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母亲的“亏欠”,是在我也成了母亲之后。
母亲去世时,我20岁;如今,我34岁,孩子一岁半。孩子出生时,我奶水少,加之情绪的起伏,便更少了。但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母乳,按摩通奶、各种熬汤的折腾,不由得感叹,母亲的心啊。
母亲在世时,曾多次对我说起我出生时,她的奶水也很少,大约仅够我吃了一周左右。在那个年代,我们家的条件不允许我吃奶粉这样的奢侈品,母亲便把家里的白面先蒸后炒,再搅成糊糊喂给我。所以母亲总说,我是面糊糊拉大的。我从未细想过母亲奶水稀少的原因,更未读出母亲话语里的愧疚感,甚至有时候在对母亲“一言九鼎”之后,还大言不惭地说是母乳吃的少,更叛逆一些。母亲听了,也只好摇摇头作罢。
现在想来,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在那个偏远山村,物质匮乏是常态,而对一个产妇来说,吃饱太重要了;更为巧合的是,我出生时,我的姥爷去世了,母亲为了我,没能去守孝;甚至因为我,在姥爷生病期间都未能照顾。作为女儿,她怎能不伤心啊,而情绪,对一个产妇来说,又是何其重要的。现在回想这些,想起母亲说“我是面糊糊拉大的”的时候,我若能回应母亲一句:“妈,您看您用面糊糊拉扯大的我也健康地长大了呀。”母亲的内心应该会释然很多吧,只可惜,我没说,更可惜,母亲听不到了。
孩子1岁时爱吃桃子,婆婆看孩子吃,心疼便未加阻止,结果孩子吃多了发烧,后来再吃时甚至吐了。用我们的话说,是“吃伤了”。我便想起姐姐不爱吃肉,母亲说,是她那时候做了肉,看姐姐爱吃、吃得乖,便放开让姐姐吃了一顿。自此,姐姐也“吃伤着了”,后来便不怎么吃了。母亲总说,“哎,我当时应该拦着点的……”。
母亲对我们的“亏欠”,好像不止吃,还有我额头的伤痕、姐姐膝盖附近的烫伤。母亲总埋怨自己说,是她忙着干活,没照顾好我们,她应该先照顾我们的,活啥时候都可以干……
母亲不知道的是,成为母亲之后,我在一点一滴地读她。才发现,母亲的心啊,谈何“亏欠”。母亲啊,若您尚在,我该多富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