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胡引铭:唐诗的巅峰——李白与杜甫

作者:圆圆   发表于:
浏览:202次    字数:5766  电脑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13篇,  月稿:0

  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唐诗是灿若星河中最耀眼的那一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李白和杜甫是处在巅峰之上的最伟大的诗人,分别被称为“诗仙”和“诗圣”。他们都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虽然性格不同,但却都希望借助自己的诗文走上仕途,实现报国之志,他们游历名山大川,干谒权贵,无奈佞臣当道,朝廷腐败,最终报国无门,反至穷困潦倒,贫病交加而离世,令人唏嘘。

  李白与杜甫的相同点和命运交集

  一、李白和杜甫都从小家境优渥,享受了良好的教育,天资出众,且刻苦勤奋。

  自古天才都出于勤奋。李白从小聪明好学,但毕竟年幼好动,有一次偷偷跑出去玩耍,看到一个老婆婆用铁棒磨针,深受启发,从此在大匡山潜心苦读,不仅遍览经典文史,还涉猎许多另类书籍,为以后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杜甫也有七岁即咏凤凰的传说。杜甫出身于“诗书之家”,祖父杜审言为唐武则天时期进士,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父亲杜闲也饱读诗书,受家庭文化熏陶,受祖母和二姑教诲,杜甫从小就“读书破万卷”,又经常跟随父亲和二姑夫出入各种名士场所,耳濡目染,深受他们思想启发,再加上勤学苦练,少年时代在诗作方面就造诣颇深。

  二、李白和杜甫都文采出众,为了仕途前程游历名山大川,写下许多名篇,干谒权贵,却屡屡不得志。

  在唐代,文人们大多在青年时都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游历时期,这给他们的生平经历渲染上一层浪漫色彩,但是和我们现在的“游山玩水”意义不同。他们出游的目的是胸怀四方之志,以诗文结交权贵,作为干谒权贵的“敲门砖”,是他们踏入仕途、建功立业的工具。同时青山绿水也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有多少名诗佳句都是在名山大川下完成的。可是游历也需要资本,需要家庭的经济支持。李白少时家境良好,可以供他四处游历,徜徉于山水间,后来他仗义疏财,以至于穷困潦倒;杜甫少时由于父亲为官,家境优越,结交豪门,吟诗作对,漫游天下,后来成婚不久,父亲因病去世失去经济支持,拜谒权贵又屡屡碰壁,经常处于贫困交加的境地,靠朋友的接济和帮助才得以勉强得以度日。

  三、李白和杜甫都喜欢喝酒,并且喜欢酒后作诗。

  酒是感情的催化剂,也是诗人们的灵感来源。李白被称为“诗仙”,诗和酒是他的思想和灵魂,“李白斗酒诗百篇”,余光中说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现存的诗文中1500首,其中与饮酒有关的有170首,为百分之十六强。著名的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杜甫的嗜酒也不亚于李白。杜现存的诗文1400多首与酒有关的共有300首,为百分之二十一强。他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还有“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等。当然上述数字只是大致,不能反映真正的情况,因为李白杜甫距今年代久远,遗失了大量诗文,而李白比杜甫更甚。

  四、李白和杜甫都喜欢修道,尊崇儒学。

  儒学是封建统治者治国的根本思想,是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工具。唐朝是中国文化鼎盛时期,佛教、道教盛行,曾以道教为国教。李白自幼接受传统儒、道文化的熏陶,且与佛教、纵横家关系极深。他崇尚道教,自幼便喜欢道家的常说、著作和方术,李白自号青莲居士,便是出于对道教的崇信。十五岁之前,李白就开始学道,十七岁时于天仓山寻访侠士赵蕤,赵蕤不仅教授他剑法路数,还传授给他儒家的经世治国之学、纵横学说的制变之谋。赵蕤又是一名道长,后来李白又向他学习修道,开始了修道生活,但是李白一直想学到的“飞升之术”终究没有学到。“赐金还山”后,李白离开长安,行至齐州紫极宫,授道箓正式履行了入道仪式,从此成为道土,对许多事物看得更加透彻,但是仍心怀社稷。李白虽然一心崇道,但是对儒学仍充满崇敬和向往,曾到过东鲁任城结交儒生,高谈阔论,饮酒高歌,结交有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人,史称“竹溪六逸”。

  杜甫同李白一样,受时代的影响,也痴迷于道教和佛教。少年时受父亲“奉儒守官”的家风影响,并与名士往来频繁,在李邕、王翰等前辈引领下,对儒学的理解更为深入,内心深处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期望有朝一日“奉儒守官”,求官入仕,建功立业。杜甫虽然不象李白那样入道,但是对于道教也有很深厚的因缘。在他与李白相识以前,就有求仙访道的意愿。从壮年到老年,他一直没有停留过对此的追求,对于丹砂和灵芝的迷信,也是一直存在。以至去世前一年,还留有“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家事丹砂决,无成涕作霖”的诗句。杜甫不仅信仰道教,还信仰佛教。这也是受时代潮流的影响。自南北朝以来佛教日益兴盛,到唐代达到了最高峰,唐玄宗就注了《孝经》《道德经》,同时又注了《金刚经》,说明在唐朝儒、道、佛是三位一体的。杜甫也深受影响,早期就曾作“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游龙门奉先寺》),杜甫集中最长的一首诗《秋日夔府咏怀》,也写到他和禅宗的关系:“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落帆追宿昔,衣褐向真诠。……”并引用了大量晦涩的经典。说明了他是一名禅宗的信徒。

  五、李白和杜甫都处于同一时代,同受“安史之乱”影响,命运多舛,晚年贫病交加。

  李白曾辅助永王平定安史之乱,后因永王涉嫌谋反而被羁押遭流放,在流放途中因天下大旱朝廷下诏才遇大赦。晚年四处漂泊寄情于山水,病情加重,做绝笔之作《临路歌》,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不甘与哀伤,公元762年在当涂去世,享年62岁。杜甫则在逃亡中被叛军所俘,因只是未曾参战的小参军,再加上他尽力伪装自己不久释放出狱。后带领一家老小到处漂泊,常常不得温饱。公元770年最后在湘江一条小船上贫病交加而去世,年仅 58岁。

  六、李白和杜甫是好友,二人惺惺相惜,友谊深厚。

  李白“赐金还山”离开长安后,一路向南,天宝三年(744年)在洛阳遇到杜甫。两位诗人相遇,一见如故,他们志趣相投,谈古论今,推杯换盏。他们北渡黄河,去名山大川寻仙访道;东去开封,饱览古都风采;他们有酒同醉,有被同眠,有手同携,有景同登临。后来高适、贾至加入,四人同游同乐,吟酒赋诗,开怀畅饮,好不快哉。分离不久李白与杜甫又相约在山东会面,二人“行歌泗水春”,再游齐鲁,与太守李邕、齐州司马卢象泛舟鹊山湖,把酒历下亭,彼此的情谊又加深了一层。后来李白邀杜甫寻访范道士,在石门依依分别,此后二人再无机会相见,但是他们经常有书信往来,以诗文诉说彼此的思念之情。

  李白和杜甫的不同之处

  一、出身不同,导致性格的差异

  李白的父亲李客是一名行侠仗义的侠客,自小饱读诗书。母亲为突厥族大家庭的才女。俊逸脱俗的仗剑侠客和风华绝代的异域佳丽,两个血统的融合造就了一代诗仙传奇。李白的诗文、剑术秉承了父亲的遗传,而他豪放洒脱的性格又沿袭了西域民族的风格。李白性格狂傲,即使干谒权贵的时候也是毫不谦逊内敛,这也是导致他屡屡受挫的原因。在长安任翰林待诏期间,酒后作《出师诏》,令杨国忠研磨,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杨国忠和高力士,杨、李二人进谗言,对李白进行陷害,李白渐渐失宠。他看透了官场黑暗,请求“赐金还山”。李白宁可不要功名、富贵,也绝不苟且偷生,保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己率真的心灵和狂放的天性。“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的傲气、傲骨,他的洒脱、豪放,与他的天马行空的诗文,成就了一位具有仙风道古、侠肝义胆、豪气冲天、不畏权贵的空前绝后、无人可超越的伟大的不朽的诗人。

  杜甫则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杜闲恪守“奉儒守官,诗书传家”的家风,祖母、姑姑的谆谆教导,使他性格成熟稳重而内敛,十七岁便树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杜甫忠君的直接动力是“奉儒守官”,求官入仕,期望君臣遇合,建功立业。到了中晚年,屡遭磨难,性格越发悲天悯人,沉郁沧桑,诗文也更加苍劲悲壮。杜甫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代表,他们从小受传统教育,接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胸怀鸿鹄大志,期望有朝一日能够走上仕途,出人头地,为国效力,实现远大抱负。可当他的雄心壮志遭遇残酷的现实打击后,杜甫并没有一蹶不振,退隐山林,而是将视角转入陷于水深火热的劳苦大众,写下了众多揭露封建社会现实的文章,成为“诗史”。

  二、李白、杜甫的文风差异

  李白的诗风雄奇,气势豪迈,大气磅礴,同时,又如此飘逸、清新、自由,不染世俗尘埃。他不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奋斗者。李白的诗文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想象大胆神奇。如《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蜀道难》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气势恢宏,情绪饱满,一气呵成。描写祖国山河的壮丽,有《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静夜思》《月下独酌》《赠汪伦》《送友人》等表达了思乡与友人离别的伤感。《将进酒》《行路难》是李白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表现了李白胸怀远大理想,勇于奋进的豪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引申意义为即使前方困难重重,也要排除千难万险,到达理想的彼岸。李白的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理想,为了前途命运,不惧艰险勇往直前。它如一杯浓烈甘醇的美酒,使人热血沸腾,激发人斗志,催人奋进。

  杜甫,文风质朴大气,思想深遂,意境高远,中晚年后沉郁顿挫,沧桑悲凉。他青年时漫游吴越、齐赵,壮志凌云,豪情万丈,登泰山而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5岁后困守长安十年,才得到一个小官的职位。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的认识。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安史之乱后,杜甫生活困顿潦倒,颠沛流离,动荡不安的生活使他思想迸发,创作水平达到了一个高峰。面对混乱时局,他痛心疾首,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他亲眼目睹了底层百姓的凄惨生活,用诗的形式把这些记录下来,最有名的是“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诗风也由热情奔放变得悲壮凄凉、沉郁顿挫。西南飘泊时期,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顔”成为千古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写出了杜甫在成都短暂的安定生活中轻松愉悦的心情。“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反映了杜甫初闻唐军收复失地的喜悦。在那个时期,杜甫写下了许多有生命力的诗歌。

  如果说李白以梦为马,那杜甫则是捉笔为刀,记录世间的疮痍和百姓疾苦,以此来表达他对乱世乾坤的控诉和对生灵涂炭的悲悯。杜甫的诗歌,思想性更强,他已经不局限于个人的喜怒哀乐,更加贴进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反映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现状。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三、奋斗经历不同

  李白天性开朗洒脱,意气奔涌,狂放傲岸。他崇信道教,觉得自己不是凡夫俗子。他理想的生活是“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却在这种矛盾的情绪中将青春蹉跎。他呼朋唤友,侠肝义胆,意气豪迈,却对人情事故不够通达,即使干谒权贵、自荐也是狂傲自大,毫不谦卑,以致于屡屡受挫。李白一直有“安社稷,济苍生”的壮志雄心,但总不能如愿。在朝廷做两年多“待诏”,是李白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但是正是如此,他看透了朝廷的黑暗与繁荣下的危机,也认识到皇帝欣赏的也仅仅是他的文采,他只是皇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工具。最后终于离开这个困住他的心智与灵魂的牢笼。对于李白而言,狂歌痛饮是他自我麻醉的手段,纵马游猎是他疾风骤雨的发泄。他那颗不甘失败的心需要用大醉和狂奔来安抚,可是当他清醒后,可怕的空虚又再度袭来,后来他终于入道,寻找到了生命的支点,但是,他仍不忘关心时事,却苦于无法有所作为,只能寄情于山水,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只能诉诸于字里行间。进身仕途与寻仙修道,是他生命中的两极,他的一生都在这两者中矛盾和徘徊,直至命运的终点。最终只有他的诗文作为经典流传下来,千百年来为后人所传诵。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年少“读书破万卷”,为仕途拼搏。壮年时,游历名山大川,对未来充满了希望,雄心勃勃地确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成婚后不久,作为太守的父亲病逝,他的生活没有了经济来源而陷于困顿之中。屡次自荐,屡次受挫,困守长安,经常需要朋友的接济才能勉强度日。最后才得到一个小官的职位。理想落空生活潦倒,使杜甫对时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将目光更多地投入到了百姓的生活中。安吏之乱中,他带领全家颠沛流离,倍尝了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也目睹了底层百姓的疾苦,从此他的诗歌创作推向了一个高峰,他用诗的形式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成就了不朽之作,即“三吏”、“三别”等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成就了“诗圣”的称号。

  唐诗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了一个高峰,而诗人们并没有把诗歌作为他们所追求的事业和理想,而只是作为他们进入仕途、建功立业的工具,为此,他们游历山川,拜谒权贵,甚至有时违心的谀辞奉人,可是当他们壮志未酬身先死,数千年后,一切灰飞烟灭,流传万世的依然只有他们的诗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谁还能记得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仰,他们曾经的奋斗和坎坷?文化才是永恒的传承。钱、权只不过是浮于表面的过眼烟云,终究随风而去。

  人生几十年,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每个人都在这条河流中沉浮,时而逆流而上,时而顺势而下,大浪袭来,也许沉入水底,也许浮上水面。努力、奋斗、拼搏、进取是人生命运的主题,也是大多数人的初衷,唯有少数文人名仕将自己的奋斗之路用文字记录下来,以诗、词、散文等的形式流传下来,用他们卓越的文采和人生故事相得益彰,成就了不朽的传奇,供后人永久传颂、无限回味。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杜甫 李白 唐诗 胡引铭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