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藏挂职锻炼20周年之际,谨以此篇缅怀曾经激情难忘的边关岁月,致敬为仗剑报国而奉献青春热血的边防军人。
——题记
西藏军区山南军分区边防二团六连驻扎在一座海拔近4000米,地名称作旺东的山顶上,这里紧靠那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连队的东南方向与XX(印度)军队的哨所隔山相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连队驻地终日云雾缭绕。2002年冬春时节,笔者曾经到这个高寒缺氧,云遮雾罩的连队住了四天,亲身感受了边防官兵艰辛恶劣的戍边生活环境。
从叫作勒站的边防营营部到旺东六连,有一条崎岖险峻的简易公路,这途中需要翻越一座海拔4000多米的太宗山,令人望而生畏的盘山公路,在上山的路上形成30多道回头弯。据说,当年为修这条公路,某部几十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条公路从修成到勉强通车,由于山体塌方、泥石流再加上地势险要等原因,部队执行任务的车辆和当地群众上山伐树的车辆已发生过多起坠入山谷的事故。为了祈求平安,当地的藏族同胞在上山的路口修了一座山神庙。每当有车辆上山经过小庙跟前时,不少群众都会下车作揖叩头,并十分虔诚地烧上几柱香,以求山神的保护。
2002年3月下旬的一天,我与边防营苟教导员、分区机关黄参谋一行三人由边防营营部出发,越野车在崎岖坎坷的山路上以每小时不到十公里的速度缓慢而又艰难地行驶着,车身发出吱吱嘎嘎的响声,经过两个小时的剧烈颠簸,我们终于从海拔2400米的地方到了海拔近4000多米的太宗山顶。上下1600多米的海拔高差,使山上山下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山下植被茂密,满山青竹吐翠,杜鹃怒放,到处郁郁葱葱。而山上却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完全是一派严冬的景象。气温也骤然下降了近十多度,真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使人一下子经受了由春天到严冬的剧烈变化。
到了山顶,距连队还有十多公里的路程。这一段公路虽然无需象上山的路那样来回盘旋,但道路全部都是倚山开凿而成,一侧是悬崖峭壁,另一侧是万丈深渊,且路面窄、弯道多,可谓险象环生,令人不寒而栗。坐在车内望着车窗外面浮动的白云和弥漫的雾气,此时的感觉就如同在飞机座舱内没有什么两样。使人感到这真是一条名符其实的“天路”。可能是第一次在这般惊险的道路上坐车的缘故,我双手下意识地牢牢抓住车内的扶手,背后和手心都沁出了紧张的汗珠。驾驶员小陈瞪大双眼,小心翼翼地驾驶着车辆,擅长越野的猎豹车此时却也只能象蜗牛一样慢慢向前蠕动着。车子继续向前行驶了约2公里时,遇到了一处山体塌方,其中有几块巨大的山石横在路中间,我们四人随即下车,试图将巨石推开,但大家拼尽全力,石头却纹丝不动。无奈,我决定与苟教导员一同步行去连队,让黄参谋与司机小陈就地等待援兵。此时,老天好象故意要考验我们意志似的,刚才还是好好的天气,转眼间竟然又飘起了漫天的雪花,气温随之骤然下降了许多。加之海拔高,空气稀薄,我们向前每迈出一步,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在身强体壮的苟教导员搀扶和帮助之下,我们终于在天黑之前赶到了连队驻地。从中午一点出发,28公里山路竟然花去了5个多小时。
连队艰苦而又恶劣的生存环境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官兵们住的是吊脚楼式的木板房,这种房子密封性不好,木板结合部的缝隙到处都往里灌风,保暖性很差。所以室内外的温度相差无几。出于防火的原因,加之没有电,官兵的宿舍内没有任何取暖措施。尤其是那终日弥漫的浓浓雾气又给人带来了格外潮湿阴冷的感觉。连长告诉我,旺东地处印度洋暖湿气流和高原冷空气交汇处,因此这里常年非雨即雪,要不就是大雾弥漫。加之连队背后那座海拔5200多米的加瓦日峰的遮挡,在这山上,一般很少见到灿烂的阳光。战士们风趣地将自己居住的地方称之为“山城雾都”。平时大家都不敢打开门窗,只要门窗一开,阵阵雾气就会随之袭入室内。由于长期生活在这种湿度很大的环境里,战士的被子和棉垫摸上去,明显感觉到是湿漉漉的。平时晾晒的衣服也需要好多天之后才能穿着。久而久之,不少官兵都患上了关节炎。
然而,正是在这雪峰兀立、亘古荒凉的边防线上,戊边官兵们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创业”的老西藏精神,以“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豪迈气概战天斗地。他们终年与大山浓雾作伴,与风霜雨雪抗争,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这里远离城镇,连队不通电话,也不通电,信和报纸有时得两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收到一次,官兵们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的状况。平时战士们吃不上新鲜的蔬菜,喝的是山上融化的雪水。每到冬春大雪封山的季节,连队的给养全靠人背运上山。每当连队执行巡逻任务,官兵们还要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地负重徒步行走两至三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到达边境线上每一个必须到达的山口。生命的极限被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超越过去。
同甘共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得连队产生了一种很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在连队我虽然只住了短暂的四天时间,然而连队干战之间那种情同手足的官兵关系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比如为了让战士家中及时了解部队情况,连队干部每次利用团部开会集训的机会,都不会忘记与一部分战士的家中通一次电话,给战士父母报个平安。返回连队时,还要为大家捎回牙膏牙刷,信纸信封等日用品。一旦出现病号,连队干部更是关心倍至。就在我到达连队的前几天,战士张树松在训练中受了伤,连队卫生员又处理不了。连队干部立即下山花了300多元租了一辆地方车子将营部的军医接上山,及时治好小张的伤。战士戴荣、李敏家中发生了意外情况,官兵们纷纷解囊相助4000多元。逢年过节,党支部总会千方百计地派人到远在百余公里之外的县城给每个战士家庭发一封慰问信。连队对战士的真情投入也换来了战士们对连队的热爱和对干部的信赖。边防的条件虽然异常艰苦,但官兵们安心边防,以连为家,他们自己动手开辟了高山篮球场,搭建了蔬菜种植温棚,修起了简易浴室,使连队的物质生活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平时,战士们视连队干部为兄长,上下之间亲密融洽,关系密切。干部们遇到困难时,战士们也会伸手帮一把。尤其是每当干部休假归队或家属来队探亲,战士们都会争先恐后地步行几十里山路去迎接。指导员高云贵动情地告诉我,去年他家属、小孩来队,由于高山反应强烈,爬山的路还未走多远,母子俩就累倒了。几名年轻力壮的战士们花了近10个小时间硬是轮换着将其母子俩背上了山。
置身这样的环境之中,我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为了祖国的安宁,边防官兵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谱写着仗剑报国、牺牲奉献的青春之歌。与边防官兵相处的这段不长的时光虽然已经过去20年,但如今回想起来,仿佛就在昨日。我相信,这段终生难忘的经历将在我的记忆中化作永恒,我会念兹在兹,永志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