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红楼梦』(20) 理性的情与感性的意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作者:方烟雨   发表于:
浏览:189次    字数:6717  手机原创
级别: 驻站作家   总稿:189篇,  月稿:0

  1

  此为《红楼梦》第十九回笔记。其回幕:“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初读时感觉有一种浓浓的情包裹着自己,那种情感像细流之水,初过陡坡,切切急湍,再至平滩,绵绵不尽;由激烈至温暖,最后归于一种深层的静流。——情如静水,方可入心,入髓,入永久的脑海里……

  这一回写贾宝玉生命中重要的两个女子,这两个女子是谁呢?一是袭人,她是贾宝玉情感的肉身,她给予了贾宝玉妻子的贤惠;姐姐的温柔;母亲的关怀。所以她的情带着理性的温暖,是现实中人对人真挚情感的体现。

  而另一个人呢,是林黛玉,她给予贾宝玉生命的缘分与爱情。这种爱情的纯度很高,超越现实的金钱与名誉;也是真正的相知,超越了肉体的欲望。所以整本小说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过程,是一种理想的爱情观,这种爱情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也很不被人理解。因此,小说关于二人的爱情结局,最终以悲剧收场。

  但在人的生命长河里,总希望获得一种纯洁的爱情;人生也希望遇见一个真正的知己。想想在一个人的生命里,曾经有一个人与你计较,给予你真正的爱情,懂你,知你,是不是值得用一生去回忆呢?

  我想,当我们读到《红楼梦》这一回时,你也许会掩上书,闭上眼睛回味:多少年前,有一个现实的他(她),是那样的关心你,呵护你;而又有一个处处与你作对,温柔时让你着迷,计较时又让你痛苦的人,你也许会流泪,或许会感叹——时光啊!你可慢些吧!让生命回到过去,回到那些青葱的岁月里,再把已经被时间揉皱的情感拾起,展开,缓缓地烫平,轻轻地覆在脸上,让自己已经老泪纵横的脸,再显现出阳光般的笑靥吧!

  2

  在这一回里,作者用一种缓慢和温馨的笔法,写元宵后贾府过节的种种气氛。为了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对比,作者首先写宁府的热闹。那时候贾元春正好省亲结束,贾府上下也累得够呛,所以人人力倦,个个神疲。然而在一个家庭里,只是当家的繁忙,那些纨绔子弟,也自然闲暇。

  于是宁府中便请了戏班,唱起了大戏。什么戏呢?书中说《丁郎认父》、《黄伯央大摆阴魂阵》、《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太公斩将封神》。列位,不用查这四出戏的来历,从戏名便可听到一阵刀枪相击的叮当声;隔着书页,就可以闻见呼喊与喧嚣。这些富贵人家的娱乐方式,总离不开唱戏、吃、喝、赌博等,表面的热闹与嘈杂,其实更体现着生命的无聊,预示着即将的衰落。

  所以贾宝玉才觉得那繁华热闹如此不堪,自己来宁府略坐一会,便走往各处闲逛。

  本小说中,凡写到贾宝玉的“闲”,必定有某种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你看他此时闲下来想什么呢?

  他在宁府到处走,到处看,先去内室与尤氏她们鬼混一圈,然后再出二门。为什么从内室出二门呢?因为二门外有宁府的书房,有临近贾蓉的房间,也就是他走近了当年秦可卿居住的房间附近,他突然想到了什么——

  “宝玉见一个人没有,因想:‘素日这里有个小书房内曾挂着一轴美人,画得很神。今日这般热闹,想那里自然无人,那美人也自然是寂寞的,须得我去望慰她一回。’”

  有时候读着这一小段文字,我也会对贾宝玉产生怀疑:莫非他真有神经病?

  他的神经病来源于对生命的尊重,他不希望看到美好的事物处于孤独与寂寞的状态。在这热闹繁华的宁府里,谁又想到那美貌与智慧并存、刚刚死去不久的秦氏呢?所以在粗俗与热闹中,贾宝玉同样感到寂寞,他对这种繁华感到失望,也许经历过元春的省亲后,让他对生命中的荣华富贵有了一种新的认识——繁华不过是一时的虚无,深情才是永久的存在。

  当他正想进房间去看一看的时候,屋里居然有人呻吟。原来他的下人茗烟正与宁府一个丫头行云雨之事:“宝玉禁不住大叫:‘了不得!’一脚踹进门去,将两个人唬得抖衣乱颤。”我想当时贾宝玉一定非常生气,所以他才大叫,才顾不得斯文地一脚把门踹开。

  要知道,按当时的礼教,下人在家乱搞男女关系,是伤风败俗的事,要受到严惩的:轻者放逐,重者有可能被打死。而茗烟也算修来有福,正巧遇见的是贾宝玉这样菩萨心肠的主子。宝玉一面责怪茗烟,一边叫那丫环快跑,——他不想让宁府的人发现,那样两个鲜活的生命可能就会葬送掉。

  有时候我读到此又会多想:为什么会让贾宝玉看到这么一处场景呢?自古虚无的繁华里,都充满着吃、喝、嫖、赌,斗鸡走狗之事,宁府的前院已经有贾珍、贾琏、薛蟠等人闹得热火朝天了,而宁府的内院里,却正行着淫秽之事,这既是一种讽刺,也是一种象征,——贾府的败相,首先从宁府开始。从另一方面讲,更证明了秦氏之死的秘密里,不排除情与淫的事实。

  3

  当然作者也许是借这一件事引出茗烟来,才有下面二人同去袭人家的事情。茗烟见自己的糗事被贾宝玉发现,自然觉得罪过很大,所以一心想讨好贾宝玉,——他当然也很了解贾宝玉的脾气,所以建议去城外耍耍。

  但又担心外面不安全,所以思来想去,贾宝玉突然提出去袭人家看看。看来在他的生命中,似乎已经离不开袭人了。

  不过在当时的社会等级与观念里,像贾宝玉这样有身份和地位的富家公子,一般不得随意去下人家的,这不仅不安全,也有失士族的身份和礼数。所以当袭人家一听宝玉前来,自然是既惊讶又慌张:

  “袭人的母亲也早迎出来了。袭人拉着宝玉进去。宝玉见房中三五个女孩儿,见他进来,都低了头,羞得脸上通红。花自芳母子两个怕宝玉冷,又让他上炕,又忙另摆果子,又忙倒好茶。”

  袭人家的一阵忙乱,体现着现实社会里阶级的差异。像贾宝玉这样身份和地位的公子,是不屑来袭人家的,然而宝玉没有这样的观念,他有人性的善良,也有反抗礼教的精神,所以才会表现出对人的尊重。

  也许贾宝玉从袭人家的热情,也看到了人间的真实与温暖,这与宁府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袭人家处于社会底层,无时不显得对权力和金钱的慎微,也正是卑微的社会背景,才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物质和权力的小心与紧张。

  我想起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春节时有一个住在北方城里的表叔来我家做客的情景。父母提前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把最好的糖果、花生、瓜子以及舍不得吃的腊肉都用来招待这位表叔,也许当时我的表叔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美味,然而从我幼小的心里可以感受得到——父母的热情里,除了做人的礼节和对表叔生活在城里的一种向往外,也更多的是维持着穷人家的尊严。

  像贾宝玉这样的公子,时时处处都有下人跟随和照顾,使其人生的成长失去了很多应该经历的过程。而此时在宁府里,所有的下人都自己去娱乐了,宝玉获得了自由的空间,所以他逃离宁府的热闹与茗烟来到袭人家,便让他看到了底层人的热情、大方、善良,也许此一回他对人世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一些,——就像菩萨一样,他既看到人间的苦难,又体会到人间的欢乐,更看到了普通人的善良与热情。

  只不过袭人是比较理性的。他见宝玉来她家,自然是非常高兴,但也有一种矛盾:一是在袭人的亲戚及朋友们看来,宝玉来她家也是一种荣耀的事,似乎证明了什么事情。二是假如贾府里的人知道贾宝玉来她家,一定会产生很多的麻烦。

  所以不多一会儿,袭人就下逐客令了:“袭人点头,又道:‘坐一坐就回去罢;这地方儿不是你来得的。’宝玉笑道:‘你就家去才好呢,我还替你留着好东西呢。’”

  袭人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因为社会的等级与伦理道德是可以让人死于口舌之下的。所以贾宝玉坐着袭人安排的马车回到了宁府。临了他希望袭人早点回去,因为除了他内心离不开袭人外,他还给袭人留着好的呢。

  4

  贾宝玉给袭人留着什么好吃的呢?——那是皇宫里传出来的牛奶酪。按我的理解,应该是浓浓的酸奶。

  只是袭人真是无福享受!

  正巧此时宝玉的奶妈李嬷嬷又来了,她是怎样的人呢。这里用了一句话:“已是告老解事出去了”。也就是说这老太婆其实已经退休,不再管事了。但她却倚老卖老,知道贾府里是诗书门第,不会刻薄有功的佣人,她仗着给宝玉当过奶妈的身份,总觉得自己应该享受不一般的待遇。

  所以当她看见宝玉房里放着的奶酪时,拿起就吃了。一个小丫环说那是留给袭人,她便不依不饶地数落一顿:

  “别说我吃了一碗牛奶,就是再比这个值钱的,也是应该的。难道他待袭人比我还重?难道他不想想是怎么长大了?我的血变成了奶,吃得长这么大;如今我吃他碗牛奶,他就生气?我偏吃了,看他怎么着!”

  人老了,就应该安安静静地找个地方呆着,好好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那才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如果自我感觉失宠,到老还想着自己的欲望,那叫寻死。老,对某些人来说,是一种病。——应该知道人生有进有退,应该懂得处世的人生智慧,如果为老不尊,就会让人讨厌。所以人应该随着年纪的增加而增长智慧,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像李奶妈这样强撑着好胜之心,那真是病得不轻。

  当袭人回到怡红院,贾宝玉问起那奶酪的事,丫头们说被李嬷嬷吃了,袭人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

  “袭人忙笑说道:‘原来留的是这个,多谢费心。前儿我因为好吃,吃多了,好肚子疼,闹得吐了才好。他吃了倒好,搁在这里白糟蹋了。’”

  表面上看是袭人的好脾气,她不想因为一碗奶酪惹宝玉对奶妈生气。然而我从这里读到一种反讽——那李奶妈因为年迈失宠,内心对宝玉屋头的丫环产生愤恨之情,所以把奶酪吃了。而袭人怕贾宝玉把事情闹大,说吃了闹肚子。我认为袭人讲的是真话:奶酪本是发酵的牛奶,有助消化的,然而年老的李嬷嬷却不一样,人老了,肠胃功能哪里经受得住。她吃下去那一碗奶酪,恐怕就是一剂泻药,可怜这老太婆,几天泻下来,一定四肢无力,两眼昏花。

  我每每想到此处,总是一边翻书,一边捂着肚子狂笑。所以,人老了,就应该面对现实,而一味地贪图生命的欲望,强行而为,一定是一种既难受又痛苦的折磨吧。

  然而怡红院这一夜,也是注定不同寻常。袭人回来了,宝玉自然高兴,没有了奶酪,又忙着给她剥栗子吃。于是他们一边吃一边聊着袭人的家事。

  5

  袭人说这次回家母兄提出来要把她赎回去,宝玉听了,自然不会答应。但袭人又讲贾府是诗礼之家,不会为难下人,所以只要给贾母说以动情,她自然是容易被赎的。宝玉听了,越发觉得有道理,所以心里十分难过:

  “宝玉听了,思忖了半晌,乃说道:‘依你说来说去,是去定了?’袭人道:‘去定了。’宝玉听了自思道:‘谁知这样一人,这样薄情无义呢!’乃叹道:‘早知道都要去的,我就不该弄了来,临了剩我一个孤鬼儿!’说着便赌气上床睡了。”

  分析袭人为什么会对贾宝玉说这样的事呢?袭人觉得自己这样无微不至地照顾贾宝玉,将来一定会跟随宝玉的,但自己又有一种极不安全的感觉,所以在考虑自己的未来时,她做得相当理性和圆润。正好春节回家看望母兄,他们提出要赎回自己这件事来,袭人自己是极不愿意被赎回的,但她不知道贾宝玉的真正态度。适至贾宝玉来她家,让她和家人看到了希望——“次后忽然宝玉去了,他两个又是那个光景儿,母子二人心中更明白了,越发一块石头落了地,而且是意外之想,彼此放心,再无别意了。”

  所以袭人用激将法再次试探贾宝玉,目的是想知道究竟在宝玉心中,自己的地位如何。

  当她说了以后,见贾宝玉生闷气,独自上床睡了。于是她心中自然已经有了几层把握,便去安慰宝玉:“只见宝玉泪痕满面,袭人便笑道:‘这有什么伤心的,你果然留我,我自然不肯出去。’”

  这话很值得玩味,意思是说我出不出去,自然是你贾宝玉说了算。但是(我们中国人的语言里,凡有“但是”二字,必然是有条件的)得依他几件事。

  贾宝玉听了马上转悲为喜。

  “宝玉忙笑道:‘你说,那几件?我都依你。好姐姐,好亲姐姐!别说两三件,就是两三百件也是依的。只求你们看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的。——我化成一股青烟,风一吹就散了的时候儿,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凭你们爱那里去那去就完了。’”

  贾宝玉的可爱之处就在这里,她愿意给所有的女孩子作低伏小。列位,你听听他那两句“好姐姐,好亲姐姐”,我想此时袭人听了,一定骨头都是酥软的罢。

  接着他一席关于死的论述,倒是把袭人吓了一跳。不仅是袭人,我读到此处,也着实有所惊讶,——当时贾宝玉小小年纪,怎么会讲到死呢?而且他对于死的认识,完全带着佛家的观念:生命到头来是空,像青烟一样,什么也没有。所以说人死就像灰飞烟灭,一切归于空空的世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贾宝玉是有慧根的,他对生命的理解,已经超越了许多现实的人生观。

  袭人连忙捂着他的嘴,立即制止说,我要你依的第一件事就是这个:不能随便乱说生死。

  那第二件事是什么呢?“袭人道:‘第二件,你真爱念书也罢,假爱也罢,只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你别只管嘴里混批,只作你爱念书的样儿来,也叫老爷少生点儿气,在人跟前也好说嘴。’”

  袭人的这段话里,有一种真切的关心,像母亲或姐姐一样,带着劝慰,又带着恳切。什么意思呢?——我不管你是真正读书也好,还是假读书也好,别惹你自己的父亲生气,这样你自己少受点气,我们也少受点委曲。二是你即使不爱读书,在人前也得装装面子,让人感觉你在读圣贤的书,那样你父亲及家里人也有面子。

  这几句话,骂尽多少读圣贤书的人啊!原来为功名读书,是可以装装样子,不过图一个虚名而已。而在贾宝玉看来,那些读四书五经的人,目的是为了求取功名,这样的人就是“禄蠹”,是不值得称赞的,所以这样的思想也违背了当时的现实伦理,被传统思想的人所取笑。

  第三件事,就是劝宝玉再不许弄花儿,弄粉儿,偷着吃人嘴上的胭脂。但凡有世俗思想的人都认为,贾宝玉的这个行为很奇怪,莫非是有一种心理疾病?一个小男孩,应该有男人的气质,而贾宝玉却喜爱脂粉气息,喜欢吃人家嘴角上的胭脂,——那胭脂是什么味?我从没尝过。

  我想贾宝玉一定从中尝到一种别样的味道——那味道带着青春少女的体温,是生命的气息。这气息给了贾宝玉一种对生命自由的向往。一个人活得真实,活得自由,他就拥有了精致的人生,贾宝玉的人生是精致的。

  但袭人不理解,他的人生观里只有理性的正统、伦理、道德,如果贾宝玉秉承这些传统思想,就是一个理想的男人。

  6

  然而林黛玉不这样认为。所以当贾宝玉第二日上午去看林黛玉时,他就把袭人头一晚所说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他的内心世界里,根本不受传统伦理思想的束缚,也不会有一心求取功名的愿望。

  他对人的关怀与体贴,是站在人的生命特征的立场上的,是自然的属性。所以当他看见林黛玉吃过午饭还躺在床上睡觉时,他担心她消化不良,故意找事与她聊天,不让她睡觉。

  《红楼梦》整部小说里,以情为一条主线,然而写情写得最动人的部分,就在这里。

  在林黛玉面前,贾宝玉就像一只温柔的小绵羊。“好妹妹,才吃了饭,又睡觉!”……“我替你解闷儿,混过困去就好了。”多么甜蜜和温馨!我想换作任何一个女孩子,都不会拒绝这样的要求。

  接着他们对着脸儿躺在床上。此时有一个更动人画面,让人感动:

  “黛玉一回眼,看见宝玉左边腮上有钮扣大小的一块血迹,便欠身凑近前来,以手抚之细看道:‘这是谁的指甲划破了?’宝玉倒身,一面躲,一面笑道:‘不是划破的,只怕是才刚替他们淘澄胭脂膏子溅上了一点儿。’说着便找绢子要擦。黛玉便用自己的绢子替他擦了。”

  这一段对比前面袭人的劝解,是真情战胜了理性的温柔。在这里,黛玉用她的手绢帮他擦去溅在脸上的胭脂,其间虽有一丝责怪,然而在宝玉看来,那是一种浓浓的情话。

  她用纤巧的手,温柔地抚着宝玉的脸,那种少女青春的香味,从鼻息间流过,令人醉魂酥骨。他闻着她的体香,感受情真意切,像一股温暖的溪水,缓缓流进人的身体。

  这样的画面多么唯美。一对小年青躺在床上窃窃私语,聊的是他们才懂的话题,这种亲密和两小无猜的情感,使人充满着无限的向往。

  作者在这里故意把镜头放缓,即使在描写二人相互骑在身上的打闹时,也只会让人感到深情与温馨。

  原来青春年少的时间概念里,总是过得缓慢,那些美好的场景,是作者刻意的回忆,他想把时间拉长,想使那段温馨的场面更加持久。我想多年以后,当作者到了中年、老年,潦倒不堪时,回味起这段青春的美好,才会感叹时光过得太快。

  这一回作者缓缓地叙述了贾宝玉生命至深的两种情感:是谁给你母亲般的亲切?又是谁与你共枕一枕的人?谁给了你一种原始的嗅觉记忆?是谁与你在锦绣被褥上打闹嬉戏?

  亲情的可贵在于它的深厚和无私;爱情的伟大在于它的至纯、至净、至性。也许即便未来的生命如一阵青烟,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曾经拥有的幸福感觉,一定也会温暖着人间;温暖着作者笔尖;温暖着痴痴的青春;温暖着读者的心灵……

  2021年8月28日金犀庭苑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感觉 幸福 情感 理性 红楼梦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