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散文

杨孝桂:戏神之碑金鸡碑

作者:杨孝桂   发表于:
浏览:45次    字数:3211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7篇,  月稿:0

  中国电影界的权威奖项金鸡奖与现存于安徽安庆的戏曲文物金鸡碑相呼应。金鸡为旧时社戏所祀之神,来自于艺术之神二郎神座下的金鸡。

  发源于安徽的四大徽班,曾沿着皖河流入长江和运河走进北京,造就出一个享誉海内外的伟大剧种——京剧。

  ——题记

  悠悠皖河,发端于大别山腹地岳西县境内的黄梅尖南麓,其实这是长河的起源。长河与皖水、潜水合流到一起,到了石牌才正式有了皖河的名称。一切事物皆有源头,多年前我曾在电视上看见过长江源头——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画面:岩石下草丛中汩汩而出的细流,由涓涓汇成了洪流,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皖河的源头我没有见过,但我可以想象出那该也是清冽的泉水,从高山泄下,一路接湖纳川向着长江,以奔涌之势,滋润着古皖大地,哺育了古皖文明之花。你可曾知道,皖河河畔有个不大不小的湖泊——冶塘湖。她像一个硕大无比的银壶,悬挂于飘忽在天地间如玉带一般的皖河边上,熠熠生辉,在岁月中孕育着不朽的神奇。

  据安庆府《方舆纪要》记载,在府西三十里有象山、狮山并列而立,两山相距一百余米,天造地设的一个巨大的豁口,威武凶猛的雄狮和曲鼻饮水的巨象分守东西两边,这一奇特的地理现象被人们写进史册称之为“狮象把口”。狮象二山与三面浅山环接,围成了湖泊,便有了“冶塘湖”。盈盈湖水为何要与生火熔炼的“冶”字扯上边?这要追溯到汉代。《汉书-地理志》载:“皖有铁官”。冶塘湖是皖县重要的冶铁基地,至今在冶塘湖东岸的蛇形嘴、汪家嘴、王家嘴等处的山坡和滩地上仍留有铁渣、矿石和绳纹砖块等遗物以及铁矿坑遗址。至于当时的官府为何选择在这里炼铁,大概与皖河这条畅通的黄金水道有关吧。春夏之际,雨水充沛,江河丰盈。这时的冶塘湖有一年中最美的气象。自从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后来写水面景象者无人能出其右——“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沚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如果没有身临其境,怎会有如此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可偏偏有人根据范仲淹的行止,说他并未到过洞庭湖。于是,我就猜想着,范仲淹是到过了安庆府的冶塘湖才生发出这般美轮美奂的联想吧!不过范仲淹可能仅仅只见过冶塘湖的春夏,其实冶塘湖的秋冬也是美妙的。秋冬季,水位下降,开阔的湖滩上一簇一簇白了发的芦苇,随着唱歌的风摆起了广场舞。从远方赶到这里越冬的候鸟,或盘桓于湖面或一个翻转钻进水边的草木中不见了踪影。四面山上翠竹摇曵,古木森森,层林尽染。

  小盆地自有独特的小气候,水雾山岚氤氲了湖面,缱绻于山间,当朝阳从东面山顶爬出,万道光芒穿过雾霭,湖面如铺展开的宣纸,洇润的青绿——“冶峰青霭”是怀宁县史上久负盛名的十二大景观之一。

  冶塘湖由狮象把口与皖河通连,因而冶塘湖的水悉听皖河尊便。皖河丰则冶塘湖丰,皖河瘦则冶塘湖瘦。这里一年四季都有水,逐水草而居是人类生存生活的习性,于是,冶塘湖畔便有了人气旺盛的洪家铺,便有了交通便利的客货码头。洪家铺是潜岳等地通往安庆府的必经之路,因而这里成了官道驿站。官道驿站加上水运码头,人流物流沸腾,没有不繁荣的道理。朝朝代代,这生生不息的盆地里,人们或聚或散,或居或徙。这样的山水,这样的人潮,应该有歌声欢唱,应该有锣鼓争鸣。汪河屋,洪家铺(现名洪铺镇)辖下的一个自然村落。汪氏是冶塘湖畔最早簇居的家族之一,走进汪河屋,汪氏祖祠背依青山,一条清溪在开阔的广场前潺潺流过。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蕴含着无言的朴实与恢宏,彰显了汪氏家族的绵长与兴盛。一阵锣鼓喧天,广场上锦旗簇拥行人如潮,只见人围中:一个家僮和一位老者一前一后夹着一头水牛登上人群围拢的舞台。老者头戴风帽,身着紫红直缀,手握鞭子;家僮一手牵头绳,一手推牛运行。牛是制作的,骨架为木质结构,肢体用竹片编扎而成,蒙在其上的黑色油光纸成了牛的皮毛,牛颈挂轭,牛后拖着的犁耙下安了四个木轮,其形其状就是一头活脱脱的大水牛正在耕作!这演出的是“牛灯戏”。

  牛灯戏起始是牛灯会,起源于安徽歙县,公元650年传到江西鄱阳湖一带。此时,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恭因性情憨直得罪奸佞之人,遭污陷贬至此地。他体恤稼穑之苦,常驱牛亲事田耕,被百姓传诵称道。牛灯会与尉迟恭拽欛扶犂的故事传到了安庆府冶塘湖畔的汪河屋。汪氏族人将牛灯会与尉迟恭的故事结合在一起,慢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汪河屋汪姓牛灯戏,到了明代形成了专门的戏班——汪家班。汪家班所演剧目从早先只演尉迟恭逐步拓展演出内容,现存的剧目有《尉迟恭耕田》《刘秀报马》《八仙庆寿》《九世同居》《孙猴子开路》等。其唱腔结构为高腔散板为前导,一人唱众声和,锣鼓齐鸣,甚是热闹。牛灯戏在600多年的传承中,其特色唱腔不断得到凝练和升华,成为了珍贵的民间艺术奇葩。经过挖掘整理,牛灯戏现被安庆市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省级非遗项目。

  在汪河屋我想到了徽州的宏村,这也是个人财兴旺的汪氏族民村落,其整个村落布局就是牛的体形!江南江北的两处汪姓对牛如此膜拜,难道是无缘的巧合?我想不是,应该有着超越时空的精神契合,这种精神契合是对任劳任怨自强不息精神的敬仰与礼赞。

  无独有偶,就在汪河屋牛灯戏走村串巷的时候,冶塘湖畔及周边地区,夫子戏也正在兴起。夫子戏创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因专演三国蜀汉大将、武夫子关云长的故事而得名。明嘉靖年间,开始出现“忙则农,闲则艺”的半职业班社,同时涌现了一大批亦艺亦农的伶人,他们在乡野筑台演出。明万历年间,是夫子戏的鼎盛时期,风靡怀宁全境及周边府县,这其中又以冶塘湖畔的杨家老屋的杨家班最有名气。民间私塾教科书《杂言》记载:“搭台扪布,演戏分行。生旦净丑夫末脚,弹唱高腔……”可见夫子戏在那时就已角色分工明细。夫子戏的唱腔“乐佛腔”,是怀宁伶人们以耕歌小调为基础,吸收僧道诵经做法事的佛调、道腔而创造的一种新的声腔。传统的夫子戏剧目有《单刀赴会》《斩貂蝉》《护嫂》《过府》《剖壁》《封金》《挑袍》《会兄训弟》等,演的都是关羽的故事。这些都是折子戏,曲牌体(长短句),一唱众和(即“帮腔”),夫子戏唱腔优美动听,很受百姓喜爱。

  唱戏要搭台,逢集要有戏。冶塘湖畔,二里半的码头樯橹际会,人声鼎沸。汪家班的牛灯戏、杨家班的夫子戏引来了阵阵喝彩,此时,石牌的艺人们也结帮而至,在这里唱起了清新婉转的黄梅调。黄梅调与牛灯戏、夫子戏在这里相遇,又在这里“结亲”。融合了牛灯戏和夫子戏唱腔特点的黄梅调成就了怀腔(怀调)特色的地方大戏——黄梅戏,黄梅戏从古皖大地兴起,又随皖河水流出,唱遍了大江南北,唱红了神州大地。清净的皖河水孕育了悠扬的黄梅戏,黄梅戏的伶人们要将有水一般灵性的曲调唱到远方。他们在洪家铺汇聚,要从冶塘湖上进发。这一帆远航,风雨难料,祈求神灵庇佑。伶人们祭拜的当然是戏神。道教神祇二郎神座下的金鸡有戏神之尊,勒碑膜拜是最好的祭祀求神方式。于是,一块高1.1米,宽0.75米,由汉白玉雕刻的戏神碑——金鸡碑立在了冶塘湖码头,供过往伶人祀奉参拜。时为清雍正年间,距今历经三百年风雨。上世纪八十年代,它从深埋的土下重见天日时,碑面文字仍清晰可见:正文为“金鸡社令正直之神位”,两侧分别冠以“日”“月”二字;上款题为“庚戌岁冬月吉旦众生祀奉”,下款是立碑人“本社”“信官”“信士”“生堂”杨文堂等25人姓名。碑边缠枝花纹,碑文楷书阴刻。

  几百年前的先人们树立的是戏神碑,埋下的却是我国戏曲文化的不朽根脉。影响全球的电影大奖“金鸡奖”与此碑相呼应,1986年7月安徽省政府将此碑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金鸡碑以其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吸引了全国各地艺术界专家学者不断前来探访研究。穿越时空,历经风雨沧桑的金鸡碑现如今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政府拨出专款建立了金鸡碑文化长廊,全面展示了金鸡碑的“前世今生”。站在为保护金鸡碑而建的四角亭里,极目远望,我分明看到新时期的大舞台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鸿篇巨制正在万方乐奏中精彩纷呈!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李汀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写景散文

    查看更多写景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