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楼家堡名字的来历
在白乐站(镇)内“五堡六巷七道关”的五堡中,其中站堡就不用介绍了,是当初设立驿站时夯土筑墙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堡子,所以叫站堡。而东堡、西堡、南堡则是后来建堡时以站堡为基点,按方位来命名的。那么五堡中的楼家堡为什么会起了这么个堡名呢?难道这个村堡当初是由楼姓家族的人建起来的?其实最初是赵氏一族人建村立堡的。楼家堡内从古至今没有一家楼姓人,就是现在也只有赵姓最多,之所以叫楼家堡,是缘于堡内的一处庙宇,也就是建在楼家堡北墙垣上的真武庙。这就有必要说一说白乐站村堡里各处的庙宇了。
白乐站这地方不像蔚州境内其他村堡那样,一个村堡中几乎建有各类庙宇,比如:关帝庙、龙王庙、土地庙、城隍庙等。而白乐站各村堡的庙宇是分散的,只有站堡与楼家堡内建有庙宇,而其他的庙宇是建在两个或者是几个村堡之间。站堡内的东头,东门内路北建有阎王殿(地藏寺)。东门外,也就是碾河渠东的东关西头路北,建有普寿寺(小五台山中台下院)。西门内路北建有三官庙(庙中奉祀民间信仰的三元大帝: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在正关西头路北,建有一座观音寺,在民间一直被称为是白观音寺。其实,这座观音寺里祀奉的是除暴安良、杀富济贫、名扬天下的白衣菩萨聂云霄。而本地民间不知就里,只是从视觉上看到神座上供奉着身穿白衣的菩萨,所以就一直被称为白观音寺。在白观音寺的对面,也就是正关西头路南,建有龙王庙。在西堡与南堡的东面,也就是大沙河的东岸,毗邻那一大片沼泽地(白乐人称为上河滩)的地方,建有三义祠,民间一直称其为老爷庙,里面供奉着刘关张的神像。在南堡外的西头,从北面正关通往南巷(子)的路西,也建有一座观音庙,这座观音庙里供奉的则是南海观音,在观音殿上挂有“南海大士”的匾额。白衣菩萨聂云霄是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维护一方天地安宁的象征。而南海观音则是为一方百姓讲经说法、大化天下、普度众生,使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过上太平、幸福生活的寄托。所以在白乐站村堡中就建有两座观音寺,各村堡里的芸芸众生们在祭拜时是各有所求各取所需,互不干扰,因此,在一个地方建有两座不同类型的观音庙,在蔚县境内是不多见的,足见白乐站寺庙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神奇丰厚。在南堡的南面,南巷(本地人叫南巷子)的东头,建有泰山庙,民间一直称其为奶奶庙,里面供奉的是东岳大帝的妻子碧霞元君(人称泰山奶奶),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赶庙会。在泰山庙的东面,也就是大沙河的东岸就是楼家堡,在这楼家堡高高的北墙垣上,建有一座真武庙(当地人习惯将其称为真王庙)。白乐站这地方的地势本来就南高北低,楼家堡又建在白乐站的最南面,从北面来看楼家堡的堡墙是很高大雄伟的,而恰恰又在这高大的堡墙垣上建了一座高大的真武庙,从北面的远处瞭望过去,确实挺高大雄伟的,而那座真武庙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中的亭台楼阁。在蔚县方言中,形容高大挺拔的东西人们一般会说:“高楼楼的”,或者是“高构(音)楼楼的。于是开始时人们是将这个村堡称之为楼子堡,再后来演化成了楼家堡,这便是楼家堡的来历。
五、现今白乐站(镇)内各村堡与五个村管辖的范围
在一九四九年前,也就是全国解放以前,白乐站内的村堡没有进行行政区划管理,即使是民国时期的村公所,也是按“五堡六巷七道关”的原始布局来管理的。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人民民主政权建立以后,将站(镇)内的五堡六巷七道关划分成五个行政村来管理,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具体管辖区划为:
一村管辖范围是:站堡、东关、东堡、前街(前街在东堡的南面,前街的南面与东面就是上河滩,也就是那一大片水源充沛的沼泽地)。
二村管辖范围是:南巷子(本地人一般称呼为:南巷子)。南巷在南堡的南面,虽然只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巷子,可在巷子的南面是大片的住户。在南巷西头的路南是一条宽阔的南北大道,长有一千多米,据传,这一条南北大道是当初建立白乐驿站后,驿站里的驿丁、驿卒们练习骑马射箭的演习场,所以叫西箭道。在南巷(子)东头也有一条长一千多米长的南北大道,叫东箭道。这两条箭道在南边是呈n字型相连,也就是说当时驿丁驿卒练习骑马射箭是可以绕着n字跑一圈。不过,后来随着白乐驿站功能的减弱衰退,人们先后在n字的周围盖起了住户民房,所以,二村虽然只管辖一个南巷(子),可人口一点也不少。
三村管辖范围是:南堡、西堡、西巷(子)、小巷。
四村管辖范围是:正关、北关、柳树关、缸房(酒坊)关、肉房关、石人关、兴隆街、西沟塄。
五村管辖范围是:楼家堡。
白乐站(镇)内五个村的人口情况是:四村2200多人;一村1500多人;三村1300多人;二村1100多人;五村400多人。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也就是1971、2年的时候,在白乐站(镇)内流传着一首调侃站(镇)内五个村各村中心工作的顺口溜民谣,这首民谣将这五个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人口的多少、当时工作的重点等,给反映了个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这首顺口溜民谣是:
一村大挖河泥;二村计划生育;三村路线分析;四村大抓经济;五村悄悄吃点东西。
具体情况是:
一村大挖河泥。说的是挖河泥积绿肥搞农业生产种庄稼。因为一村的东南面与北面都是稻田与沼泽地,所以挖河泥积绿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全公社的先进典型。
二村大抓计划生育。说的是在全村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当时国家层面刚刚提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口号,而二村的党支部书记李F(后来担任了公社书记)五十年代初是全国优秀民兵代表,曾赴北京出席过全国优秀民兵表彰大会,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且还获赠一支归他自己使用的马枪,这支马枪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按上级要求才上交到蔚县武装部集中管理。所以这二村支部书记李F非常紧跟形式,当他在公社(镇)开会时,听到公社领导传达了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会议精神后,他就在全村粉刷墙壁标语、召开会议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就连春节元宵节期间玩的高跷、船灯等社火活动,唱的、写的也是“计划生育好”之类的内容,一时间在全公社出尽风头不说,同时也留下了被人们诟病(那时候的人们一提到“计划生育”就会笑)的笑柄。
三村大搞路线分析。说的是在全村社员群众中开展两条路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分析的教育运动,该项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并且还在当时白乐站(镇)内最繁华的地方——兴隆街南头搞了个(姓资姓社反修)小评论展览,召开了全公社(镇)的现场会,也是一时风光无限。
四村大抓经济。说的是四村大力兴办队(村)办副业搞经济收入。由于四村的地理位置处在白乐站(镇)内的中心,所有的社(镇)直单位都在四村管辖的地盘儿上(仅是供销社的所有门市部几乎都在正关至兴隆街这条街道上),而且还是白乐赶集的中心地带,因此四村的村办企业(摊点)就非常多,比如:豆腐坊、磨面房、挂面铺、铁匠炉、裁缝铺等,这样一年下来,全村的副业收入就比别的村多得多,其他几个村只能是可望不可及一声叹息了。
五村悄悄吃点东西。说的是由于五村村子小人口少,啥运动也不搞,全村社员(村民)不瞎折腾人心齐,村(大队)干部有时候就难免瞒报点产量,悄悄给社员(村民)们比规定的数量多分点粮食,甚至在作物种植面积上也来点“弄虚作假”,比如将白高粱、红高粱的种植面积混淆到杂交高粱里面……这样一来,五村的社员(村民)们就比站(镇)内其他村的社员们得到的实惠多,由于人家全村团结抱膀人心齐,大队(村)干部们这点小“伎俩”从没犯过“事”。
六、从一个题外话中看历史烟云的扑朔迷离
李水清将军在回忆录中提到的白乐堡水磨村实际是三处水碾房。
李水清将军(1918年11月出生,江西省吉水县人,1930年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七团政治委员,建国后曾任中央军委委员、第二炮兵(火箭军)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7年8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在《平西儿女》(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一书中的回忆文章《晋察冀军区第七团抗日斗争史》里,提到了白乐堡水磨村,具体情况我们先看看李水清将军是怎么说的:
“一九四三年四月,为进一步扩大和巩固桃花川我游击队根据地,团决定攻打桃花堡西南面的白乐堡。
白乐堡是蔚县川的一个大堡,又是敌物资囤积地点。堡外修有高大围(堡)墙,驻守伪军一个中队。团首长亲率一、二、四连,并动员了近千名群众,乘夜进至白乐堡附近的水磨村,稍作准备即按预定方案向白乐堡运动。四连连长高凤武带领突击队二排,向城堡东南角快速挺进。突击排长吴中义带领全排,抬着梯子接近城堡时,敌才发觉,慌忙打枪,二排迅速把梯子靠上城堡,却被敌手榴弹炸断。二排长见梯子被炸断,立即带一个班,攀登堡上小树登上堡墙。登城后立即向东门进攻,吴中义排长英勇牺牲。与此同时,二连副连长杜甫卿亦带领一个班在西门南侧靠上了梯子,杜副连长仅带四个人在火力的掩护下,拿下了西门城楼,并迅速下城打开了西门。西门一开,部队迅速突入堡内,一连也从北面打进堡内,战斗不到一小时,守敌全部被歼,缴获轻机枪两挺,步枪三十余支。战斗尚未结束,民工即赶到敌物资仓库,将大批白面、布匹、食盐、火柴、白麻及部分药品运出了城堡。
……”
李水清将军说的白乐堡其实是白乐站(镇)内“五堡六巷七道关”中的站堡,也就是当初白乐建立驿站时第一个夯土建筑起来的村堡。现在有必要将站堡简要介绍一下。站堡所处位置在横穿整个白乐各村堡的大沙河东岸,站堡设东西两座堡门,西堡门前50多米就是大沙河,对岸是正关,大沙河上架有一座桥(以前是简易木桥,1972年建筑钢筋水泥桥使用至今)与正关连接,而在大桥西头与正关的连接处是一个十字路口,从十字路口往北通往缸(酒)坊关、柳树关、北关。往南则是通往肉房关、石人关、兴隆街、小巷、西堡、南堡、南巷、楼家堡,乃至南山坡根的诸多村庄。
站堡的北面是庄稼地与北河套等沼泽地。站堡的东南面是东堡,站堡与东堡之间相隔有三百多米,是大片的庄稼地。站堡的东堡门前是一条三米多宽近两米深的水渠,本地人称为碾河渠,过了碾河渠就是东关,出东关就是通往东高庄、前、后堡、东、西太平、东、西店、常宁、桃花、涿鹿等地的大路。
现在该说说李水清将军说的“水磨村”了。其实,李水清将军误以为的水磨村,只不过是三座水磨房而已。东堡与前街的南面就是上河滩(沼泽地),那里的水源很丰沛,有好多泉眼形成一条水流很湍急的河(本地人称之为碾河渠)向北流去,在浇灌北面大片田地(菜地、(白)麻地、稻田)的同时,也是三座水磨房的动力。在前街的东面,横跨碾河渠上有一个很大的四合院布局的院落,这就是一处水碾房(靠水流驱动蜗轮带动石磨盘碾米磨面),是一碾(白乐本地人叫头碾)。在一(头)碾下游四百多米的地方,也就是东堡与站堡之间东面的碾河渠上,同样也有一处碾房,是二碾。在二碾下游四百多米的地方,站堡东门的东南边上,东关路南的西头也有一处碾房,这就是三碾。一九四三年四月的那天晚上,李水清将军率部占领了站堡外围的东关,并将指挥所设在二碾的碾房院子里,所以,李水清将军在回忆录里误将东关那一片住户当成了一个村庄,并称之为水磨村。李水清将军是外地人不了解当地的情况不说,又是在黑夜,将那里说成水磨村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几百年以后,有人研究白乐站的历史时,当从李水清将军那篇回忆录里发现白乐站内有个水磨村时,就会形成千古之谜的死结。那就是:白乐站内的水磨村在哪里?假如有人按照文字上写的“水磨”来推敲做进一步引申联想的话,很可能会与有“碾”字的村庄相联系,而白乐镇管辖范围内,以及与白乐站(镇)内毗邻不远的地方,还真的有几个带“碾”字的村子,分别是距离白乐站两公里远东北方向的方碾村,西边五公里远的三合碾村,还有西北方向距白乐站三公里远,归吉家庄镇管辖的李家碾村、大上碾头村,以及三公里远归西合营镇管辖的西上碾头村(本地人也称小上碾头)。那样一来就真的是扑朔迷离令人费解不说,还更加不着边际了。试想:连夜突袭一个敌据点的小小战斗,怎么会将兵员布置安排到距离敌人据点几公里之外的村子里呢?别说是将军级别的指挥员了,就是一个普通士兵也不会有这样傻缺的想法啊!所以说,考证历史根源时,既不能不信史书也不能唯史书,是需要从多角度、多思维方式中破解的。
白乐以“站”字之名刻写在蔚州(蔚县)的史志书籍中,是非常独特的,而“铺”、“舍”、“站”(驿)架构虽小,但内涵却大。主要还是“站”(驿)在技术层面上促进了久远传统时期道路交通系统的构建,有力强化了王朝在地方空间的控制力,对研究中国古代交通史、历史地理、邮递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矗立于蔚州东乡的白乐(站)与千年古道相生相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座古老的驿站已经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风光不再,但她传承着悠久厚重的古代官道文化,也见证和记忆了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身影,以及从古至今交通发展的沧桑巨变,是蔚州这方土地上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座值得后学们进行深入细致发掘研究驿站历史文化的宝藏。
二○二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初稿
二○二二年十一月十日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