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散文

张杨芝:陈再荣和他的古法铸剑

作者:深圳DJ晓   发表于:
浏览:193次    字数:11264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2篇,  月稿:0

  金铁腾精火翻焰,

  踊跃求为莫邪剑。

  ——白居易

  二零二二年春节期间,陈再荣的母亲汤大娘迎来送往,忙个不停。早几天,是村里、镇里、县里领导来了,这几天,屋场里男女老少,也都来送恭喜。

  “恭喜您哪嘎!再荣上了中央电视台!”

  乡亲们老实纯朴,有如山间清泉。有喜同庆同贺,都巴不得人家好!就在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之《匠人•匠心》,专题推介岳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铸剑”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再荣,时长近三十分钟。上了央视,全国都知道了;全世界都看得到!怎不上门道喜呢?!要知道这个小山村,十多年来,就是上县、镇喇叭里广播的人和事也很稀罕啊!

  “嗯嗯,伴您哪嘎福!伴您哪嘎福!”

  乡俗讲究客套,于是,延入堂屋,请座、递茶、敬烟、摆果品。幸好汤大娘俩个老闺女回来了帮把手,要不够呛!客去,汤大娘总要起身送出老远,忙不叠叮嘱:“您哪嘎慢走!谢谢您哪嘎!再荣回来了请酒,您哪嘎要来哟!”乡俗,邻里乡亲恭喜道贺,主家是要请酒回礼的……

  然,陈再荣现时回不来。他远在千里之外广东著名侨乡台山市环市东路“湘北铁艺宝剑铺”忙碌。新的一年,工期排得满满的。尤其几项欧洲订单,催得紧。中国俗语“叫花子(流浪乞丐)也有三日年”,外国佬未必都懂!

  初一大早,一位希腊客户和一位新西兰客户就上门叫醒了陈再荣,叽哩哇啦一长串,嗓门高得很:“Sir, hurry up. I want it before Christmas!Sir, hurry up. I want it before Christmas!”

  陈再荣扯长耳朵听了半天,只听了个“莫名其妙”,只好学外国人耸耸肩,摊摊手,用仅会的一句英语应付:“I'm sorry!I'm sorry!”幸得邻居休假的大学生闻声上门帮忙解了围:“陈师傅,他们是说要你抓紧,他们圣诞节前要货。”陈再荣说“好的!我一保证按合同办事”,大学生翻译过去,俩位外国客人满意笑着走了。

  客人走后,陈再荣即开始工作。炉火熊熊,星火飞溅。工作室里,陈再荣师徒二人,立马挥锤,你上我下,大锤、小锤,叮哐叮哐,声振屋宇,不绝于耳。陈再荣在铸剑!这场景,热烈、庄重,充满詩情画意……

  童年梦想

  陈再荣出生在洞庭湖畔的一个小山村——湖南岳阳县陈子攀村。陈子攀?听去像人名。是的,这是人名。翻阅陈氏族谱可知:陈子攀原是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属。张献忠当年看中这一带有山有水,既十分隐蔽,走水路又极为便利,便选址这地方为兵器锻造基地。陈子攀为兵器锻造监管官,深得张献忠信任。张献忠在成都自立为“西王”后,曾赏其“西王赏金”金饼;老辈人讲,金饼份量超出半斤。后来,张献忠兵败,军士散逸,陈子攀便与邻近一相好结为姻缘,用那“赏金”作为启动资金,打造房屋,购置田地,繁衍后代,瓜瓞绵绵。子孙后代,就以先祖名为村名。村子不很大,百多户人家,三百多人口。村庄布局为“弧形”,翠竹环拥。村前有一湾碧水,为洞庭湖一湖岔;水上架有麻石拱桥,过桥是“盔甲山”——山形似古时兵士盔甲。山顶有一覆斗形巨石,台面百多平米,极为规整,人工雕斫一般。遇电闪雷鸣,巨石便发出呐喊声、金属撞击声,声传数里,十分神奇。曾有专家来此考察,结论是“磁石效应”,不知确否。此台名为“铸剑台”,是为张献忠部铸剑之地。村后遍列馒头般的小山丘。山凹里,有一圆形水潭,潭水清澈,深不见底,终年不涸,得名“磨刀潭”,亦为张献忠部所留。儿时,寒暑假期,陈再荣常和小伙伴们上铸剑台、下磨刀潭边戏耍,也常捡拾些断剑残镞;精致点的,留下玩玩,余者,买给当时的“生资站”,换点糖果、麻花,满足馋嘴,吃出一脸快活。……因此,山前山后湖岸滩涂捡拾破铜烂铁便成了陈再荣整个童年和少年常玩的“游戏”。

  当然,与童年相伴的还有老人讲的《水浒传》《封神演义》《七剑下天山》《三国演义》等故事。……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处在湘北的农村依然落后贫穷。村里电都没有,就更谈不上看电视听“音匣子”了。乡村孩童,闲暇无非就是玩玩“跳房子”、“打跪碑”、“官兵捉强盗”的游戏。村里老人怕孩子们吵吵闹闹、惹事生非,晚饭后,常常抽张竹椅在村头老槐树下讲故事。常年担纲主讲的是陈三爹。他是村里唯一在省城长沙读过书的人,还参加过毛泽东组织的“驱张”学生运动。先前在县里一所中学任教,退休后回乡定居养老,日子过得甚是惬意。陈三爹戴副老花眼镜,总喜欢伸直双臂,举起竖排本的书摇头晃脑。给孩子们说书,他很来劲。而听得最入神的是“再荣伢崽。”他歪着脑壳,痴痴地望着讲故事的老人,口角流涎,两眼放光。陈再荣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章节特感兴趣。如“辕门射戟”啦,“三英战吕布”啦,“单刀赴会”啦……因为这些故事里,总离不开刀、枪、剑、戟。陈再荣从小就对这些兵器有亲切感。他常想,什么时候我也能铸造出那样的兵器呢?

  童年无忧无虑,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到了一九八二年,陈再荣十六岁,初中毕业。论成绩,陈再荣升高中不成问题,但陈再荣决定离开学校,不再升学就读。陈再荣是个懂事的孩子,弃学不为别的,只因家境困难。他是家里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三个妹妹。全家七、八张嘴,要吃要喝,主要靠父亲一人劳碌维持;母亲体弱多病,但为了那几张菜色的脸有一丝颜色,也强打精神忙里忙外,晚上还要抓紧纺线。一灯如豆,纺车哼哼唧唧,吟到深夜……父亲是位憨厚老实的农民,平时话语不多。见儿子不想读书了,说了句“你要想清楚啊!”再没多说。他知道,自己没读多少书,讲不出什么道理说服儿子;自学成才的周边也有,儿子大了,未来要他自己作主。只是不读书了,去干什么呢?父亲苦苦地想:学门手艺?!什么手艺!对!学铁匠,打铁!

  一日饭后。父亲卷起一支旱烟,用舌头舔了舔接头处,启开煤油灯罩,就着灯火点燃旱烟深吸一口,吐出瓦色烟雾。陈再荣坐在父亲对面,看着父亲。父亲五十刚过,然满头已是如烟如雾的灰发;脸上些许皱纹里,篆刻的是岁月的沧桑与辛劳。陈再荣心里一沉。父亲弹了弹烟灰,问陈再荣“不读书了,有何打算?”“我去学铁匠,去打铁!”陈再荣未加思索,立马回应。

  知子莫若父。父亲有点高兴了,与自己的设想不谋而合!平时,父亲注意到陈再荣总是捡些破铜烂铁,丢在灶堂里烧得彤红,然后自己在那敲敲打打,鼓捣出一些玩具。什么弹弓啦,刀剑啦,陀螺啦,也还像模像样。应该是对打铁感兴趣!父亲对陈再荣说:“要得!既然定心学铁匠,师傅我帮你找!”

  学徒生涯

  时近年底,阴雨绵绵。农活闲了,陈再荣的父亲遍访鹿角的铁匠行业能工巧匠。不几日,父亲对陈再荣说:“师傅找好了,是个‘熬师傅’(历害师傅),就在鹿角镇,不远!我同他联系了,你去学徒他基本同意。”陈再荣问:“师傅贵姓?”“姓黎,大名赤文。”“哦,好!”陈再荣似乎有点高兴,语气里能听出来。这个师傅不但父亲了解,陈再荣自己也熟悉。寒暑假期,陈再荣常与村里伢细崽到鹿角镇傍洞庭湖里“寻河”(捡拾废金属),多次去“赤文铁匠铺”,将捡拾来的东西换过不少“碎银子”。鹿角镇上的伢妹崽们一边踢毽子,一边唱童谣:“男人有了赤文锄,下地干活不用愁;主妇有了赤文刀,剁鸡斩鹅不用焦(焦,着急之意)……”黎师傅在鹿角方圆几十里,名声很大!

  乡俗,元宵过后,年就过完了。正月十六,早饭后,陈再荣挑着父亲备好的礼物——一只雄鸡,两条猪腿,三斤牛排,四斤羊肉——凑数为“十”,寓义“实心实意”。这是拜师规矩,父亲熟谙。陈再荣跟着父亲去师傅家,父亲一路嘱咐:“……师傅脾气大,少言语;你嘴巴要乖巧点,多请教;你要启眼动眉毛,勤快主动哦,懒斯究经(土语:懒惰),师傅是要打发你走的哟,我听说他辞退过几个徒呢……”“嗯,好……”陈再荣一路应答。快到师傅铁匠铺了,父亲还补充一句:“等下见到师傅你要下跪磕头呢!拜三下!”陈再荣将扁担换过肩,低声应:“嗯,好,我知道!”

  师傅家在鹿角镇西头,是栋二层楼。楼上住家,楼下作坊。知道陈再荣父子要来,师傅在楼下作坊等着。进得门,放下挑担,各自落座。客套几句后,陈再荣父亲撮起嘴唇示意。陈再荣明白,起身对着黎师傅便要下跪。黎师傅急忙摆手:“不忙!不忙!我们按铁匠行业规矩,拜‘太上老君’。”陈再荣父子这才注意,正面墙上,挂有黄绫装裱的太上老君画像,银须飘拂,两眼灼灼,法像庄严。画像是师傅的师爷传下来的,已有百多年。当年画像险些被红卫兵抄走,幸得师傅灵泛,提前得信,将其藏埋黎家祖坟山上,太上老君方才躲过一劫。

  师傅转身从侧屋取出块黄色棉垫,放在靠墙的条案前;然后,点燃三支土黄色神香,双手捧握,庄重地插入条案上的香炉里。师傅示意,陈再荣同师傅在太上老君画像前一起下跪,极为虔诚。二人在黄色垫子上,弓背如两只虾米,拜了三拜。起身后,师傅还念念有词:“……磕头上供来祈福,太上老君多保佑。左青龙右白虎,前是朱雀后玄武;太上老君一辈古,八卦炉中降妖魔……”陈再荣不明白,铁匠行业祖师爷为何是太上老君呢?是凭他的“宇宙第一炉”么?!然师傅是这么说的,师傅的师傅也是这样传的……

  所谓“三百六十行,各行有门道”,木匠拜鲁班为祖师爷,而铁匠则拜太上老君为祖师爷。传说太上老君烧炉炼丹,将“控火炼铁”的手艺传给了人间,这才有了铁匠一行。所以后代的铁匠,供奉太上老君为祖师爷,连带着各种用具都成了仙家宝贝,有着各种讲究。

  师傅叮嘱:打铁砧是太上老君的法宝“翻天印”,这铁砧是任何人不能坐的;打铁锤是太上老君的“独脚板凳”,称之为“火镇”;铁匠打铁时,铁砧与铁锤发出“叮当”脆响,就是为了不忘祖师爷传授的手艺,把此音传回天庭,让师祖时刻闻听,获取庇荫……

  拜师礼毕,陈再荣算是成了“徒弟”。

  俗语:“徒弟,徒弟,三年奴隶”。意即学徒期间,任何苦差事都要抢着干,包括家务事。什么挑水劈柴,打谷收稻,碾米筛糠,薅草种菜……学艺之余,一切都是份内!黎师傅身材高大,目光严厉,看去像是一介武夫,然心地善良,待人处事广受好评。收徒,他的标准是吃苦耐劳有韧性,机智灵活有悟性,至于学艺之外,他不要求徒弟做什么。同行讥他对徒弟溺爱!黎师傅笑应:“师徒嘛,理应是父子关系!兄弟关系!”

  于是,每天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作坊间,炉火熊熊,火星飞溅,铁块彤红。师傅左手捏铁钳(铁匠行称火龙)夹起红得似要熔化的铁块,置于铁砧上,右手握小锤,或轻或重,上上下下,在需击打的铁器上指点敲击,尤如乐队指挥,尤如战场旗帜!陈再荣掌大锤,小锤指向哪,陈再荣的大锤便挥向哪;或轻或重,节奏分明,力度如意。小锤不停,大锤不憩。间或休息,师傅顺手从墙上取下汗巾,递给陈再荣;再荣也乖巧地捧上茶水,敬献师傅。实实在在是一幅和谐的师徒“礼让图”!

  陈再荣为了学艺,吃得苦,耐得劳!他刚满十七岁,身体瘦弱,体重不到八十斤;十几斤的大锤,每日上下挥动上万次。师傅定下的指标是:每日打制砍柴刀二十把,锄头十把。如遇客户急需,晚上加班,甚至通宵。陈再荣理解:师傅名气大,打出的“家伙”好用,方圆几十里,都在这定货。连湖对岸的湖北洪湖、监利,隔湖渡水,也来找师傅。师傅“圈粉”无数!陈再荣紧咬嘴唇,黙不作声,任汗水直流;他服从安排,师傅指向哪,他便“打”向哪!……

  时间像门前的洞庭湖流水,静静流过。一天一天,一月一月,陈再荣从笨拙到灵巧,从只晓看热闹的“外行”,到熟谙“门道”的“小师傅”,甚至可以单独完成一些“铁器农具”的制作。他成为师傅眼中的高徒。

  也偶有闲暇的时候,那是仲夏时季,农村正在“抢收”“抢种”,师傅家的晚饭便吃得早。师傅有意让陈再荣放松一下,餐桌上,便对陈再荣说:“没什么事,你也到洞庭湖边散下步,到周围几个景点去走走,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嘛!”师母也在旁边帮腔:“再荣伢崽来了这么久了,也没好生玩过,成天就在铁铺里敲打,是该到外散散心,鹿角还是有看头的……”

  是的,陈再荣知道,鹿角是有“看头”的。鹿角镇,背靠道观岭,面向洞庭湖。自宋代始,便有人在此定居聚集,交易货物。这里,水路便利,上可以湘、资、沅、醴通达湘地西部;下可经长江出武汉、抵上海。镇东头,有牛皋岭、凌云塔、青龙嘴;西头有岳飞点将台、营盘岭、洞庭庙等宋、明、清遗迹。不说这些,就是闲来在洞庭湖边散散步,也是十分快意。蓝天白云,帆船上下,鹰鹤追浪。行走湖边,手拂杨柳,斜晖脉脉,碧水悠悠。岸边鱼儿,清晰可见。它们似乎有意与游人嬉戏互动,时聚时散……

  陈再荣沉浸于心中的那份向往。尽管应了师傅师母,他没去湖边景点。饭碗一丢,他又进了工作间。敲敲打打,叮叮咚咚,他爱摆弄那些“破铜烂铁”。

  师傅近段注意观察徒弟:尽管留出了空闲,镇上相熟的男孩女孩,也常在铁铺窗前唤陈再荣出外玩耍;然陈再荣心无旁骛,只专注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师傅也看到了陈再荣利用闲暇打造的刀、剑䋓型,从心眼里高兴。他明白:这个徒弟,专注、执着,兢兢业业在习学,在钻研,是他的绝技“古法铸剑工艺”合适理想的传承人。

  ……黎赤文的祖师爷张义夫本是清末宫廷御用铸剑师,为避战乱,逃逸岳阳。一八五二年,太平军横扫江南,张义夫因技艺出众被重新征召,为太平军铸造兵器。张义夫如鱼得水,名品叠出。后太平军败,他铸造的刀剑大多散佚民间,存世与否,无法考证。但他的夹钢、包钢、敷土烧刃的绝技通过第二代传人张仲华、第三代传人张锦辉、第四代传人张彬彬而得以延续。

  黎赤文是哼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的歌曲,走进第四代传人张师傅的铁匠铺拜师的。黎赤文吃苦耐劳,有股韧劲,深得师傅喜爱。三年打磨,他得张师傅真传;出师不久,黎赤文即在岳阳鹿角一带,声震四方,被人奉为名师巧匠。他也曾想实现师傅厚望,铸剑锻刀,光大“古法铸剑工艺”。无奈连串政治运动,他的想法只能是空想。是的,他也曾用其古法,锻打过一柄“君荣剑”。君荣,是黎赤文所在村的村名。黎赤文父母早亡,是吃百家饭长大,父老乡亲养育了他。为铭记恩情,他用村名“君荣”给剑命名。这剑,古朴庄重,豪气干云,吹气断发,锋利异常。但不久,“文革”发酵,他将“君荣剑”连同自己的理想,趁夜色抛入洞庭湖,让其葬身于鱼腹……

  而今,好了!多年寻求而未得的徒弟就在眼下!黎赤文决心将自己所学到的“古法铸剑绝技”打包传与陈再荣。他清楚,陈再荣业余弄出的剑、刀,只是练练手,玩玩而已,离祖师们传下来的古法夹钢铸剑相差甚远。先将基本原理授与他,今后努力实践摸索,他定能成功!

  民间的师徒传艺,有别于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分类严谨,专业分明;先灌输理论,而后安排专门时间实践。而师徒传学,重在实践,边干边“教”,面传心授;理论包含在不知不觉的“点拨、浸润”之中。“平常”徒弟,一般传教,学点皮毛,能动手敲打出东西就出师了。历来有言:“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看重的徒弟,则言传身教,点点滴滴,唯恐遗漏。现在,黎师傅对陈再荣是另眼相看,一边劳作,师傅一边将“夹钢技艺”详尽讲解:从“选料”到“熔烧”“淬火”“冷锻”“刃口敷泥”“磨戗成型”“后期美化”……均一一说道。师傅叮嘱陈再荣:“现在我们打制刀镰锄耙,今后你有时间去锻造剑戟刀镲,多用‘夹钢锻烧’技艺,其艺是相通的。尔后你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师傅知道陈再荣的天分和悟性极高,如果能在一些关键的技术上画龙点睛般的点拨和提醒,那么他很快就能一悟百悟,一通百通,修炼出道。

  因其选料是重中之重,黎师傅还将祖师传下用红绸包裹的两块方形料,从箱底取出,供在八仙桌上,教陈再荣辩识。两块铁钢,大小相同,轻重无几,颜色近似。一块是普通铁钢,只能打制一般用具,一块是优质碳钢,为铸剑好料。怎么辩别?这要用心过细!辩颜色,乍看相同,其实,普通钢铁,颜色喑哑;优钢细看,则有宝光闪亮,看去赏心。听音,普通钢铁,敲之声闷,瓮声瓮气;优钢则清脆悦耳,有如盘中落珠;拈重,普通钢铁,稍轻,优钢稍沉。当然,这些都是细微差别,要长期研摩,没有仪器,手艺人凭的是经验。经验是时间积累的财富!一段时间后,黎师傅还有意测试:让陈再荣闭上眼睛,拈起那两块料子,看能否辩出优劣……“其实,很早以前”……黎师傅说到选材,那语气仿佛“讲古”——铸剑锻刀是没有现成材料的,要靠自己亲力“炮制。”雨后,在大石山边河流小溪,将磁铁石绑长铁条上,置水底拖拉采集铁英沙;然后,将铁英沙放入坩埚熔炼。一柄好剑,需铁英沙四、五百斤。……现在好了,要好材料,你去钢铁厂购买,要啥样的都有,不过你要识货,要有眼光;当然啰,会识货,你就是去废品收购站也能淘到宝贝。浴火重生,“废物”也可重放光彩!……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陈再荣记得课堂上老师说的话。入夜,陈再荣依在床头,将师傅白天传的“艺”,一一梳理记录在日记本上:(一)精心选材……(二)剑条成型:铁英沙经熔炼成铁,加入适量碳原料成优质钢。锻造后,剑条初步成型。将成型后的剑条逐步加温至八百度左右,轻轻敲击,除去剑身上树皮状结晶体,放置阴凉处,使其自然冷却,此为“退火”(三)冷锻、戗磨:退火冷却后的剑,用小锤轻轻敲打成形,使剑身笔直,口背对称。千锤万击之后,剑身会留下凹凸不平的痕迹。这时,工夫要用在磨戗上。磨,先粗磨,在粗磨石上用大气力,磨去淬火时留下的一层厚厚的硬壳。再细磨,先是三百目,而后五百、八百、一千、三千、五千目的研磨石,直至夹钢明显,纹理清晰,有镜面效果方罢。戗,主要是将刃口戗薄开锋。(四)刃口敷泥:也称敷土烧刃。用石膏、木碳、谷壳灰、精怪土等数种材料捣碎成粉,用天赐水(屋檐水)调拌成黏糊状,涂于剑身上。要注意,刃口与剑脊部分敷土厚薄有异。敷完土后,置阴凉处,待其半干,方可淬火。(五)淬火:……(六)二次冷锻……三次冷锻……(七)剑鞘制作……(八)剑柄配件……

  夜深人静。远处,洞庭波涌,冲击岸线,发出阵阵“哗哗”响声;近前,有流萤飞过,那曳引的尾光,有如老师在黑板上用黄粉笔画的弧线。……三年下来,陈再荣学艺记录已有厚厚几本。

  传承梦圆

  三年学徒期满,陈再荣顺利出师。桃红柳绿,春意盎然,师徒依依惜别。按惯例,师傅早早准备了手拉风箱、铁墩、锤子(大、小两件)、长柄铁钳、长柄铁錾等一整套工具相送。那天,先是师傅挑着担子走在前面——这是规矩,师傅在前,有引路之意;陈再荣紧随其后。师傅一路叮咛,陈再荣一路应诺。送了二、三里地,来到十字路口,师傅止步,一字一顿地说:“再荣,今后的路你自己去走。我希望你早日用夹钢技艺铸造出古剑;申报非遗成功!”说完,将担子移到陈再荣肩头。陈再荣眼含热泪,望了望师傅,只简短回了一句:“您放心!”迈着稳健的步子,向前走去;前面,是一条长长的荆棘丛生的山路。走出半里地,爬上一山坡,陈再荣回头,师傅还伫立在十字路口,像一尊铜浇铁铸的罗汉……

  陈再荣原想就在老家开个铁铺,打制农活用具。转念一想,老家也是师傅的业务范围;这样做,不是在师傅碗里抢饭吗?不行!要走出去!几天后,他南下广东,应聘进入江门铁艺厂,成为一名铁艺师。由于他技艺出众,锻造的铁艺大门、铁艺防盗窗深受顾客好评。厂长对他十分器重,不久便被擢升为部门负责人,且薪金可观。

  尽管陈再荣工作顺利,待遇颇丰,但他始终放不下的是师傅的期望、儿时那要造出好剑的誓言。几年的工作,使他手头有了几十万元的积蓄。二零零六年,他来广东台山市——著名的侨乡,在台城环市东路开了一间自己的铁艺铺,一面做铁艺生意,一面四处寻找和收购铸剑的材料,下决心要铸造真正的宝剑!

  铸剑的工序,陈再荣早已烂熟于心:下料、制胚打样、戗磨淬火、刨光做柄、嵌饰组装……几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然陈再荣一连打造了三、四十把剑胚,都没有成功。他反复翻阅自己的日记本,研读师傅当年的教诲,总结失败原因:一是材料不达标。没有下工夫找到含碳量合适的料材;二是淬火技术不过关,不是水温没掌握好,就是水质不行。记得师傅嘱咐过:刀剑的淬火是赋予刀剑的第二次生命!淬火的水必须是石头山泉水,纯净爽冽甘甜。用这种水淬火研磨后,剑身如冰,清冽透骨,寒气逼人。师傅当年打造普通农具,淬火的水也要从老家百里外的大云山取得!陈再荣虽用的是纯净水淬火,然剑身一遇水,“嘣”的一声就断了。

  陈再荣没有气馁,他常哼哼这几句歌词:“没有谁会随随便便轻易成功,都有过努力拼搏有过难熬的曾经。心怀阳光就能看到万里的晴空,你的人生也会与众不同……”陈再荣不知原唱是谁,也不会唱全整首歌曲;只记得这几句,就只哼这几句。他一边哼着曲儿,一边继续寻觅更好的材料。当然,他也没忘遍访名师,博取众家之长。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终于在台山相邻的大江镇钢铁销售处,找到了含有上好碳钢原材——正是铸剑的绝好材质!巧的是,经过多次试验,他发现台山市郊北峰山的泉水淬火,能增加金属的硬度和强度。“真乃天助我也!”陈再荣抚掌大笑,喜出望外,竟将忘了的歌词一下接续哼出了口:“都走过艰难曲折太多风霜的旅程,所有苦痛都埋藏他的心中,才会拥有灿烂的笑容……”

  他燃烧的血液里,沸腾起一种从未有过的自信和渴望的潮汐。他知道幸运女神一次敲门,须经千百次努力方可得到。二零一六年八月,经过几番试验,陈再荣终于打造出了一把自己甚为满意的宝剑。他将这把宝剑,命名为“倚天剑”!他记得毛主席詩词《念奴娇•昆仑》“……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中有“倚天”二字!

  倚天剑全长108厘米,宽3.6厘米,以紫檀木作柄,做工精良,锋利坚韧;柔可绕指,刚可削铁,吹发即断。用手指在剑身轻轻一弹,铿锵有声,清脆悠扬,久久不绝。陈再荣将剑从剑鞘中抽出又插入,反复数次,他又用手指弹了弹剑身,一时兴起,竟扭身舞起剑来,边舞边唱。他唱的是敦煌曲子《剑器词》,这是少年时期在老家爱说书的陈三爹教的:“丈夫力气全,一个拟当千。猛气冲心出,视死亦如眠。弯弯不离手,恒日在阵前……”高亢激越,抑扬有致,陈再荣唱得忘情,舞得癫狂,如醉如痴……

  好啦!现在我们花点时间,按下“返回键”,以快进的的方式来欣赏一下陈再荣打造“倚天剑”的过程吧——

  镜头一:设计勾图。

  画面:陈再荣在伏案描画。

  画外音:剑,非凡之物,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唐代詩人王维在《老将行》中这样写道: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一把宝剑,凝聚着铸剑人的心血与汗水。陈再荣设计的剑,最终样式已经完成:剑身窄而狭长,剑柄花纹简洁秀气,饱含中国元素。

  镜头二:锻打。

  画面:炉火熊熊,锻打开始……

  画外音:锻打可以说是铸剑工艺中最费力、最艰苦,亦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决定了一把剑的“体魄”。毛铁是刚出炉未经锤锻的熟铁,要经过成千上万次的锤打,才能被炼制成钢。所谓“百炼成‘钢”是也!这一过程,无疑需要更大的耐心和耐力。高温、高强度发力,这对匠人是严峻”烤验”!在工作间五十余摄氏度的高温下,陈再荣一刻也不能松懈,他在毛铁温度最适合的状态下,不断折叠,反复锤锻……挥汗如雨!气喘如牛!他把自己也锻成了一块钢!在毛铁中加入“草钢”,再继续锤锻——不!是将二者反复揉锻,如同“和”面粉一般,使其充分结合后,才能做到刚柔相济。一把剑,必须要做到剑身各处密度、成分均匀,方保剑的重心平稳。

  镜头三:刨锉。

  画面:陈再荣将剑身固定在工作台上,拉开立马架式,正在刨锉……

  画外音:经过千万次锤打,剑身已初步成形。接下来就要进行刨锉。用钢刀削锉,使剑身厚点度适中;剑背与剑刀刃之间呈一定坡度;剑脊需居剑身正中,并成一条直线。这有如绣花,一针一线,万千小心。

  镜头四:淬火。

  画面:工作室中央,放置有大木桶。木桶储满从北峰山取来的泉水。由于振动,泉水现出一圈圈波纹。陈再荣从炉中取出呈玫瑰色“红剑”,稍待片刻,掷于木桶之中。“嗤”的一声,木桶之中升起一柱白烟。

  画外音:如果说锻造使剑拥有体魄,刨锉为剑身整形塑身,那么淬火则会赋予剑以灵魂。在淬火的处理中,铸剑师要对剑坯的温度、淬火介质的冷热有着精确计算。否则,淬火淬得不够,剑锋不硬,容易转刃;淬火淬过头,剑锋易脆,容易折断。因而,一把性能优良的剑,对匠人们是否熟练掌握淬火技艺,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镜头五:打磨。

  画面:陈再荣将淬火后的剑放置工作台上,取出三百目、八百目、一千目……的各类研磨石,精心戗磨……

  画外音:唐代诗人贾岛曾写过这样的詩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一把好剑磨出利刃,并非易事。打磨是一件极其枯燥的事情,磨光之工倍于锤打刨锉,但对于匠人来说,却是最平常不过的。从粗磨、细磨到精磨,往往要花费数日甚至更久。陈再荣一直遵循古法,靠纯手工磨光,反复打磨,直到寒光毕现,剑身笔直,剑脊分明。剑刃锋不锋利,怎样检验?陈再荣用极为简单的方法:用纸試剑!较硬的纸张,被剑自上而下斩断,切面平滑整齐,则剑刃足够锋利;否则,不算上品。

  镜头四:制作剑鞘。

  画面:一截从木材收藏家手中求来的上等紫檀木,躺在工作台上,如在等待美容的顾客。陈再荣将紫檀木锯开,将剑放在剖开的木材上做出标记,并描绘出整个剑身的线型图。沿着线型图卡,用刨刀挖出合适的凹槽……

  画外音:这个位置极为重要!剑身在凹槽中要有余量,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更不能偏移中心线。剑鞘,主要是用来保护剑刃。在人类历史中,剑鞘曾用皮革、木材、以及铜铁等金属材料充当。剑刃进入鞘的地方叫做鞘口,这一部分比剑鞘本体要宽,方盒状,上面有个小环或是圆扣便于携带。皮革剑鞘在保护剑端部分通常使用金属或金属环包裹,以免剑鞘被穿。剑格之上,陈再荣细细描绘着纹路

  镜头五:宝剑铸成。

  画面:陈再荣左手拿剑鞘,右手执剑,将剑插入剑鞘复又抽出,反复数次。陈再荣面露笑容,状极满意……

  画外音:陈再荣认为,一把真正的宝剑是有生命的。当磨砺出幽蓝夹钢刃口,露出优美自然的纹理,击之发出悦耳悠扬的金鸣声,这时握在手心里的就是一个崭新的生命。在从蛮荒走向文明的征伐攻击中,剑,浴火而生,交织着成就与梦想;在文明的丰碑上,刻写出熠熠生辉的铭文!

  这年底,广东省在江门市主办“广东省工艺品博览会”,陈再荣将倚天剑送展。此剑在展会期间,受到广泛好评,展示台前人头攒动,观者无数。后经专家评定,此剑获博览会金奖。

  陈再荣声名鹊起。广东卫视、《羊城晚报》、《江门日报》等多家媒体前来采访报道。广东台山不算大城市,却是著名侨乡,向有尚武习俗。亦有不少人家,收藏有好刀好剑。消息传开,也有人不服,拿了自己收藏的好剑前来向陈再荣叫阵比试。结果,双剑一碰,“咔嚓”一声,对方“好剑”断为两截,而陈再荣的倚天剑,毫发无损,岿然不动。对方心悦诚服,连称“好剑!好剑!”……

  古法铸剑,备受社会各界推崇。二零一七年十二月,陈再荣在“央视微电影综艺频道”举办的“中国首届文化薪传奖”活动中,经评审委员会评审后,获“特殊工艺文化奖”。

  这之后,陈再荣总结经验,逾加发力,接连打造出不少好刀好剑,均获好评。二零一八年五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联合举办“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推介活动”,陈再荣送展的以古法夹钢传统工艺铸造的“唐剑•停心”、“唐刀•玄武”、“宋剑•宜秋”、“明刀•湘魂”、“清剑•三星”等,均获好评。其“清剑•三星”获“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推介活动”“金奖”。不少客居海外的华侨归来省亲,经人介绍找上门来,订购刀剑带往远方。订单逐日增多。陈再荣扩展了工作间,在原来的店牌边,加挂了一块“陈再荣夹钢古法铸剑锻刀工作室”的招牌。

  二零一八年,陈再荣在自己的户籍地申报非遗项目,经专家审核后获得批准。其传统夹钢铸剑技艺被评为岳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陈再荣为岳阳市传统铸剑技艺市级代表传承人。

  二零二一年十月,经推荐遴选,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将陈再荣“夹钢传统铸剑法”拍为专题片;年底,该片在《探索•发现》栏目《匠人•匠心》推出。

  陈再荣年近八旬的师傅早就打探到中央电视台要播放介绍“夹钢传统铸剑技艺的”专题节目。那晚,他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平时不轻易动感情的黎师傅也不禁露出了舒心的笑靥。节目看完,他破例端起酒杯,干了三杯!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深圳DJ晓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名家散文

    查看更多名家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