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李伟 : 炸馓子

作者:儒影春秋客   发表于:
浏览:312次    字数:1812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1篇,  月稿:0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家家户户飘起了熟悉的年味儿。

  每逢春节,皖北阜阳地区有炸馓子的习俗。说起炸馓子,小时候老家农村一家老少齐上阵炸馓子的场景好像就在眼前,馓子的香味似在嘴边飘荡。

  那时候,农村各个家庭都不富裕,一年到头大都是以红薯为主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够吃到鸡鱼肉蛋、丸子、馓子等好吃的东西,所以小孩子都很期盼过年。每到过年,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炸馓子,一次炸十斤至几十斤不等的面粉。炸馓子时,许多家庭往往都是一家人齐上阵,爸爸和面,妈妈盘条,小孩子就来烧锅,好不热闹。炸出来的新鲜馓子,香气四溢,小孩子迫不及待地掰开一些,放入嘴里,香味十足热乎乎的馓子吃起来又香又脆。

  馓子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北方的民间美食,主要用水、面粉、油、盐等加工制作而成,是一种非常普及的特色美食。

  馓子,又称食馓、捻具、寒具、麻物子。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火时食用的“寒具”即为馓子。那时候,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两日)要禁火三天,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既是为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寒具”。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寒具的制作方法。

  炸馓子要头天提前和面,因为和好面以后要饧面,还要盘条,这都需要时间,所以第二天才能炸。

  制作馓子要用上等的面粉,父亲把面粉称重后放入一个大盆里,按照面和盐的比例加少许食盐,加入适量的水,父亲开始和面,把面揉成面坯,然后在面坯上盖上一块湿布开始饧面。等待一顿饭的功夫,母亲取出面团,放在案板上,切成条状,用手抹上大豆油,然后把整个面团一点点搓成筷子一样粗细的长条,一圈圈一层层铺排于大盆中,每一层都要抹上一层大豆油,最后再倒上一些油,油量需要没过馓子条,馓子条以澄黄清亮的油滋养,极像秋日里金色的梯田。这样静置6个小时以上,温度低的话需要加长时间。待馓子条在盆中浸透,弹力恰到好处时,就可以炸馓子了。

  炸馓子对于火候要求很高,什么时候用大火,什么时候用文火都很重要,不然很容易就把馓子炸老了。一般情况下,父亲都会提前一个月劈好劈柴,晒干;作为烧锅人,我需提前预备好干劈柴,放在灶边,锅内加好油以后,我就开始生火。

  等锅里的油热了,母亲将馓子条一圈圈缠绕在左手上,看左手上缠绕的馓子条有15-20圈或差不多够炸一把馓子的时候,就用右手揪断馓子头,把馓子头的一端掖入左手的馓子条里面,把右手插入左手中的馓子圈里面,双手向外来回把馓子圈抻开。等撑、绷成粗细均匀一致的馓子条时,父亲双手各拿一根长筷子,从环状的馓子圈中间插入,向外抻紧馓子条,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待锅里的油冒出缕缕青烟,父亲将左手中筷子上的馓子条放入热油锅中。只听“滋啦”一声,馓条在沸腾的油锅里冒着泡泡,一股奇异的香味腾空升起,春节的气氛就这样扑面而来。2秒钟后,父亲迅速将左手中的筷子拿起来;同样,把右手中筷子上的馓子条放入热油锅中炸2秒钟后拿起来,再把中间部分馓子条放入热油锅中,等馓子条还没定型之前,父亲迅速把右手中的筷子向左手的筷子靠拢,使馓子定型为U型后,父亲将筷子从馓子条中抽出,用筷子轻轻翻动馓子,掌握火候,等馓子炸成金黄色时,把它捞出来,放在捞罩子中控油;待馓子控干油以后,哥哥再把馓子放入事先准备好的铁桶或篓子里。整个炸馓子的过程,需要至少三人配合完成,简直就是像创作一件艺术品。苏东坡曾赞曰:“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起先,我父母不会炸馓子,只好请邻居徐大妈帮忙给我们家炸馓子。后来,父母就学会了炸馓子。

  过年期间,邻居家的小朋友来玩,一般情况下,主人都会拿出一把馓子递给小朋友吃,小朋友手捧着馓子,开心地边吃边玩。

  馓子香脆可口,既可以当零食直接吃,也可以用馓子拌豌豆苗,做成一道菜用于招待客人,在做猪肉炖粉条或者下面条时放入一些馓子,不仅可以增加口感,也能增进食欲。

  馓子是用油水面搓条炸制而成,主要营养成分是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属高热量、高油脂类食物,不宜多食。

  如今,市场上的馓子店越开越多,居民随时都可以购买,馓子再也不仅限于春节才能吃到。虽说馓子店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我还是怀念传统的原滋原味的手工制作的馓子。在农村,过年时仍有很多人家自己炸馓子,不仅传承了节日民俗文化,而且全家老少齐上阵炸馓子这样的场景使得过年更有了年味。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