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散文||生炉子

作者:高岩   发表于:
浏览:24次    字数:1338  电脑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83篇,  月稿:0

  我的小学时代,是在辽宁本溪一个叫兰河峪的小学度过的。那时候每到冬天,三年级以上的男生,都要轮流承担生炉子取暖的任务。

  兰河峪小学坐落在兰河峪村西的山脚下,一共有7个班,其中1个育红班,一至六年级各1个班。当时规定,三年级只生自己班的炉子,四至六年级除了生自己班的炉子外,还要分别给育红班、一年级和二年级生炉子。

  生炉子两个人一组,轮到第二天生炉子的男生,当天下午放学后,首先要“卸炉子”,就是用手将未燃烧完的煤块拾拣出来,再用炉钩子拽出炉箅子,将炉灰渣全部掏出,用筐子运送到学校墙外的垃圾堆里;然后到校园外的山坡上采一些引火用的蒿草,再找门卫大爷去仓库领一筐子第二天烧的煤,这样生炉子的准备工作就就绪了。

  从我家到学校有不到2公里的路程,生炉子要早上5点半多钟从家出发。那时候家里没有闹钟,全凭父母的“生物钟”把我叫醒,居然一次没有晚过,现在想想真是不可思议。东北的冬天异常寒冷,路面也常年积着冰雪。我在父母的催促下,睁开惺忪的睡眼,极不情愿地穿上大棉袄,戴上棉帽子,拿上火柴,踩着积雪“吱吱呀呀”地往学校赶。

  生炉子的程序很简单,先将蒿草放入炉膛中点燃,然后放入柴火,再放入煤块,等满炉的煤都燃烧起来的时候,我们也就大功告成,填满煤块,高高兴兴地回家吃饭。生炉子看似简单,但对当时只有十二三岁的我们来说,委实是个技术活,放柴火和煤要掌握火候,放得不能太早,也不能放得太多。把炉子生得旺旺的,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件自豪的事情,看着烧得红通通的炉子,听到烟筒往外抽烟发出“嗡嗡”的声响,我们的心里美滋滋的,围坐在炉子周围,从书包里掏出几个地瓜来,用削铅笔刀削成一片片的,然后贴到炉壁上,瞬间发出“滋滋”的声音,冒着缕缕的地瓜香味。坐在暖烘烘的屋里,吃着香甜的地瓜片,感觉是童年最幸福的事了。

  当然,能生好炉子,对我们来说并不是经常的事情,更多的是捣鼓了半天,炉子一直“咕咚咕咚”往外冒青烟,弄得满教室烟雾弥漫,我们也呛得不住地淌眼泪。眼看快到上学时间了,我们怕耽误回家吃饭,只好一走了之。等回家吃完饭,像犯错误似的胆怯地溜进教室的时候,看着班主任和几位同学正忙在摆弄炉子,教室的烟雾还没有散尽,一些同学看到我们,冷嘲地叫着我们的名字说道,看你们这是生的什么炉子?我们感到十分羞愧。

  生炉子,不仅使我们增长了技能,还磨练了心志,个中的酸甜苦辣,深深印在童年的记忆里。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萦之不去,时时想起。我曾常常把生炉子的事情讲给上学的女儿听,她瞪大了眼睛,感到惊讶。

  在大学的时候,有幸聆听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协会创始人王遐方的讲座,记得他曾讲道,酸甜苦辣都有营养,风霜雨雪都可炼人,教育我们要加强磨练,增长本领。现在的一些小学生,由于学校和社会出于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劳动实践方面的事情已经很少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大减弱。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真心希望学校能够多为孩子们提供一些劳动实践的机会,大力培育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高岩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