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

倾听心灵的呼吸

作者:王树宾   发表于:
浏览:79次    字数:4166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208篇,  月稿:0

  前些日子,李品刚先生告诉我,他的散文集《踏遍青山人未老》即将出版,作为战友加文友,自然是十分欣喜且为之骄傲的。继而,品刚先生又嘱我为其散文集作序,这便有些惶恐了。好的序言,应当引领读者走近作者走进作品,从而为所序之书增光添彩。本人才疏学浅,恐难担此重任。然而,因着我与作者非同一般的情谊,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推却的,这就正应了“却之不恭”一说。

  说起我和作者的渊源,得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他在某雷达团任政委,我是宣传股长。李政委的理论水平高、文字能力强是出了名的。不仅如此,他的睿智果敢、宽容仁厚等优秀品质同样有口皆碑。虽说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但在我的心里,品刚先生一直是我尊敬的老首长。

  散文集《踏遍青山人未老》共收入作者近年来创作的75篇作品。其主要内容大致可归为两类,一是作为游子对故乡的深情回眸,二是以游客视角呈现的风景览胜。其中的大部分作品我曾先后拜读,因为有了为之作序的任务,便又重新研读了一遍。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读罢品刚先生的散文集,更觉此言不虚。无论是所叙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能看出作者是个满怀理想却又脚踏实地、豁达粗犷却又感情细腻之人。他的作品中,既有个体生命的独特印记,亦有时代前行的跫跫足音;既有对岁月的深情回眸,也有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如果说小说所表现的是艺术的真实,那么散文所展现的则是真实的艺术。所有体裁的文学作品都应当是作者的心灵乐章,散文作品尤其如此,因此散文是最真实最具个性化的。从叙事到抒情,都应当是作者刻骨铭心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

  品刚先生的散文魅力,正是缘于其贯穿始终的真情实感真性情。无论是对故乡的追忆,还是对山川名胜的描述,均无矫揉造作、虚情假意之感,亦无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嫌。

  作者的故乡在安徽农村一个名为高岭的村庄,他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十九个年头,如一艘远航的轮船,故乡是他扬帆启航的第一个码头。作者笔下的故乡风物,浸透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情厚爱。正如作者在本书首篇《晨曦龙眠》中所说,“家乡,是心上的泥土;家乡,是每一个人心驰神往的地方”。父亲种下的香樟树、印满童年足迹的双港老街、闻名遐迩的六尺巷……这一切,便是铭刻在作者心灵深处并为之骄傲的故乡。他将一个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和牵挂倾注笔端,“以炽烈的热情和畅酣的笔墨,写亲人亲情,写家乡的山——龙眠山、大横山,写家乡的水——龙眠河、嬉子湖、白陂塘,写家乡的土灶台、打谷场,写家乡的名贵特产——小花茶,写家乡的历史遗迹——紫来桥、东作门、孔城古镇、双港老街,写家乡的传奇故事——妲己台、骑马沟、秦始皇挥鞭赶山堵江口,写母校写老师写同窗学友,写同年当兵的同乡战友……(引自《我的六尺巷情缘》)”

  在《晨曦龙眠》一文中,作者以激动的心情和饱蘸浓情的笔墨这样描述家乡的龙眠山:

  我曾两次登览黄山,也曾上过九华,这些名山虽各有风韵,但龙眠山仍不失自己的特色,绵绵起伏,山连山,岭衔岭,难觅首尾,不见尽头。虽然难以让人们顿生“一览众山小”之感,但让你确有融入群峰薄雾之意。龙眠山的自然之美,让我立时呼吸告急,血脉贲张,立马陶醉在对晨曦秀龙眠的欣赏之中。曾经阅读过的几篇龙眠山游记中的一幅幅美景翩然飞来,一句句赞美涌上心头。

  短短几行文字,一位游子的故乡情愫跃然纸上,令人感动。而龙眠山的自然之美,同样令读者陶醉。读着《晨曦龙眠》,让人如临其境,恨不得随作者一起登上龙眠山,一睹其迷人的风采。

  故乡美丽的山水令作者为之深深眷恋,而家乡的发展和变化则使他为之骄傲和自豪。

  《从“三代车”看农村巨变》一文,通过家乡大板车、摩托车、小轿车这“三代车”的更替,客观真实地展示了乡亲们生活水平的质的飞跃,歌颂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故乡新貌》则以建设美好家园为切入点,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这些关于故乡的文字,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都是那样朴实无华,亲切自然。

  海南,是作者的第二故乡,从十九岁那年登上宝岛,作者已经在这片热土上度过了半个多世纪,是海南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因此,这本散文集中有许多关于海南的篇章。“岭南圣母”冼夫人、海南人念念不忘的大文豪苏东坡、名垂青史的“南海青天”海瑞、“理学名臣”丘浚等海南历史名人令他敬仰,椰树椰林三角梅在他的笔下被赋于新的意义,天后宫、白沙门、电影公社、云洞图书馆等海口名胜,皆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在《椰树,你是海南的秀丽名片》一文中,作者以简洁生动却充满深情的语言向人们介绍椰树:

  椰树是屹立在道路两旁的风景,“挺然屹立色犹清,婀娜多姿叶自盈”,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机场、码头、旅游景点,它们展示着海南人民的彬彬有礼,热情地为天下宾客迎来送往。在军营、小区、住宅庭院,它们吹奏着动听的椰风海韵,炫耀着迷人的南国风情。

  从这样的叙述中,读者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渗透出的一位“老海南”的骄傲和浓情。

  因此,真情是品刚先生作品的底色,其作品仿佛是心灵深处流淌的一股股清泉,或湍急或舒缓,皆是心灵的律动;或低吟浅唱或雄浑高昂,都是心灵的乐章。因此,读着品刚先生的散文,犹如倾听其心灵的呼吸。

  在品刚先生的散文集中,游记散文占了很大的比重。

  游记,是散文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古往今来,游记散文类的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如北宋大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的《山居笔记》等均属于游记散文。

  游记易写难工,时下游记散文多受世人诟病,难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无我”二字,即看不到作品中折射出的作家的思想和生命之光。有些游记散文,或就山说山,就水说水,细致周详,唯恐遗漏;或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枝蔓驳杂,不知所云……凡此种种,使游记与导游手册或行程实录无异,从而失去了游记散文本应有的诗意和灵性。作为游记,当然少不了对游览地基本要素的叙述,但如果仅止于此,没有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生活感悟融入其中,其作品必然是肤浅苍白的,亦无审美价值可言。有些游记中,似乎可见作者的身影,因为除了写景以外,还有抒情和议论,但读者依然不买账。殊不知,抒情和议论也是需要个性、需要以生活底蕴和理性思考作支撑的。发人之所未发,意人之所未意,方能引人深思引发共鸣。反之,人云亦云,无病呻吟的轻飘飘的抒情和议论,读者是不感兴趣的。同样,人为的贴标签、虚伪的高大上、牵强附会的寻找所谓的意义,也是令人望而生厌的。

  品刚先生的游记则不同,在他的笔下,除了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南方的秀丽、北国的壮美、西域的神秘外,在作品中有机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从而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效果。

  在祖国边陲东兴市,有一处景观令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在与越南一河之隔的一条街道上,家家户户自发地在窗外挂起了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形成了千米长街红旗招展的壮观景象,因而这条街被称为“红旗街”并一举成名。

  李品刚先生游览了“红旗街”并写下《 东兴的“红旗街”》一文。漫步在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街道上,作者心情激动,浮想联翩:

  此时走在东兴“红旗街”,我如同徜徉在红色海洋里,心情同样的激动,神色同样的庄重。仰望着五星红旗,我不禁肃然起敬。

  鲜艳的国旗,你从枪杆子里冉冉升起,你在硝烟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你是无数先辈用鲜血染成。

  鲜艳的国旗,你迎风飘扬,昂首挺胸,你向世界展示着我们强大的国威、军威,你让人民享受着幸福和安宁。

  鲜艳的国旗,你是历史的选择,你是中华民族之魂。鲜花硕果为你飘香,稻海麦浪为你欢腾;长江黄河为你歌唱,泰山昆仑向你致敬!

  东兴,你轰鸣过全国解放的隆隆炮声,你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风风雨雨,你高扬着改革开放的猎猎彩旗,你迅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

  在《再上井冈山》一文中,作者在了解楠竹在战争年代的特殊贡献后用这样一段文字赞颂楠竹的品格:

  今天,我要赞颂你是当之无愧的“红军竹”“英雄竹”!当年,你无私奉献,助力红军战士英勇杀敌打江山;如今,红军洒过热血的沃土把你滋养得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真可谓:青山绿水存浩气,苍松翠竹慰忠魂。

  透过这些热情洋溢的文字,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军人火热的爱国情怀和发自内心的自豪。

  因此,无论是抒情还是议论,都应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即“有我”才有魅力。

  在《我和“南边窗”》一文中,作者写到与文友凌晨到珠江看日出的情形:

  第二天清晨,我们来到观看日出的最佳位置停下脚步,面向东方倚靠着栏杆,聚精会神地欣赏着急剧变化的日出景象。只见珠江下游尽头,太阳慢慢地透过云霞,露出了早已胀得通红的脸庞,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张望着羊城,张望着珠江。举目四望,一幢幢高楼大厦,笼罩在金黄的云霞里;俯首凝视,温柔的光芒撒满微波荡漾的江面,粼粼的波光如绽放的鲜花,盛开在流向大海的珠江,又似跳动的音符,弹奏出悦耳的欢歌。随着朝阳的冉冉升起,江面的景色更加壮观,恰似一串长长的激情满怀的鞭炮,燃烧着,跳跃着,那么炽烈,那么绚烂……

  在此,我暂且不对其形象生动的描述和比喻、象征等手法的熟练运用进行分析,仅就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及真切的内心感受而言,显然是源自作者心灵深处而不是复制别人的。在这里,作者依然没有缺位,这对于增强其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李品刚先生的游记散文真诚且富有个性,写景状物,栩栩如生;托物言志,含蓄隽永。这依赖于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感受力和精妙的文字表现力。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一句名言:“世界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双锐利的眼睛,总是善于从世相百态人间万象中探究人生的真谛,在看似平淡无奇千篇一律的生活中,发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独特的美。

  二十六年的军旅生涯中,李品刚先生先后在雷达部队十七个年头。

  雷达兵,被人们誉为“千里眼”,他们善于拨开重重迷雾,从杂波中搜寻目标。雷达操纵员出身的李品刚先生,正是以这样锐利的目光去探寻生活的本质,从砂砾和淤泥中寻找珍珠,从而在古稀之年实现了他的文学梦想。

  祝愿李品刚先生有更多的佳作奉献给读者。

  二0二四年二月六日写于海口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情散文

查看更多心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