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此”,这是法国作家雨果想象中的圆明园。秋高气爽的一天,笔者特意去到圆明园遛遛看看!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占地5200多亩,其中水面面积约占2100亩,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6代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大型皇家宫苑,曾以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万园之园”。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在明武清侯李伟清华园的旧址上,兴建了清代第一座皇家园林——畅春园。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皇帝将畅春园以北1里许地后华家屯的一座园林赐给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皇帝),并亲题园额曰“圆明园”。
“圆明”二字,实际是胤禛的法号。胤禛一生信佛,号圆明居士;按照胤禛的解释,园名的取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其中“圆”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此时的圆明园,只是一座皇子的赐园,面积约600亩。
雍正三年(1725年),在圆明园原有“亭台丘壑”的基础上正式展开扩建工程。首先,对全园重新设计规划。设计思路主要是模仿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再现古典诗歌和绘画中的意境。雍正皇帝担任总设计师,皇家画院负责具体规划,样式雷家族担当建筑营造。其次,在园子的南部增建正大光明、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同年8月27日,雍正皇帝驻跸圆明园,并发布上谕:“朕在圆明园与在宫中无异,凡应办之事,照常办理。”从此,圆明园成为清朝统治者经常居住和向全国发号施令的政治中心。圆明园山起西北,水流东南,与中国的地形完全契合。西部的紫碧山房是昆仑山的象征,东部的蓬岛瑶台依偎着东海,皇帝处理朝政和皇室居住的地方,则是圆明园的心脏。在心脏周边的土地上,分布着各式各样的楼阁宫殿。
1736年,乾隆皇帝即位时,清朝已经建立近百年。国家的统一,政权的巩固,特别是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乾隆对圆明园新一轮的扩建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乾隆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购,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但是并没有扩大圆明园的地盘,而是在原有的范围内调整园林景观,并增建若干建筑组群以丰富园景。
乾隆皇帝对圆明园的扩建,主要是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修建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这3座园林连成一片,总面积达5200余亩,有风景建筑组群100余处,集殿、堂、楼、阁、馆、轩、榭、亭、廊等。18世纪中期,当欧洲王室竞相模仿圆明园的时候,乾隆皇帝也以法国凡尔赛宫为原型,在传教士的支持下,在圆明园中建起一座欧式风格的花园,称为“西洋楼”,由谐奇趣、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方河、线法画等10多个景点组成。它的建筑形式和造园形式具有欧洲文艺复兴后期的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和法国“勒诺特”风格,同时吸收中国传统砖雕、琉璃饰件和叠石技术,可谓中西结合,美轮美奂。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因水成趣,其中不少就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比如,圆明园的后湖景区,构筑了9座小岛,就是中国疆域《禹贡》“九州”之象征。每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武陵春色,建造于康熙年间,它摹写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艺术意境。清代雍正年间这里被称为桃花坞;这片园区有很多桃树,有桃花洞可以乘坐船舟通过。天然图画,是一处园林风景群。始建于康熙年间。因为有很多翠绿的竹子,所以被称为竹子院。其中的五福堂有一个“五福五代唐”的匾额,起因于乾隆皇帝喜得玄孙后题写。北岸的上下天光,是一处邻水园林建筑。这个名字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站在湖边的两层楼宇上,可以俯瞰整个湖面,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的玉泉鱼跃,俗称金鱼池;西峰秀色是仿照庐山所建,四宜书屋为仿照杭州湾畔海宁一陈姓隅园改建,曲院风荷则是仿照杭州西湖景色等等。
圆明园是大清帝国的微缩版本,充满了政治象征,也是自然风韵与艺术加工完美结合的典范,更是我国古代建筑与园林艺术的光辉总结。乾隆皇帝在《圆明园后记》中曾赞叹该园:“规模之宏敞,丘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实天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
圆明园在世界园林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东方凡尔赛宫”。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在一封著名的信中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之后写道:“此地各物,无论在设计和施工方面都极宏伟和美丽。因为我的眼睛从来不曾看到过任何与它相类的东西,因此也就令我特别惊讶。中国人在建筑方面所表现的千变万化,复杂多端,我唯有钦佩他们的天才弘富,我们和他们比较起来,我不得不相信,我们是又贫乏又缺少生气。”
然而,就是这个被乾隆皇帝誉之为“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的圆明园,就是这个被法国大作家雨果评价为“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的圆明园,在1860年,却被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了,连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未能幸免。
法国作家雨果在信中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在将来交付历史审判的时候,有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做英吉利。”1860年的这场大火,烧了3天3夜,将这个有着“万园之园”和“东方凡尔赛宫”之称的圆明园化为灰烬。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了彻底毁灭。在“火劫”之后,圆明园又遭受了“木劫”“石劫”“土劫”,使得圆明园原本的山形水状面目全非。
现如今,我们来到的圆明园,是政府对周围的山水景色和少量建筑进行了一些修复,但是对于大部分建筑仍然保留其遗址,也就是今天圆明园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首先来到圆明园西北部的澹泊宁静遗址。这可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雍正五年(1727年)建成的,取意于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据介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9月30日起,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共同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就在前不久,已经成功地发现了“田字房”遗存。
所谓“田字房”,其实就是澹泊宁静的主体建筑。通过连续3年的发掘,已全部揭露出了该建筑的基址。在“田字房”的周边,曾经都是皇家稻田。目前,在“田字房”以北发掘的稻田遗迹中,发现了南北两侧的田埂,南侧田埂可见两次修整的痕迹,稻田内此前以植物考古的手段,发现有水稻植硅石。
接着,笔者从圆明园开始往东面徜徉。第二站来到了绮春园。这里原来是康熙皇帝十三皇子怡亲王允祥的赐园,从乾隆六十年(1795年)起,进行大规模改建和增建,至嘉庆十年(1805年)建成了10余处园林风景群,嘉庆帝题咏其为“绮春园三十景”。
再往东接着走下去,就到了长春园,其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前后,占地1050余亩,有园中园和建筑景群约20处,包括仿苏州的狮子林、南京瞻园的如园和杭州西湖的小有天园等园林胜景。
圆明园水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所以有很多小岛、亭台、桥、金鱼、喷泉等等水中景色;我发现这个季节,只要是有水之处,几乎处处有荷景。荷花以红色居多,亭亭于翠盖之上,或含苞,或半开,或盛放,或零落,各有其袅娜娉婷妩媚之态,不由让人想起“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这些清辞丽句。
最后来到位于长春园北部的西洋楼景区,这是由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和传教士法国人蒋友仁设计监修,具体建造工作由中国匠师完成的。这里的建筑材料多是汉白玉,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其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
大水法,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成,属于以喷泉为主题内容的景观。有狮子头喷水瀑布,成7级水帘;池中心有梅花鹿(铜制),从鹿角喷出8道水柱;两侧有10只猎狗(铜制),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被称为“猎狗逐鹿”。左右两边各有一座喷水塔。
黄花阵,是仿照欧洲迷宫而建的花园。中间有一座亭子为高台圆基八方西式亭,意为“天圆地方”。这里原本是一个皇家迷宫,每逢中秋,皇帝会站在这座亭子中,让宫女们从迷宫的不同入口进入,先走出迷宫、到达亭子的人则会获得奖赏。黄花阵还有另外一个称呼——万花阵,因为阵中墙体镶有卍字图样之故。
海晏堂,属于西洋建筑中最大的宫殿,是由12个铜制兽首人身雕像组成的喷泉,它们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个属相。这12个生肖动物,每隔两小时就会按照顺序喷水,被称为“水力钟”。到了正午时分,12个生肖喷泉全部同时打开喷水。喷水的声音像洪水一般响亮,可传到几公里外。火烧圆明园后,12兽首为代表的重多文物流失海外,目前回归中国的已有7个。在圆明园的西北部,还有个圆明园展览馆,其外形就是还原海晏堂的部分景观。
西洋楼景区里人头攒动很是热闹,仿佛四面八方的游人最后都汇聚到了这里。进了遗址区,心情陡然一变,那倾杞倒伏的断壁残垣,虽默然不动,却更像是一种无言的诉说。夕阳斜照,废墟的一部分被笼罩在草木的阴影中,半明半暗的光影,加深了此时此地的凝重与悲凉。(2023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