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

应传锋——母爱奏响生命之歌

作者:老湿   发表于:
浏览:106次    字数:1360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6篇,  月稿:0

  昨日重阳今霜降,又听立冬脚步响。今天是一个艳阳高照的秋末,也是一年中的霜降节气。

  我打开电脑本想写一些甜美的工作推文。身处南方的暖秋里,我突然想起家中90多岁的母亲。我便拨通母亲的手机,与久违的母亲说说心里话。也打开了我思念母亲的心扉,使我情不自禁来写我的母亲,写母亲在我小时候为我治病那段最难忘的时光。

  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活灵灵的生命倍受病痛摧残。人生最大的幸福,又莫过于身处绝境能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爱护。

  镌刻在生命里的苦与痛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五岁那年的冬天,我不幸得了一种“小儿麻痹症”。

  在20世纪大集体冬天农闲的时候,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就到远方找活计,辛辛苦苦挣点油盐钱养家糊口。一出去几个月杳无音信。母亲守着家苦苦支撑着、煎熬着。

  我得的“小儿麻痹症”这种病,需要打针吃药。那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到哪去弄钱治病呢?

  街上一位姓沈的老医生凝重地对母亲说:“小儿麻痹症这种病不能耽误治疗,如果耽误治疗就会瘫痪或者……”老医生说不下去了,怕吓到母亲。当看到母亲一脸的无奈,看到我的病已非常严重,老医生很同情地告诉母亲一种治疗土法:用黄鳝的血,擦得病的半边身子有点疗效。

  于是,母亲便用锄头敲开门前一个小水塘的冻冰,把小水塘里的水舀干,跳进水塘里用铁锨翻污泥找黄鳝。黄鳝找到了,母亲的腿也冻肿了。母亲流着眼泪,用黄鳝的血给我不停地擦早已失去知觉的半边身子。

  母亲又知道了一种治疗土法:用冬天冻干的丝瓜子和腐竹在一起煮着吃,对治疗小儿麻痹症也有些效果。

  深冬里,母亲就顶风冒雪,深一脚浅一脚在各个菜园子里找。脚冻肿了,手划破了。找到干丝瓜子后,母亲又到街上豆腐店里赊腐竹,煮好一口一口地喂我。

  “小儿麻痹症”这种病,光用土法治疗还不行,还得用针灸治疗,母亲便背着我到街上找老医生扎银针。

  我家离诊所有4里路,不是很远但中间还隔着一条淮河。那时候冬天下大雪,生产队怕冰雪融化涨水把独木桥给冲跑了,就把桥板拆掉堆放在河岸上。

  母亲背着我在河边徘徊着,我望着河里漂着冰块,吓哭了。“妈妈,我不扎针了,咱们回家吧”。母亲摸着我冰凉没有一点知觉的半边身子,悲痛地说:“锋啊!治不好你的病,将来妈对不起你呀。”母亲说完,咬咬牙背着我踏进刺骨的河水里。

  在诊所里,母亲看着我的腿上、手上都扎好几根银针,伤心流泪。每次扎银针,母亲便花1角钱给我买1根油条,并把我紧紧搂在怀里。母亲的泪水滴在我的脸上,也温暖着我幼小的心。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的病经过母亲千辛万苦的治疗,慢慢地好些了。母亲便扶着我一步步地走着,走啊走,母爱终于击退我的病魔。我的病好了,而母亲的身体却累垮了。母亲为治好我的病,真是吃尽了难以想象的苦头啊!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用神圣的母爱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之躯,奏响生命之歌。

  母亲身高不过1.57米左右,但她却是一位坚强的人。她的身躯柔弱得像河边的杨柳,而她的生命力却像河里的石头一样坚韧、顽强。母亲在她漫长的人生岁月里,始终用勤劳的双手不停地操劳着,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着。

  岁月如梭,一晃50年多过去了。人生旅途中,每当想起小时候母亲为我治病朝夕奔波的情景时,我就更加想念母亲,也更激励我在南方好好工作,走好人生路,来报答我的母亲。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老湿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情散文

    查看更多心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