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千舟竞渡、万户飘香的端午时节。让我们在看龙舟,插艾叶、吃粽子的时候,不要忘记那个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累遭流放、矢志不移;忠贞不屈,敢于直言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他的家国情怀,他的浩然正气,他的美好品德如日月的光辉永远照耀于天地之间。永远让人尊重、敬仰!
屈原,名平,字灵均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贾谊描述屈原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猫头鹰在天上飞翔,鸾凤却深藏起来;小人得志尊显,圣贤却不得其用;正直廉洁的人受到诬蔑,强横残暴的人却得到称誉。面对这样的一个时代,屈原不愿同流合污,随波逐流。他与圣洁的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永远保持着那份清纯和高雅。用自己的人格和生命谱就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主义赞歌。
屈原与上官大夫同朝为官,上官大夫争宠妒忌屈原的才能并一心想害他。一天,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的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后而想夺取邀功,正道直行的屈原没有给他,上官大夫就在在怀王面前进屈原谗言,说屈原总夸张是自己的功劳,没把怀王放在眼里。楚怀王听信谗言罢黜屈原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屈原第一次遭到流放。
周赧王十六年,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的屈原不惜得罪怀王的儿子子兰力劝怀王不要赴会:“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不听屈原的劝告怀王客死在了秦国,怀王死后,其长子顷襄王立,子兰当上令尹后。令尹子兰公报私仇,屈原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再次被放逐江南。
屈原被流放后,但他从没想着离开祖国,他的心里时时刻刻系着被战火煎熬的人民,他多想让自己的祖国强大,他多想让贤人执政,让小人下野,让人民富裕安定。可他回天无力,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骚》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一天来到沅湘,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遇见一个渔父,渔父问屈原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以自己的清白之心和赤胆忠诚结束了自己伟大的一生。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感叹他的高尚品德、爱国情怀、浩然正气,大家十分悲痛,汨罗江边的人民纷纷驾着船只争先恐后寻找屈原尸体。有许多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蛟吃掉,于是就包粽子丢进江中。这就是端午划龙舟、包粽子的由来。
屈原一生清正廉洁,洁身自好,横而不流、秉德无私,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他一生追求美政,主张立国兴邦、廉洁清明、强国富民。他虽累遭疏放,仍矢志不渝。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他的“廉洁正直以自清”、“伏清白以死直”的清廉品行,他九死不悔,心系祖国、心系人民的家国情怀。他不畏权贵,正道直行的浩然之气如日月熠熠生辉!端午忆屈子,正气满乾坤!零陵唐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