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江南,江南是一个范范的概念,在北方人看来,过了秦岭淮河就算江南了,其实也就等同于南方的概念。
为什么一提到江南,就让人联想到水乡,就不由和诗情画意联系到一起?可能是江南自然条件良好,物产丰富,自古富庶,人杰地灵,加上无数文人墨客、迁客骚人汇集流连于此,留下许多诗词名句的原因吧。江南成了一个自带美好的字眼。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确,江南,让人充满无限憧憬和向往。
而江南最美好的季节,我认为是六月梅雨季。正所谓“烟雨江南”,这是江南最独特的魅力。
这里要提到的荔枝,其实它的产地相比于前面几种要更靠南一些,与其说江南,其实说是岭南其实更准确一些。
荔枝,自古至今地位显贵,一直被作为朝廷贡品,誉为“岭南果王”。中国是荔枝的原产地,也是最大的荔枝生产国,现在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七成。
古时,岭南地区人口稀少,要想把荔枝运到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中原一带,绝非易事。一方面,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另一方面荔枝因其自身特性很难保鲜,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现在我们吃到的荔枝都是加冰冷藏运输的,所以运输代价极高。就算是在交通四通八达的现在,荔枝到了北方,价格依然居高不下,依然尊“贵”。
作为北方农村出生的我,大学以前是没见过荔枝的,更不用说吃了,只是在书本中知其名、识其贵。
据传,唐朝高力士为了取悦杨贵妃,每年都要进贡荔枝给她尝鲜。但荔枝保鲜期只有两三天,所以一旦摘下枝头,就要用鲜竹筒盛装保湿保鲜,官府令驿站800里加急,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北上送入宫中,一路上不知跑死多少马匹。故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
荔枝属常绿乔木,属亚热带珍贵水果,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荔枝品种有100多个。荔枝树是一种长寿的果树,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树仍然能结果累累。在我国广西灵山县,有一棵有据可查,长了1500多年的古荔枝树。荔枝以果形别致、颜色悦目、果肉状如凝脂,甘软滑脆、清甜浓香、色味具佳而著称。
荔枝因其甘甜清香的口感,不论文人雅士还是市井凡夫,人们对其的钟爱有增无减。白居易赞其“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苏东坡在其《惠州一绝》留下千古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成为荔枝尽人皆知的最好代言。
近日,南方地区连续数日阴雨,正式步入今年的梅雨期。之所以提到这四种水果,一方面因其口感鲜甜,对其钟爱有加,另一方面因其极具特色,代表江南风情,同时也有感于其中蕴藏着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那说到文化,就不能不说到苏东坡。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美食家,一位豁达的哲学家。他笔下留下了无数与美食有关的作品,一首《惠州一绝》涵盖了杨梅、枇杷和荔枝。他虽然仕途不顺、屡次被贬,但却极其乐观,热爱生活。在他眼中,“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虽然谪居偏远,无法还乡,却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泰然。
每每读到这些诗词,都不免在内心产生共鸣。我自2004年外出读大学以来,客居异地已近20年。江南固好,亦有离别之苦。有时,一抹家乡味道便能勾起离愁别绪。我也时常想起家乡的玫瑰香、南国梨这些北方特有水果,就像青梅、枇杷、杨梅和荔枝对于江南游子一样。
中国人,不论走到哪里,故乡情结是深入到骨子里的,是挥之不去的。就连“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苏轼,还不是始终对家乡和自己的弟弟念念不忘,哪怕隔着万水千山。
(尾记,一时兴起,写了对江南最有感触的几样水果,虽然写的是水果,更多的是基于这10多年来在江南和北方家乡之间两地奔波之中产生的感触和心情。人说,文章都是有感而发,否则则是无病呻吟。就像苏轼正是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才大彻大悟,诗词境界得到了升华,我想大概能够体会了 )
作者:孙玉聪,男,1984年生,河北唐山人,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科硕士,现在湖北十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