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我们一行人摇曳心中的热望,怀揣相聚相认的念头,远赴伊犁州新源县。
新源县位于伊犁河谷东部,别名巩乃斯,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
下午时分,车队拐下218国道,驶入直达县城的578国道。路两边,收割后的麦茬地呈现流线型的金色地毯,黄灿灿的麦秸齐刷刷地站立在阳光下,等待着收割打包。家禽与飞鸟和谐地觅食于田间,玉米秆、山白杨、果树充满勃勃生机,装点着夏日的景致。蓝色的民居屋顶在绿丛中时隐时现。车辆驶过,缕缕带着山体、绿草肌肤的清香扑鼻而来,颇叫人惬意。陶醉于此情此景的我,仿佛回归了一种与自然相亲的久违的快乐中。
傍晚,我们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新源镇托海村。苏氏家族承载三代人的心愿,来探访苏氏的后人韩晓红一大家。
远远看到,女主人公韩晓红和丈夫马文明笑容可掬地率领着十几位家人迎候在路边、门口。此行中年龄最大、辈分最高的是77岁的堂叔苏志强,我们紧随其后鱼贯而入,走进这座普通的院落,走近苏氏家族后代的空间。亲情似一股股酷暑的凉风,吹去了一路的燥热,吹散了一路的疲惫。我的目光急迫的游移于呈现在眼前的风物里,思绪不时穿透时间之光,任我感叹、追念那些飘落于百年风霜里祖先们的足印……
对初次见面的一家人,我全然没有一丝丝的陌生感。长条桌上,丰盛的接风宴席已经满满当当的摆好了,按照辈分顺序围坐在条桌四周,眼前的美味佳肴,主人们热情周到的举止,令我们感慨四溢。
晓红的儿子牵着一只黑羊进入客厅,我们一时发懵。原来,按照当地的风俗,贵重的客人到来要宰羊款待。这只羊先要与客人“见面”,之后才能被宰杀,我唏嘘不已。
接风宴的高潮后,聊起了先祖,梳理了辈分。
苏家太爷爷与韩晓红的太爷爷是姑舅亲关系。当年韩太爷爷经营着一个小商店,生活还算过得去。太奶奶生育了12个孩子,不幸的是,伤寒瘟疫肆虐,短短一周内,12个孩子先后夭折。韩太爷爷经受不了打击,一病不起。苏太爷爷前去看望,宽慰道:兄弟,不要伤心,我媳妇有孕了,如果生下是男孩就给你。天助韩家不绝后。苏家太奶奶果然生了一个男孩,苏家太爷爷遵守承诺,把呱呱落地的儿子过继给了韩家。由此,苏家的根脉续结韩家。在老一辈人的眼里,困难不怕,贫穷不怕,有孩子就有一切,有孩子生活就有价值、有希望、有前途。
韩家太爷爷顾虑到孩子长大后,一旦知道了身世,会回到苏家。韩家太爷爷毅然举家迁徙到四百多公里以外的伊犁新源县前进牧场。
过继给韩家的孩子长大后,娶妻生子,繁衍后代。他就是晓红的爷爷。二战时,前苏联由于战争,柯尔克孜族难民纷纷逃到伊犁地区。为了让自己的骨肉活下去,难民们忍着心痛将自己家的女孩子或换取粮食,或送给当地居民。一柯尔克孜族难民把14岁的成为孤儿的侄女送进韩家做童养媳。这时的韩家爷爷已经有了孩子。善良的本性,使他出于同情和怜悯,收留了难民的侄女。柯族女孩16岁时,与爷爷成婚。自此,爷爷有了两个妻子。大老婆身体不好,难以操持家务。柯族女孩与爷爷的大老婆一起,在艰难困苦中齐心协力,拉扯孩子。爷爷的大老婆因病去世时,柯族女孩仅仅20岁,她将大老婆生的、自己的共4个孩子,抚养成人。这个柯族女孩就是晓红的奶奶!
晓红一身哈族装束,双眸滋润盈盈,恬静的脸上始终充溢笑容。她悠悠地说:“我生下来,身体孱弱,眼睛睁不开。奶奶担心我活不下去,让我吮吸她的奶水,一直到6岁。奶奶的手非常巧,她会捻毛线,会编织各种各样款式的毛衣、毛袜子。奶奶还会绘声绘色地讲很多故事,或者给孩子们教数字。每天晚上家里挤满了邻居家的孩子,牧场的孩子们几乎都是听着奶奶的故事长大的。
上学时,我家离县城学校有二十多公里,背着黄书包,每天往返,路上尘土飞扬,常常是一身土、一身泥,到家天已经黑了。和我要好一个刘姓女同学的父亲经常送我回家。一次我去她家玩,她父亲关切地问起我父亲和奶奶的名字,认真地告诉我,你们家在焉耆北大渠乡有姓苏的亲戚。你的爷爷其实姓苏,是由韩家抚养大的。我半信半疑,回到家急切地问奶奶。奶奶笑了。奶奶的表情告诉我,这是真的。
我初中毕业后,在家里办起了复式班,学前班、一、二年级三个班,教他们识字、认字。两年后,场部有了学校,我就到场部的学校教授国语。县上要将我调入县城学校。我谢绝了,我需要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弟弟妹妹们。后来我考取伊宁电大汉语专科,脱产学习两年。电大毕业后继续当教师,继续给哈族学生教授国语。我患有风湿病,但我依然认真地生活,认真的工作。认真的人总是累得很”。
“认真的人总是累得很”。我反复咀嚼富有哲理的话语,深有同感,更有钦佩。
晓红的大儿子在尼勒克县工作,小儿子在自家院里开了修车行。
“我兄弟姊妹12个,我排行老二,哥哥、弟弟、妹妹的孩子们都非常上进”。晓红无不自豪地说。“他们有的在读博,有的上研究生,有的在内高班、读高中,有的已经工作、成家了。”听得出,晓红内心对时代的感激,对生活的知足!
男主人公马文明的两个弟弟、弟媳,一直忙前忙后地招呼我们。从他们相互配合的默契,以及神态、语言,显示出这一大家人坚固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梳理辈分,我和晓红是同辈,我比她大。而堂叔志文、堂弟万林曾称呼韩晓红为“姑姑”,这次理清了辈分,心里笃实。
一行人14人中,有4位堂叔,除一位雪莲女士是堂叔志文的亲戚外,其余12个人是孙子辈的。我们的爷爷辈兄弟五个,名字分别是:苏绍仁、苏绍义、苏绍礼、苏绍智、苏绍信。“仁、义、礼、智、信”,这是古人提出的五常之道,是儒家所提倡的起码的道德准则。由此,足见苏氏先辈的智慧与远见,对文化的重视与渴望,对后辈的期待与厚望。
一行人中,我和妹妹苏英是大爷爷苏绍仁的孙女。二爷家里没能来后人。三爷的后人就是韩晓红以及她的兄弟姊妹。四爷的二儿子、孙子、孙女、孙媳妇等7个人来了。五爷的儿子来了。六爷的两个儿子从乌鲁木齐赶来了。苏氏家族儿子是“志”字辈,孙子们是“万”字辈,孙女们是“秀”字辈。众人聊的热火朝天。
四爷的长孙万林一脸凝重地说:“爷爷在世时,吩咐我,一定要找到苏家离散的孩子。丢了一只羊,家里人都会找,一口人丢失了,怎能不找呢?”万林铭记爷爷的嘱托,曾经多次利用到伊犁出差的机会,四处打听韩家的情况。七十年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寻找一个姓名不详、住址不清的人,可想而知有多么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万林打听到了韩家后人的信息。几经辗转,总算见面。自此,苏家与韩家的后人有了联系。遗憾的是,由于交通不发达,信息不灵便,这种联系时断时续。但毕竟了却了爷爷的牵挂与惦念,实现了他们未完成的心愿。
当初,苏太爷爷将自己的儿子过继给韩家。而今,这个儿子的后代也已经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成为一个大家族。他们是怎么白手起家,如何在伊犁河谷扎下根,又是怎么一路打拼过来的,我不得其详。但有一点我确信,没有人是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
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令人不止是感动,更有联想。收获超过了想象。出行寻亲认亲,也是一次游学,挖掘苏氏家族的真实故事,传承苏氏家族善良、勤劳、包容的宝贵精神。在中华民族进化发展历程中,像苏家、韩家之后这样秉持团结、奋斗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中是一道特殊景观,在人类文明画卷上也是一道亮丽的暖色。
苏氏的后辈们融入了伊犁这块丰饶的土地、融入了民族大家庭中。晓红的12个兄弟姊妹中,4个与哈萨克族成婚。一家人的习俗、语言、穿着,散发着哈族的生活气息。哈、俄、维、回、汉、柯、蒙等各民族兄弟在这片大地上紧密融合,共同收获,和谐发展。
三代人的情缘,三代人的心愿,思念中注满了泪水,期盼中孕育着希望。无论相隔多么遥远,血脉之情、手足之情,不会破碎,不会断裂。这是一种天长日久的相互渗透,融入彼此生命的温暖。这种温暖自然而然地传递给了下一代,融入到一辈子的做人做事之中。
一个家族传统的文化,如润物无声的雨,悄悄地潜入禾苗的根部,将后辈们滋养成一茬茬泥土般忠厚的新疆人。我仰望星空,思绪万千:太爷爷时代民风淳厚,温馨和谐。“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老人们的生活可能艰辛但却乐观向善。黄土砌起的小院里父慈子孝,爷孙相乐,并不乏浸濡忠厚人家的殷殷亲情,体现着大爱、大眼光,彰显着亲情的凝聚、浓厚和绵远。
写下这段文字,我不是用的旅游这个词,因为我们并不是去玩,我们是在走。走一段历程,是一种心灵的开怀,是一种生命的聆听。这份尘封了半个世纪的亲缘,架起亲缘彩虹桥的是万林。这个当过兵且干净利落的苏氏孙子辈的一员,完成寻亲的交付,使长逝的爷爷安息,这是孝敬,更是传承!
窥探苏氏家族的历史赋予后辈的责任感,心里沉甸甸的。我目睹淋浸雨水的屋顶,用目光抚摸镌刻在门窗上看不见的印记,唯有感慨。至少,它残留在后辈们记忆中的是诚恳的温度。先辈们的大义大爱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后人,而这一切,诚实、善良、吃苦、坚韧是底色。
一次出行是一次心灵的升华。何况,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出行,是一次传统的承载。作为苏氏家族的后代,我有幸知道了一段历史,聆听到真实的故事,看着眼前似曾熟悉的脸庞,何尝不也是幸运的?一幅幅画面,一个个场景,我细细品读着它们,读出了亲情,读出了历史,读出了沧桑,还有心底对苏氏家族先辈们深深的缅怀、无限的敬意……
翌日上午,男主人的弟弟马文学的“农家乐”里,凌霄花争奇斗艳,泡桐树高大笔挺。葡萄架下,又是一场欢乐的宴会,热情爆棚……叔叔们再三表示:“太麻烦你们了!”好客的马文明诙谐地说:“亲戚就是要麻烦的,不麻烦就会忘记。”会心的笑声透过满园郁郁葱葱的绿植,惊起一只只蛱蝶,惊飞一群群鸟儿。
中午过后,晓红的三弟弟一家又隆重款待我们一行,还是那样的热烈,又是那样的规格…….第三天,晓红一家人陪我们驱车几十公里,在“百里长卷天然画廊”的唐古拉景区,住毡房,喝奶茶,啜饮马奶子,吹奏萨克斯,草地上欢舞……
再见,豪爽好客、能歌能舞、妙语连珠的马家兄弟、弟妹们;再见,苏氏家族的后人们!
归途的路很长很长,留下内心的一份缱绻。踏出那片北疆的土地,却在记忆里永远地留下这幅画,这份深入精神深处的亲情和不舍。
202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