遗的重大贡献。”
原貌作品的丢失是王老赏英灵不能承受之重
北京西郊曾有一座恢宏的皇家园林,名叫圆明园。圆明园是中西合璧的精华之作,被称为“万园之园”。但是今人已经无缘看到圆明园的原貌了,只能从英国传回的一些当年拍照的图片上领略。然而,平面的单视角图片,无论如何不能代替立体的可以多视角欣赏的实体建筑。也就是说,让中国人骄傲的宏伟建筑圆明园只能停留在梦中了。
非物质文化形态的王老赏戏曲剪纸人物“大观园”,与物质文化形态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堪有一比。王老赏的戏曲人物剪纸当年曾辉煌北半中国,甚至飘洋过海发行到海外,被誉为“蔚州人儿”。
遗憾的是,他的作品留存至今的,或者是一些黑色熏样、白色白胎,或者是褪了色的晚年精力不济时不能代表他艺术水准的差品。而且不成体系,其中富含的文化内涵要素,被弄得七零八落。假如用这些东西谎称王老赏作品的原貌,真实吗?公平吗?可惜,王老赏身后面临的正是这样的残局。
中国剪纸界的大师级人物中,其作品被误选、误读,甚至被弄得混乱不堪的,王老赏或许不是惟一的,确是最甚者之一。如今,无论民间收藏品还是既有的出版物,绝少见到原汁原味的王老赏原貌形态的作品,甚至可以干脆说没有,更不必说充斥的赝品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世人尚未得见真正的王老赏剪纸艺术。
一个在全国剪纸界呼声甚高的剪纸艺术家,人们却没有见过他作品的原貌,听起来似乎荒唐,情况却是真的。
艺术家是活在他创作的艺术作品之中的。一旦他的艺术作品遗失或损毁,也就等于这个艺术家的消隐。假如误将他的半成品或应景之作当作他的最终追求,那就误读甚至糟蹋了这个艺术家。王老赏原貌形态的剪纸作品的失落,确乎是王老赏的英灵不能承受之重。
王老赏的戏曲人物窗花剪纸:绝唱与挽歌
人类文化史上,一种独特艺术形式的出现,往往标志着一个时代。汉赋象征了汉代的作文追求,唐诗体现了唐代的诗歌创新,宋词标志了宋代的长短句兴起,元曲展示了元代的新诗体形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虽然各各留在历史上,从某种意义上看,已经成为时代的绝响,后世虽然可以描摹,可以复述,可以附庸风雅,恐怕很难超越了。
戏曲也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社会条件下,人们趋之若鹜的一种大众娱乐方式。如今,电视电脑普及,坐在家里就可以欣赏几乎各类文娱活动,戏曲自然也退缩为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再次兴盛了。
由戏曲艺术题材衍生出来的窗花剪纸艺术,其命运也是如此。在历史上灵光一现之后,随着历史的脚步走入历史,从此风光不再。戏曲人物剪纸作为中国传统剪纸的一个大宗,似乎也到了可以盖棺论定的时候。为此,我们从百余种已版图书中,汰选出中国十七个省市近百年来创作的戏曲人物剪纸共255幅,编为20期,在《蔚县剪纸微刊》微信公众号第60~79期刊出。此次中国传统戏曲人物剪纸巡礼,既使我们看到各地传统戏曲人物剪纸各怀绝技,各有千秋,美不胜收;又能在全国性的平台之上,凸显王老赏作品意境的神妙。王老赏的戏曲窗花艺术,虽然在当时的中国各地戏曲人物剪纸中异军突起,拔得头筹,但也难逃脱历史的命运,最终流为中国剪纸史上的绝唱。
王老赏时代已经过去,他的戏曲人物窗花无法复兴,他的艺术恐怕也无法超越了。如同唐诗宋词,在唐宋达到高峰,后人只有怀着敬畏欣赏的心情回望,再也难以逾越。
传统蔚县剪纸题材如翎毛花卉、吉祥动物、戏曲人物等,其中技艺最难的是戏曲人物。王老赏从艺前期,创作题材比较宽泛,到了后期,便专攻戏曲人物,终于实现了问鼎。当今的民居窗户已经改用大空玻璃,不再是麻纸裱糊的小窗空,像当年那样张贴戏曲人物窗花的载体没有了。剪纸艺人已有数十年不再生产戏曲人物剪纸,技艺已经生疏;由于市场需要的缺位,以后再做的可能性也不大,况且也不会做了。我们抢救还原的这一批作品,很可能是王老赏原貌的最后一次灵光闪现,成为王老赏剪纸艺术留在世上的惟一原貌珍品,或具有空前绝后的价值。
我们的抢救工程既是献给曾经诞生了这种艺术的那个时代的一曲挽歌,也是奏响迈向这门艺术更加美好未来的进行曲。
历史无法割断,传统酝酿着未来。王老赏是蔚县剪纸成熟时期出现的伟大艺术家,而且蔚县剪纸艺术最早在戏曲人物窗花剪纸上成熟。研究借鉴王老赏的戏曲人物剪纸艺术,应该是未来蔚县剪纸界的一门必修课。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王老赏戏曲人物剪纸的原貌献给蔚县剪纸界,也奉献给中国剪纸界。
复活王老赏的艺术,不仅仅是为了王老赏
我们的抢救王老赏艺术工程一直是在紧紧张张而又战战兢兢地与死神赛跑中进行。
四十年来,我们采访过的王老赏亲属、邻居、再传弟子陆续离世。到2023年初,随着见过王老赏的他的再传弟子,96岁周银的最后离世,如今蔚县本地的王老赏知情者几近于无,后人欲想再采访已经不可能了。更由于我们对这些人中多数的采访是独家采访,掌握在我们手里的史料已成绝笔。从而这次抢救王老赏剪纸的非遗文化工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抢救。
抢救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多年考察研究认定的鉴定王老赏戏曲人物剪纸原貌的八条标准,即:(一)依据戏曲舞台艺术、吸取年画艺术,借鉴传统小说绣像人物而综合形成的剪纸人物造型体系;(二)以流畅的线条和妩媚的纹样为标志的刀法艺术体系;(三)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统一色彩艺术体系;(四)作品按“回”组合而不是单幅创作的独特表现方式(所谓“回”即组,是蔚县剪纸艺人借鉴传统章回小说中“回”的概念,代指一个相对独立的戏曲场面。王老赏的戏曲人物剪纸多数按四幅作品构成一“回”的格局创作,而不是单幅);(五)作品横向有序排列,有相对固定的左右顺序;(六)每“回”四幅作品的各自位置不能倒错,人物面向不能弄反;(七)戏曲名称和人物名称不能标错;(八)恢复到王老赏在艺术盛年时期的技艺水准。尤其是最后一条,由于王老赏开创的蔚县剪纸是刀刻而不是剪铰,线条纹样绵密细腻,王老赏使用的刀具皆是他自己创制,有的细小如针。决定了艺人的从艺年龄一般在15岁左右到40岁上下。目前看到的王老赏戏曲人物剪纸彩稿,差不多都是他晚年眼力不济时为了生计的制作,已经不能代表他的艺术水准了。只有一些早年的熏样尚且保留着他刀法艺术的某些风流遗韵;而熏样是半成品,并不是最后的彩色完成品。假如在王老赏晚年,有出版商意欲出版他的作品集,他也只能请徒弟代为制作,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
此次抢救工程,我们严格选用王老赏留下的半成品真迹图谱,应用由他创制后人沿用至今的雕刻刀具,采用他当年运用的颜料色彩;将散乱在各处的单幅作品按戏出组合成“回”,理顺每“回”四个人物即四幅作品之间的左右位置,把人物面向弄反的再翻正过来。总之,恢复到王老赏当年创作的原貌。
抢救工程一直在与王老赏有过交集的他的再传弟子们的亲自指导下,谨慎有序地进行。只不过不是王老赏亲自主持,而是由我们工作团队代为实施罢了。
这不仅仅是为了王老赏,更是为了后人,为了找回曾经充溢在王老赏戏曲人物剪纸中的富丽堂皇的艺术世界,为了重现这份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老赏死了,连同他创造的鲜活的戏曲人物剪纸世界,也曾一度消逝得无影无踪。但是,现在我们又把他的艺术复活了。复活之后的王老赏作品原貌挟带着诸多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以及对后人无声的嘱告,能否为中国剪纸界送来一袭艺术的和风惠雨呢?
是的,王老赏确乎已经死了,死去的是他的肉体。王老赏却又精彩地活着,活着的是他的艺术灵魂。
如今,在新时代文化辉光的映照之下,回眸这份农耕文明时期的惊世佳作,更见情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