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兴隆洼文化的这条龙的发现,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是中华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它的产生与农业对水的需求有关,龙的主要工作就是兴云布雨。那么龙到底什么样?根据考古和历史资料,中国龙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是春秋以前,可称之为“古代龙”,古代龙多作匍匐爬行状,结构形态比较粗陋,蛇身兽头,保持着爬行动物的特点。但它们的形状极为丰富,也异常怪异,它们带着一身粗野与狂放,暴力与恐怖,展示着神秘的威力。第二期从战国到唐代,可称之为“中世龙”,这是龙的形态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中世龙”开始脱去了爬行动物的特点,从匍匐走向飞腾。龙的体态多呈S形,显得刚健有力;形态结构也开始复杂化,出现了头发、节毛,角开始分杈,由原先的牛角变为鹿角,羊须的特征开始突出,而且气势渐增,表现出不可一世的姿态来。第三期是宋以后,可称之为“现代龙”,宋以后,龙的形态基本定型,所以宋、元、明、清近千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现代龙的主要特点是蜿蜒多姿,通体华美,虽仍保持着不可一世的威严,但却失去了中世龙的刚猛,而展示的是一种“威仪棣棣”的样子,身躯延长,须发长飘,身体的各个部分表现得极为协调,优美的姿态更富有神韵。
龙平时住在水里,春分时节登天化雨滋润禾苗,龙的形象相当泛化,变化多端,全凭人们的想象。《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邀刘备小酌,这就是著名的“煮酒论英雄”;曹操是这样形容龙的:“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曹操把英雄比作龙,“得志而纵横四海”;曹操是这样定义英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英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肃然起敬;这种形象绝不是草莽英雄的的样子,也只有曹操这样的英雄,才能把英雄人物定义的气壮山河;这也是曹操把自己比作龙、比作英雄的暗示。
在民间,荣登青史并被称之为“龙”的大概只有“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去见老子并请教周礼,回来和他的弟子说:“我今天见到的老子,他大概就是龙吧!”千百年来,龙的形象更多是帝王的象征,标准的龙形体现在帝王身上,唯有皇帝能使用五爪的龙当作标志或在黄袍上刺绣,其他大臣及皇族只能用四爪的龙又称蟒,民间“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为皇帝与下臣服装上纹饰的差别,皇帝穿“龙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这只是名称上的差别而已,不看爪子,不好分辨。
帝王称“天子”,是龙的化身,秦始皇称“祖龙”,最早的记载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书中记载:“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这段记载的意思是:秋天,使者从关东走夜路经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手持玉璧拦住使者说:“替我送给滈池君。”趁便说:“今年祖龙死。”使者问他缘由,那人忽然就不见了,放下那块玉璧离去。使者捧回玉璧向秦王陈述了所遇见的情况。始皇沉默了好一会,说:“山里鬼怪本来不过能预知一年的事。”当时已是秋季,始皇感觉今年的日子已不多,这话未必能应验。到退朝后他又说:“祖龙就是人的祖先。”故意把“祖”解释成祖先,祖先是已死去的人,因此“祖龙死”自然与他无关。秦朝崇尚黑,秦始皇是黑龙的化身。
帝王们都是龙种,西汉高祖刘邦,父亲称太公、母亲称刘媪;媪字不是名字,是古代对妇女的通称。《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是说:刘邦的母亲刘媪曾在大泽的陂上休息,梦见遇到了神;当时雷电交加,天昏地暗,太公看到刘媪的时候,看见蛟龙伏在刘媪身上,后有了身孕,生了高祖。按现在的说法,太公是戴了“绿帽子”的,并且亲自抓了蛟龙现行;对这个龙子,不知太公又作何感想!蛟龙也知道充当第三者干的这种勾当,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因此把天空搅得黑暗,没想到还是被逮个正着,并被历史记录下来,几千年了都是蛟龙的历史污点,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现代人第三者插足之事屡见不鲜,大概也是这蛟龙的流毒,刘邦地下有知,对父亲戴“绿帽子”这种记载是否认可也未可知。
帝王的相貌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这是说刘邦高高的鼻梁,龙的颜面,胡须也很美。这龙种当然是龙的样子,也是标准美男子的形象,老百姓只有敬畏的份;说刘邦是龙的颜面的人,也肯定见过龙,我们没见过龙,也只能人云亦云。刘邦是赤帝之子,是赤龙化身,曾酒醉挥剑斩了一条白帝之子白蛇;这条白蛇是被从中间斩断,因此汉朝就被分为西汉、东汉,中间曾被王莽篡夺。不知这白帝之子为什么不是白龙而是白蛇?而轩辕黄帝是黄龙化身,《史记·天官书》有一句“轩辕,黄龙体。”另外还有青龙,青龙也被称为苍龙;唐·黄巢《题菊花》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也曾称帝,是青龙。由此不难看出,龙至少五种,这就是黑帝、赤帝、黄帝、白帝、青帝,这就是五帝。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当然也是龙种,并乘坐龙上了天。《后汉书·冯异》记载:“光武帝说:我昨晚梦见乘赤龙上天,醒来之后,心中直跳。”这都是做帝王的征兆,当时刘秀还没有登基,冯异马上拜两拜祝贺说,这是天命显现在精神上,心中跳动是慎重本性的体现,不久刘秀就称帝。光武帝长得也很有帝王相,《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意思是:光武帝身高七尺三寸,胡须、眉毛都很美,有着大大的嘴巴,高高的鼻梁,饱满的额角;这也是美男子的形象。
帝王都和龙有着某种关系,帝王不高兴了就是“龙颜大怒”,高兴了当然“龙颜大悦”;即便不和龙扯上关系,也和常人不一样,《宋史·太宗本纪》记载:“宋太宗的母亲杜氏,梦到神人捧着太阳给她,然后怀孕,生了宋太宗。当夜,红光向上升腾好像火烧,巷子里的人都闻到异常香气。”宋太祖赵匡胤称弟弟宋太宗“龙行虎步”,帝王走路的形态都像龙、像虎;不知这样生的儿子,赵老太公算不算戴“绿帽子”?古语有:“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这宋太宗大概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所以又像龙又像虎。曹雪芹也引用了“龙生九子”这个典故,《红楼梦》第九回:“俗语说的好,‘一龙九种,种种各别’,未免人多了就有龙蛇混杂。”这就让人明白了白帝之子是蛇而不是龙的原因;由此看这龙、蛇好像原本就是一家,只是种种各别。
龙字,在汉字中有重要地位,龙字的成语、歇后语很多;像龙蟠虎踞、龙吟虎啸;就是菜肴也有“龙虎斗”、“龙胆凤脑”等名菜;我们现代人已经没口福品尝龙肉了,可古人告诉我们:“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这龙肉大概和驴肉味道有得一拼。龙也有背运的时候,要是“龙困浅滩遭虾戏”,那就惨了;在《封神榜》、《西游记》里,龙王三公子敖丙就被哪吒抽了筋 ;龙王要听命于玉帝,还有时受到孙悟空的戏弄,可见龙也有时身不由己。
龙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从几千年的古代到现在,龙的含义本质并没改变,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每次听到《龙的传人》这首歌,都感到震撼!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
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巨龙脚底下我成长,
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 ,黑头发, 黄皮肤,
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