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小女儿看到市场有卖蚕宝宝的,就嚷嚷着要养蚕。想到前几年,也带着大女儿养过几只蚕,现在,我没理由不答应小女儿的要求。
于是,我在网上购买了10只蚕和一些桑叶。没想到大方的老板一下子发了好几十只蚁蚕和几只蚕卵,蚕卵很快就孵化出了蚁蚕。
这些小家伙儿的胃口可真好,买的几包桑叶肉眼可见的消失殆尽了。
那几天,我在小区附近到处转悠,只要看到绿叶,我就下意识地问道:“这是不是桑叶呀?那是不是桑叶呀?”
老公笑道:“你是不是魔怔了,看什么叶子都是桑叶!”
我也是哭笑不得。他哪里懂得我此刻内心的感受?看着一群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嗷嗷待哺的样子,作为一个老母亲,手里没有食物,那种手足无措、心急如焚的感觉,外人是无法体会的。
市场的桑叶一小包三块钱根本不够吃,五一放假要回老家,想着回老家找找,说不定能找到桑树。
功夫不负有心人。回桐城老家后,在姐姐的帮助下,我们在太平新村周围找到了很多桑树。以前没养蚕,根本没有人注意大路边,野生野长了好多桑树。
看到碧绿的桑叶,我们喜出望外,一行五六个人,人手一只大塑料袋,摘了五六袋桑叶。根据之前的经验,这些桑叶放在冰箱里,能存放一个月。
原本想着蚕宝宝独自放在合肥会饿死,所以就带回老家桐城了。可是,没想到它们太娇弱了,受不了长途跋涉,假期结束,再带它们回到合肥时,这些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居然一动也不动,最后死了。
真是可惜了这些小生命!
那一刻,我心里沮丧极了,想着把这些桑叶都扔了,一了百了。
可是,很快理智战胜了冲动,不能让孩子们的养蚕工作刚开始就结束,更不能让她们学会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还有家人为了桑叶,一起辛苦寻找、采摘,那份真挚的支持与厚爱更不应该被辜负。
想到这里,我又网购了10只蚕,结果收到22只蚁蚕。这次因为手里有粮,心里一点也不慌了。
这些蚁蚕很会吃,一开始一天喂一次就可以了,后来,一天要喂三次桑叶。
蚕宝宝每天肉眼可见地生长,从一开始的米粒大小,很快长到几厘米长,全身肉滚滚的。它们整天埋头苦“吃”,真是可爱极了。
蚕宝宝不仅会吃也会拉,每天都要帮助它们清理排泄物。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把蚕砂收集起来,说要做个蚕砂枕头。一天积攒一点,很快也有一大盒了。
姐妹俩每天乐此不疲地喂桑叶、清理蚕砂,盼望着蚕儿快快长大。
蚕宝宝蜕了四次皮后,变得很安静,不再像以前那么会吃了。以前白白胖胖的身体开始变得发黄发亮,头还会不停地摆动着。这是要结茧的信号,我们赶紧把茧网放进盒子里,让蚕“上山”结茧。
姐妹俩迫不及待想看蚕结茧,一天要去看十来回。
“要有耐心,哪有这么快的。”我安慰她们。
一天晚上,姐姐惊喜地发现蚕儿开始吐丝了。妹妹蹲在旁边,想要看个究竟。她看到蚕宝宝爬来爬去,就很着急,好心地捉起一只蚕,把它放到网上去,可是蚕偏偏不听话,又到处爬。
“我们不要帮倒忙了,它有自己的方法,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才能结茧。”
妹妹听了我的劝告,只好恋恋不舍地去睡觉了。
第二天一早,姐妹俩就迫不及待地去查看蚕。
“哇——蚕已经结茧了。”没想到一个晚上时间,好几个蚕就结成了茧。其它的蚕也在茧网上面不停地忙碌着。
最终,22只蚕都成功结茧。又过了十来天,它们终于破茧而出,成为蚕蛾。
由于平时工作、学业繁重,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看它们交配、产卵,再进行新一轮养蚕的过程,于是就把这些小生命放到野外,让它们回归大自然了。
接下来就要开始抽丝了。
根据网上搜索的教程,我们先轻轻撕掉蚕茧上的杂物,清理干净,再准备开水,把蚕茧扔进开水里,拿筷子按照一定的方向,在锅里不停的搅拌,直到丝线头分离。再找出丝线的线头,绕在事先买好的空白扇架上。
一开始,姐妹俩都争着要缠绕蚕丝,觉得很好玩。等真正上手了,才知道事情没有想得那么简单。
蚕丝线真的极细极细,不注意看都看不见,掌握不好力度的话,绕着绕着就断了;蚕丝线真的太长太长了,一个茧缠绕完,手臂就开始发酸了。
我上网一查询,好家伙,小小的一个蚕茧居然有近千米长的丝,难怪要绕这么久。
“妈妈,我不干了,好无聊,手好酸。”绕了一会儿,刚开始的新鲜劲就过去了,姐妹俩都要罢工不干了。
“干活哪能这样呢?既然决定要做,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我当然不能任由她们虎头蛇尾、懒散懈怠。
于是,我们几个人接力缠绕,轮流休息。虽然大家都很累,但看着蚕丝扇一点一点地成型,心里还是挺期待的。
过了好久好久,我们终于完成了第一把蚕丝扇,再加上一些装饰品在上面,居然有模有样。
这真正是一把纯手工制作的蚕丝扇,姐妹俩拿起来翻来覆去欣赏,爱不释手。
“好漂亮!好凉快!”她们对蚕丝扇赞不绝口。
至于蚕砂枕头,因为没有专业的高温杀毒的机器,我们的原材料也不够,所以这项工作只能作罢。专业的事情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士去做。最后,我们把蚕砂发酵好,作为养花的肥料,也算物尽其用了。
“妈妈,三年级科学课要求养蚕。”上五年级的大女儿突然提醒道。
“好吧,妹妹明年上三年级,我们接着养蚕,做第二把蚕丝扇。”我信心十足地回答。
“耶!太好了!”姐妹俩欢呼起来。
看着她们兴奋与期待的脸庞,我想,这一切的付出与努力都是值得的。
小小的一把蚕丝扇,凝聚了一家人的心血与努力,而养蚕的背后更是隐藏了许多学问。
我与女儿边学习边收获,每天观察蚕的生长变化,我们亲眼见证了蚕由卵、幼蚕、蚕茧、蚕蛹,到最后破茧成蝶的生命过程,体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知道了蚕儿很娇贵,每天需要吃干净的桑叶,生活的地方也要干干净净,感受到了蚕农养蚕的不易;还学会了怎样抽丝剥茧,制作蚕丝扇,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懂得了遇到困难时,要想办法解决,不能半途而废。
养蚕不易,要珍爱每一条小生命;育儿更不易,要像养蚕一样,引导他们养成细心、耐心的习惯,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到时候,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把扇子,更多的是用金钱也买不到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