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

康君:立冬絮语

作者:淡忘   发表于:
浏览:42次    字数:1583  电脑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82篇,  月稿:0

  今天是农历壬寅年的立冬节气,几位文友聊起进入冬天的第一天,冬天有“围炉煮雪”的况味,莫如围炉论书,饮茶论道?就是这般一拍即合,选一清净茶社,去也。

  如果简单地以南北区分地理,雪,在南方的冬天不多见,所以每当下雪,引人走出户外或是探头窗外,觉得好奇,继而稀罕。

  留在脑子里的雪的各种状态,和稀疏飘落的雪花一起,它是水分最初遇冷变成的白露?继而又冷凝成了霜?雪是霜的更冷,还是像雨一样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如果是后者,那么霜和雪其实是有区别的:一个是地面的露水凝结成了霜,一个是上升的水蒸气凝结成了雪。无法考究孰是孰非,但能领略它们的冷,特别是白茫茫的一片。当我们读到《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一僧一道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中,我们想象那般场景,能感觉到寒冷和孤寂。

  于是,我们的话题从《红楼》开始,从贾府的宏伟建筑以及题写的匾额,想象它家主人的奢华和权势。建筑,也勾起了我们对见过的古建筑的想象,遗憾的是它们大部已消失。突然听人说起家中还有祖传的雕花大床,使人冒出“土豪”的感觉。因为宏伟的古建筑还是精致的旧家具,我们大多只能从前人的著作中见到,文字描述的,图片展示的,都是那么美感十足。现实中能见到实物,该是多么幸运的事!

  我们从《营造法式》谈到梁思成的营造学社的成就以及梁林夫妇的文采。为什么动荡的民国时期会出现一大批杰出的学者?许多还是学贯中西,像陈寅恪、吴宓等,但他们却和守旧的王国维一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拥趸者,把千百年来“士”(读书人)的精神体现得酣畅淋漓。

  我们聊到传统的东西,我们所了解到的实在有限,还有许多我们没有见过的呢,只是听说过而已,如果不加以重视,就真的会消亡了。恍如“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至少还有的说。幸运的是,我们这一代多少还见识和经历了一些,诸如古建、旧家什、民俗,甚至庄稼的耕种,还能够凭借记忆多少来个还原。

  茶聚的一大好处,有时候我们海阔天空地聊到某一话题,提出或者发现了问题,不一定当场能够解答,却在散去之后,能够回味思考,也许这就是茶聚的魅力吧?

  这不,我们就谈到了五谷,当时也是泛泛而谈,这些稷、黍、粟、谷早在《诗经》就有记载,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我们叫的谷子在北方却是小米?也许再过几十年,那时候,五谷不分当有可能,这不,现在的我们也许都还费劲地分辨呢,稷、黍皆为黄米,黍以菰叶(高笋叶)包而炊而食之,为角黍,即粽子,它和我们现在的粽子原料似乎不同。黍有两种,粘为黄糯,可以酿酒,不粘为秫,为饭米。而稷称粟米,也即小米……俗话说,衣食住行,而“食”为第一位,民以食为天,古人却不大注重的,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种淡泊的人生态度,在浮躁甚嚣的现在,是令许多人敬仰的。

  我们也羡慕古人的富足生活,也欣赏他们在着衣上也要表现出谦逊的态度,如《礼记.中庸》所说:“《诗》曰‘衣锦尚綗’,恶其文之著也。”所以,在锦衣外面要加一层罩衣。

  我们也聊到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的教养,才能够具有的人文关怀,不是“兴也忽焉,败也忽焉”,所能比拟的。这时候,我们才理解到“耕读传家”的可贵。

  在这入冬的第一天,让人想起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当然不会远,农历十月,不是还要晒小阳春吗?但,寒冬终于快要到来了,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就像露、霜、雪,一步一步朝我们走来……围炉饮茶、聊天,这又是值得期待的体验。“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隆冬时,若有飘落的雪花,就像平淡人生的碎片,或者一篇文章的杂乱,似乎没有关联,就看你如何组织,将它们串联起来,组成精彩的篇章。

  冬天的晚上,天黑得早,当我们意犹未尽地挥手告别时,都市的灯光已然灿烂……

  ——2022年11月7日草就,10日略为增删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淡忘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情散文

    查看更多心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