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鲍官明:捕鳝记

作者:鲍官明   发表于:
浏览:80次    字数:1659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6篇,  月稿:0

  晚上临睡前靠在床上刷抖音,一个户外抓鳝鱼的抖音号闯入了眼帘。正在直播户外抓黄鳝,在线观众竟达到了十万人之多!随着捕鳝人不断深挖,纠出一条足足一斤多的大黄鳝时,直播间瞬间爆棚,被各种赞和礼物刷屏。直播小哥更是激动得手舞足蹈,高兴得连话都说不完全了。其实在老家,这种捕鳝的方式的最令庄稼人讨厌。他们只顾一己之私,损毁田埂,破坏庄稼,挖了黄鳝,拍拍屁股就走人。这样的捕鳝人,要是让庄稼人看见了,少不得是要挨一顿骂的!

  我上学时泊塘小学还在老大队部,与我家只隔一个田冲。低年级跟在哥哥姐姐后面,上学放学,亦步亦趋。到了四五年级,再不那么老实了。用祖母的话说,就是跑得“八散舞龙灯”。冬天敢在桐冲大泊结着厚冰的冰面上奔走,水枯时节敢从桐冲大桥的桥上往下跳。而做得最多的,就是不冷不热的天气下午放学回家,满田后埂抓黄鳝。

  秧苗栽下半月余,稻田郁郁青青。耘泥落定,水亦清清。之前因犁耙耖流离失所的黄鳝又重新钻出了自己的窝。与人喜热闹群居不同,黄鳝总喜欢将窿钻在非常隐蔽的地方。比如田埂的凹陷处,比如一棵茂盛的水草下,比如田后埂人迹罕至处。并且黄鳝的窿并非一个出口,有的根据水位的高低有三四个出口之多,一般最少有两个出口。通常这边出口一有动静,黄鳝就从另一个出口逃之夭夭。偏偏黄鳝这点小心思我们又了如指掌。因此,我们下田之后一般专往僻静处找。找到黄鳝窿之后并不急于下手,而是先看一下另一出口在哪里。一个人能顾得过来时,一手在这边口筑,另一只手在另一边口做好准备。果然,这边一筑,水流涌动,黄鳝在窿里呆不住了,仓皇从另一出口出逃。另一边的另一只手早就快如闪电,伸出中指而屈食指与无名指,照准黄鳝,拦腰下去。就算黄鳝滑溜无比,终究逃不过勾回如钳一般的中指。任黄鳝如何挣扎,也改变不了成为我们的美食的命运。倘若一个人两只手照顾不过来,那就得找同伴帮忙。

  晚稻秧插下田十天半月,我们还在放暑假。尽管时令近秋,但依然是伏天。“秋夹伏,热得哭。”树头一颤不颤,蝉、蛙、蚓聒噪,荧火虫乱飞的夜晚,我们并没有闲着。找来一根竹杆,竹杆的一端绑上一截铁丝,铁丝的另一端再缠上一个乒乓球般大小的棉球,拎上家里点油灯的煤油瓶,再带上一根一端植了如牙刷毛一般茂密的钢针的木棒,我们就出发了。到了田野里,棉球湿上煤油,火柴再划着棉球,一个火把霎时照亮了一大片稻田。夜晚闷热,黄鳝泥鳅们窿里呆不住了,出来摊星露。四周一片寂黑,它们并不设防,骤然亮起的火光也没有引起它们的警觉。等到脚下到水里发出响声,它们似乎意识到情况不妙,摇头摆尾准备逃跑时,这时带有钢针的木棒已经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扎了下去!棒落手起,可怜的黄鳝或泥鳅已经被钢针戳成了筛子,再挣扎也是徒劳。

  泊水塘沟、塘、潭、凼遍布,除了盛产鱼虾,也产黄鳝、泥鳅、乌龟和老鳖。水满堰时我们也不望水兴叹。祖父在世时把打黄鳝笼子的手艺教给了大哥。要说祖先的智慧无穷,在黄鳝笼子上得到了极致的体现。用数匹宽篾作经线,然后再用细篾作纬线,作经线的粗篾先用作纬线的细篾编成一只喇叭口的形状,然后再将经线篾翻转过来回编,编成头大屁股小的圆筒形状收口。放黄鳝笼时,在一根尖篾骨上穿上蚯蚓,放进笼子里,之后用稻草或塑料泡沫塞住笼子屁股。“张笼子不塞屁股”,这是老家一句形容人办事粗心大意的谚语。为了能使笼子沉入水底不至于浮起来,还会在笼子头里加上一块或数块重量适中的小石头。笼子屁股用一根尼龙索栓住,抛到水中央,再将尼龙索固定在一根小木桩上,插在塘埂隐蔽处——防止别人将笼子收走了。如同人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很少有黄鳝和泥鳅能抵挡住蚯蚓腥味。于是它们就拼了命地往笼子里钻。等到钻进去,饕餮了一番蚯蚓之后,它们才发现,再也出不去了。一条上当之后,还会有另一条跟着进来,不用担心,笼子肚腹足够大,多的时候,一晚上一只笼子能倒出来五六条黄鳝。

  小时候物质贫乏,缺衣少食。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自然的无私馈赠,有时也如塘埂边丰盈的水草,让我们贫瘠的生活不时有惊喜。每每忆及那时简单的快乐,不由热泪盈眶。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鳝鱼 鲍官明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帝人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9-05 18:05
    美文苑
    佳作!真情实感。逮黄鳝、捉泥鳅、套螃蟹、、、好玩,还可改善生活。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