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

扶贫那点事

作者:语琴   发表于:
浏览:101次    字数:2681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23篇,  月稿:0

  也不知那一年,吾库依唐村和努尔恰克村两个合并为一个大村吾库恰克村,就和“穷”挂上了钩。

  依吾斯塘乡“扶贫办”工作队春天来吾库恰克村,几乎见不到年青人;村里的土地搁荒一;二千亩。见到的一曼是老头;老太太围着办公室追要拖欠的工钱。工作队的同志心里很不安,走时留下了几千元困难补助钱;说是体现党的温暖,让村主任和村干部亲自上门给困难户发发钱,乎拉着把土地承包完。村主任和几个干部一商量:就球这点钱;干脆“洒眼药水”,把钱分给每个有能力承包的村民;让他们先开些面粉油啥的,搞点肉改善下生活,然后多整点地承包。

  多部分人都分了点钱,全村人为此欢喜一场,搁荒地减少为一千八百亩。

  第二年;依吾斯塘乡为让吾库恰克村脱贫;把村干部班子进行调整,命新任的村主任做就职演说。新村主任召集全村男女老少开大会:“我去学习参观嘛,听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个县;穷的衣服没有穿;吃的嘛穿的全靠政府救济;开春嘛派下飞机把面粉一袋子一袋子投下;那些个村民嘛高兴;把面粉一分回家炒了就吃;吃完了嘛就聚到一起晒素子、逮虱子,谝闲传。政府一想这些个牲口一点活也不干,净等吃不行;得让他们劳动劳动。二次再投嘛就投下成袋子的麦子,庄子里这些个老少,昂头把麦子接回来,锅里一炒就吃;完了沿着上回谝下事情的尾巴接着谝。政府一看;麦子也投不成了,下次嘛干脆把割下的麦捆子投下去,他总得劳动;磨成面在吃吧。麦捆子一投;底下的人一接,拿火一燎,搓一把;吃一把,靠着墙根边谝边晒太阳。”“哈……盲矮盲矮……(吹牛皮);哪有那么懒球的怂人……”这是买买提的声音;阿木提江接着说:“盲矮盲矮……(吹牛;吹牛);整个是个锤子,根本就么有这样的庄子,哪有这样的牲口。”台下哄笑……村主任叹气:“我们吾库恰克村为啥穷?也是懒呀!”

  年底,县‘帮困’工作组;财务科审计科一同来吾库恰克村,一路上见还有千把亩地杂草荒芜,又把财务账看了一遍发现:承包户的收入,没有挂的账多,就是兑现,也领不上钱,县里不欠村里的,就惊讶的问“:今年咋整成这样子?”村主任苦着一年瘦下来的脸“:没办法,这球村子‘三多一少’,老人380多;下差盐碱地占一半多,剩下没人包的地多,劳力少,加上老人球病多,今天两个住院,明天住院两个,用钱象流水;不给还不行,除干部勤杂;伺弄机务开车的,只剩下五十来个包地的,没有先进的农业机械和生产技术,要把八九千亩地整完;唉,难哪,村上的那点‘留成’,还不够人老了送花圈和报销看病费的哩。”

  县‘帮困’工作组的人一调研;是实情,和财务科人商量决定支援吾库恰克村,留下3万元钱,走时;嘱咐村主任和干部:“这钱;一定要用在刀刃上,我们县机关接些内地的民工把地包完;你们用钱把他们稳住了,只要地能先包种完,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

  村主任和干部一商量“:他们接来的人靠不靠的住?靠不住,把钱分掉;分到我们村能从内地接来民工的户。”全村人都来报名;并保证能从内地接来农民工。每户都分到了几百元的接人费。

  全连人又欢喜一场,农民工;一个也没接来。

  第三年,县‘脱贫工作组’到吾库恰克村连蹲点,见村里人依然过着穷日子,仔细调查发现:一是缺劳力;二是旱地多;灌水困难,这年头是种棉花挣钱的年头,棉花种不成,自然就没钱挣。于是立即给村里提出建议:打井;装滴灌解决灌水问题,接农民工;解决劳力问题。

  村主任笑着比哭还难看的脸:“难呀;么钱球事办不成,光靠我们自已的力量是办不成事的,全村往年挂账这么多,要办事情村民们都惦记着党;惦记着县里哩。”

  县‘脱贫工作组’经过反复权衡;又请示了县领导,决定把吾库恰克村定为全县‘最贫困村’,一并免去一半往年挂账,同时,拨款18万元用于扶贫。临走工作组长一再敲打村长:“吾库恰克村要想富,一定要打井,接农民工劳力;善待农民工;你知道不知道,这才是路子”将近年关拨款到位,村主任喜滋滋的吆喝几个干部;业务。大家一听把本村定为全县‘最贫困村’,个个喜上眉梢,兴高采烈的商量着如何用这笔钱,不知谁走漏了风声,不欠帐的村民;欠帐的村民、老头老太太闻讯而来,屋里层外一麻黑压压的站了一片,不欠帐的嚷嚷:“欠帐的是爷爷吗?给他们减一半欠款也得给我们补一半钱,党说的不让老实人吃亏。”欠帐的嚷:“免球一半挂账也是个空头,现在还不是么钱花,多少应给上一点。”数小时人都不散,无奈;村主任只好安排会计把钱分下去。

  全村人奔走相告,脸上闪着神兮兮的笑。

  转眼几年过去,外村都发生了巨变,过上了神仙般的生活,吾库恰克村仍和以前一样穷,“狗窝里放不住剩食”,钱是花净了,事情一件也没办成。村里依旧向乡里打救济报告,乡里向县里打,县里向区里打,区里脑火;指示县立刻成立“扶贫脱贫攻坚开发办公室”,专门下到吾库恰克村实地调研,尽快解决问题。

  ‘调研组’的人在村里呆了三个月,村里眼巴巴的等待着,大家想;区里派的人肯定行,比县上的‘脱贫工作组’要强些吧;10万

  20万的终归要给上些吧。临走时;村长大大方方的问‘调研组’的负责人:“这回能拨给多少扶贫款”?

  “这回,我们带来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啥”?村长眼睛放光。

  “书”。

  “书?我们已经都吃不上饭了,整这些东西……”。

  “教你们如何走自力更生;科技加勤劳致富之路呀”。

  村长像被兜头浇了一盆凉水,耷拉着头,很不情愿的收下了十几捆。

  听说又有扶贫的东西,全村人纷纷涌进办公室,材长沉着脸,拎着一捆书;分咐政工员:“嗯;就这些东西,去弄个秤;每户分上几斤,你们拿回去看着用吧”。‘调研组’的人有些不太高兴,一位小同志想说点什么,一位老点的使眼色没让说。回去的路上,小同志问:“为啥不让说”?老同志:“初级阶段嘛,办事也别太叫真,咱来主要是把任务完成了事……”。

  后来,送书的事登上了人民的报,送来的书,也糊了村民的墙。

  创作谈:这件事距现在已近10年了。构思这篇小说想了很多;最终还是“一吐为快”写了出来,其中的内容源于我们驻村前的那两年。基层村里面的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在时间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扶贫脱贫攻坚工作异常坚巨,贫困的人就象喝酒躺倒的醉汉;他本人要有站起来的欲望,你去扶才会有效,如他本不愿起来,你扶其肢体终归还是要倒下。这就要求我们搞扶贫脱贫攻坚的人:经济扶持是辅,精神扶贫才是本。

  小说我想写的是:现实生活中农民确有对文化扶贫的漠视及在思想深处存在贫困的惰性:等、靠、要。

  对搞文化扶贫、精神扶贫、脱贫攻坚及其他扶贫的工作中也有本身只重形式上的完成任务,而非认真对待扶贫及精神扶贫、脱贫攻坚、文化扶贫的实际效果;结果就出现了小说结尾的情况:扶贫的事迹上了报,扶贫的材料糊了墙。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故事 扶贫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民间故事

查看更多民间故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