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陈绘:初秋即兴

作者:陈绘   发表于:
浏览:50次    字数:1628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6篇,  月稿:0

  “快开学了,出去感受一下秋味吧!”女儿提议。“好!”

  下了车,巢湖就在眼前:一片风烟接素秋。风里夹杂着湿气。虽不见太阳的影子,眼镜的变色,可见紫外线还是很强的。

  车子停在中庙街道,我们下到巢湖水边。盈盈的湖水“呼啦——呼啦”地荡漾到脚边,又徐徐地退了回去,像慈祥的阿婆拍着她将睡未睡的小孙子,轻轻地拍着岸上的小石子。

  中午,我们直奔“湖上人家”,临湖而憩,品着美食,赏着美景,多么舒心。老板娘热情招呼我们入座。新鲜的汪丫鱼颇有看相,白嫩嫩的葱花豆腐,一清二白。配上两叠小炒,一大碗白米饭正好。渔米之乡的饭菜格外香甜可口。

  饭后,沿湖来到红石咀公园。在公园西南角的露营地上,支上一顶白色的帐篷,或坐或躺,望着那雾气蒙蒙的湖面,分不清哪儿是水,哪儿是天。此地,换作清朗的深秋,观湖上日出,或赏夕阳西沉,绝对是最佳之地。我们的肌肤凉丝丝的,很惬意。

  湖影空人心,固然给人宁静之美。可是,谁又能脱离喧闹繁华的生活呢?明媚的山上,鸟儿不是更欢悦吗?想到这儿,我提议登对面的四顶山。

  出了红石嘴公园,车子驶向四顶山。四顶山顾名思义,一座山上有四个顶。最高峰不到200米。我们决定爬西边顶,也是山头面积最大的顶。据说那儿是拍摄的最佳地点。踏着乳白色大理石台阶,漫步山林,我们掩映在板栗树和松树丛里。树上的野板栗有的已经撑开刺啦啦的肚皮,露出光滑的肌肤。心想:要是中秋前后带上几只袋子来采捡板栗,再用黑沙粒炒好,分赠朋友,那该多好。纯天然的山里货,难得啊!

  我们走走停停,用手机辨识各种花草树木,每一处的风景都不同。不知不觉,我的脚已踏在“333”级台阶上。“3”在佛家寓意“升”,意在提醒游客不要停歇,一如既往地攀登。登山与人生一样,途中,只有带着成功的小兴奋,不停歇地向前走,才能在拐弯处发现新的风景。

  果然,快到峰顶时,上面传来游客的吟诵:试问美景何处醉,四顶峰来相会!声音在山谷回荡,我们更兴奋了,加快了脚步。突然,一个约五丈见方的深坑让我驻足。只见旁边的标注牌上写着:“朝霞古寺遗址”。这座古寺解放前被毁,位居山顶最南端,面临巢湖。宋代时名曰“庆和寺”,明朝改“朝霞寺”。听说寺庙庄严肃穆,内有高大的关帝神像端坐中央,两边排列表情各异的罗汉菩萨。宝殿金碧辉煌,非常壮观。

  紧紧盯着寺庙的遗址,眼前闪现出三三俩俩的僧人,有的在打扫庭院,有的念经,有的敲钟、劈柴,黄色的袈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的心一下子亮堂堂的,往日的心结瞬间烟消云散。寺外山光旖旎,鸟语花香,萦绕耳畔的钟声,应着大自然的静默,我参悟着这空寂中的禅意。

  “翠峦齐耸压平湖,晚绿朝红画不如。”立在山头,俯瞰巢湖,波澜壮阔,姥山岛嵌入湖中,如一块巨大绿宝石,文峰塔耸立岛上。我与姥山岛对视,点点帆船,快艇穿梭其中,隐约可见。湖的左边塘池、草木、一幢幢参差不齐的楼房沿湖依次铺开,空与实,远景与近景,构成了一幅画。我不仅吟诵:“日落湖光敛,山浮数点苍……闲心似秋色,随意寄沧桑”。

  其实,四顶山是以朝霞为最。《中国旅游名胜大辞典》对此有记载。沈宏祚《咏四顶山朝霞》诗曰:“倚空标奇姿,映湖发秋色。当窗时有无,晴雨在顷刻。”据说四顶山朝霞之所以如此美轮美奂,缘于水气折光反射而形成的奇观。绚烂的朝霞映染湖水,多彩多姿,美不胜收。

  四顶山下有蔡永祥纪念馆。蔡永祥本是原滨湖乡一个农民的儿子,18岁那年,他在杭州铁路执勤任务时,发现铁轨上横着一根大木头,在即将发生桥毁车翻的紧急时刻,他一边鸣枪示警,一边冲向列车,把大木头掀出了轨道,保护了钱塘江大桥、列车和乘客,而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将蔡永祥烈士的精神弘扬传承,乡亲们沿环湖路北向南辟了一条路,叫蔡永祥路。

  回来路过南淝河大桥,透过车窗,一片白茫茫,雾蒙蒙的水域一直延伸到西北的一幢幢高楼,那是一座城,似海市蜃楼,却又是那么真实——新能源,高科技正在那儿蓬勃发展。这座城,有温度,有亮度,有高度!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初秋 陈绘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