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散文

邱宇林:见证历史 不改本色的耄耋老人

作者:雨祺   发表于:
浏览:47次    字数:3023  原创
级别: 站长   总稿:69篇,  月稿:0

  “子弹就在耳边嗖嗖嗖不停的飞过……”

  “身边不断有战友受伤、倒下……”

  老人家用平静的声音讲述着解放战争时期战场的情景,但我依然能从老人波澜不惊的叙述中还原当年那场枪林弹雨、近身撕杀,以少胜多的激烈战斗。

  今年94岁高龄的李林康同志是一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以下简称粤赣湘边纵队)老战士。老人个子不高,但身板硬朗,步履稳健而精神矍铄,一位艰苦朴素的客家人。

  看到我们的到访,老人家非常开心,平常不喜言谈的老人拉开了话匣子。在交谈中,他几次折返到卧室拿出珍藏一生的各种奖章纪念章、证书文件和老照片给我们看。岁月无声,人生易老,但时光总会以某种方式在不知不觉中留下点点印痕。

  我想,老人家应该在平常的日子里也时时一个人拿出来,慢慢翻看摩挲这些老物件,每一件物品甚至只是一张小纸片都能带来无限的回忆。

  战火洗礼 英勇战士

  1927年,李林康出生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麻陂镇的一个贫苦家庭。从小就经历社会动荡的他立志长大后要保家卫国。1947年,正值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加紧了对农民的压迫和统治,广东也和全国一样,民不聊生,苦不堪言。20岁的李林康在同村好友的带动下一起参加革命、一起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李林康参加的部队就是日后为解放东江流域作出卓越贡献的粤赣湘边纵队。

  粤赣湘边纵队是由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于1948年12月27日批准成立的,任命林平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其中活跃于东江流域的部队有东江第一支队、东江第二支队和东江第三支队。这三支队伍,掀开了解放东江流域的宏伟篇章。而我们从李老亲口讲述中还原的那场激烈的绝地反击战——公庄上坪伏击战,正是解放东江流域宏伟篇章中强有力的序曲,这场战斗的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军事上的被动局面。

  李林康所属的东江第三支队由江北支队改编,黄柏为司令员,他跟随部队四处抗敌作战,行军足迹遍布博罗、龙门和河源等地,参加过多场战役。其中,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公庄上坪伏击战:1949年初,活跃于江北的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从各团抽调队伍,整编成两个主力大队,在龙门、博罗边境伺机打击敌人。2月初,驻增城正果的国民党军独立第二团申江营,纠集增城、龙门、博罗的反动武装一千多人,向第三支队驻何家田一带的部队进犯。第三支队退至官山,诱敌深入,在红头岭通往公庄途中的上坪设伏。3月16日上午,当敌人进入伏击圈时,第三支队所部以猛烈火力射击敌人。突击队发起冲锋。战斗仅进行四十分钟,便宣告胜利结束。此仗共计击毙敌人三十九名,伤敌三十七名,俘敌营长以下一百八十多人,缴获炮三门,机枪十多挺,长短枪二百多支,电台一部,弹药一批。公庄上坪伏击战取得了威震东江的大捷。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通电祝贺和表彰。

  “当时的战斗非常激烈。我们利用上坪独特的地理优势埋伏在高处,待敌人从我们脚下经过的时候我们就猛然发动攻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我记得当时敌人连枪都来不及开就被我们抓住了。”李林康用客家话一字一句地向我们讲述着。回忆起那场战役的胜利时,耄耋老人的脸上露出了无比自豪的神情。

  当我问老人,枪林弹雨中,你那时怕不怕呀?“打起仗来就顾不上怕了”老人说着,还指着手臂、身上的伤痕,不经意的笑了。

  “我们跟国民党打仗,正规军也打,地方军也打过,一听到国民党,当地的老百姓都躲起来。”

  “我们经常是打游击战,在麻陂、石坝、公庄、龙门等地迂回作战。每个战士身上背着6、7斤重的行军包,还要日行三、四十公里。”

  革命战争年代,战士们饥一餐饱一餐,为了方便行军打仗,只能把黄豆、花生等干粮带在身上充饥,饮食单调不说还难以消化,极大的影响了战士们的身体健康。听李老的孙子说,爷爷的胃已切掉了一半,胃病和糖尿病就是战争年代留下的后遗症。

  在李林康的家中,最显眼的莫过于挂在墙上的一幅超长照片。那是一张拍摄于1990年东纵边纵博罗县老战士联谊会成立时老战士们的大合照,也是承载着李林康最珍贵回忆的一张照片。李林康抚摸着老照片,对那段峥嵘岁月无限唏嘘。

  1949年,李林康调到了两广纵队。两广纵队原为广东地区的东江纵队,他们长期在华南坚持抗日游击战争,1946年7月从广东海运到达山东胶东,加入了华东部队序列。两广纵队参加了华东战场的豫东、济南和淮海等重要战役,出色地完成各项作战任务。两广纵队在战斗中发展壮大,锻炼保存了一批两广籍骨干,为华南地区的解放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李林康就是其中一位忠诚的战士。

  打开电视时,每每在镜头里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莅临部队检阅、视察军队讲话,或是总书记同官兵指战员座谈时,只要听到一声“敬礼”,李老总会不由自主的肃然起立,站好军姿敬一个标准的军礼!

  受命习医 救死扶伤

  经过浴血奋战,解放战争胜利结束,新中国宣告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根据当时建国初的实际需要,部队选拔了一批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解放军战士深造学习,有学习医疗卫生专业的,有学习汽车驾驶的,也有学习机械维修技术的……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李林康被部队派往中山市卫生学校学习医疗专业知识。当我问及老人当时有什么想法时,老人毫不犹豫的回答:个人没有什么想法,听从组织的安排。于是,在部队的安排下,李林康于1950年开始了他习医从医的医务生涯。在中山卫校短短8个月的学习经历,为他日后从医奠定了良好基础。

  李林康学成归来,正值南海舰队成立之初,部队急缺卫生员,于是李林康被分配到了南海舰队当一名卫生员,虽然只是普通的卫生兵,但李林康尽职尽责,在南海舰队军营里继续边干边学,救死扶伤、不计较个人得失。李林康1954年复员,1958年入党,复员后的他先后到博罗县卫生院、柏塘镇卫生所等医疗单位工作,服务当地群众,直至退休。

  李林康救死扶伤四十余载,在他的影响下,四个子女均成为了医生或护士,还有一个孙女也从医,在博罗县人民医院胃镜科工作。儿孙们接过了李老“救死扶伤”的接力棒,有的治病救人,有的开药店诊所,有的护理病人,继续坚守在各自的医务岗位上。我们去麻陂镇李老家里探访时,他的长孙恰好也在家中,也许是经常听爷爷和父亲讲以前的故事,听多了艰苦岁月,见惯了生死考验,淡定而又非常热爱生活的一个帅小伙,现在受聘于一家学校做面点师傅。

  李林康和子女孙辈们都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并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回顾李老的一生,前半生戎马倥偬,后半生一心行医,有意无意间一直在护卫生命、守护和平。不管是一名战士还是一名医生,李林康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民本色,“我没有想太多,就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治病救人”正如李林康所说。

  如今的李林康虽然身体已不如当年,但他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丝毫不减。能亲眼见证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他心中感慨万千:“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祖国的崛起,我感到非常激动、非常自豪!”

  我从李林康老人的身上看到了,这样的老战士老党员,他们是烽火岁月的见证人,他们是共和国的建设者,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只有58名党员,到今天发展壮大为一个拥有超过9000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正是有一大批像李林康这样来自于人民忠于职守的普通党员,中国共产党才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从他们朴实的表达中,从他们一生践行的初心使命中,我感受到了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战士、我们的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此文荣获惠州市惠州市作家协会举办的“百年辉煌 永远跟党走”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征文一等奖)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节日散文

查看更多节日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