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周末。
我们来到韶关始兴县隘子镇,走进满堂客家大围,感受客家传统文化,领略先贤智慧,触摸历史心音。
远远望去,满堂客家大围恰似一艘正在扬帆启航的船,顶层呈五点突出,寓意五子登科,背靠青山,左抚坪丰水,右收石井水,龙盘虎踞,在初冬的暖阳下,气势恢宏,熠熠生辉。
满堂客家大围,又称满堂围,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春(公元1833年),竣工于咸丰十年冬(公元1860年),历时28年,为当时经营木材生意发家的富豪官乾荣所建,占地面积达13860平方米,是始兴县现今200多座客家围楼中保存最完整的,享有“岭南第一大围”“粤北第一民宅”的美誉,为广东客家大围的代表作。
满堂围是方形大围,整个大围三个单元,三头大门,即由上新围、中心围和下新围组成。中心围是主楼,旁边上、下围稍矮的围楼拱卫其前后,气势非凡,颇为壮观。各围楼内又有小围楼,是“屋包围、围包屋”的回字形大围,呈“国中有国”之格局,全部由青砖、河石、瓦木等构筑,高度融合了北方古代城堡和四合院住宅的建筑布局。
满堂围到处渗透着数字“7”的文化元素:满堂围一共有777间房,17个议事厅,7道门槛,窗户有7条窗栅,最高17米;梁上雕刻着7种植物图案;从大围门口,可见远处层次清晰的七重山,近处广场七种花木环绕,相映成趣。
大围大门高大雄伟,气派非凡。门两旁砌的是水磨方砖,青石拱门顶,铁皮红面门扇,铜钉如珠,楣上悬挂着“满堂客家大围”牌匾。站在大门前,只觉开合之间,威严与神秘瞬间转换。
当年要“入围”,就得“过五关”。中心围的大门充分体现了大围的防御功能,只有一个出入口,共设有五道门。第一道是铁皮厚板两页门扇,为了防止火攻,留了三个注水孔,可从二楼往下注水。第二道是11根竖木横栅,第三道是7块竖木厚板,第四道是11条铸铁棍横栅,第五道是两个木框架装上纱布的平安逍遥门。闯三关都难,何况五关。蚊虫都难入,何况山贼土匪乎。
穿过大门,看到用河卵石铺就的石坪。石坪团团转,围着又一座围,正是中心围。中心围的大门,无论门楼、门洞及地面,全部用优质花岗岩石条砌成的。
中心围是整座大围的中轴建筑群,中心围呈回字形,共有三回,第一回为外围,是一层楼建筑,当时属于杂物间。第二回和第三回都是四层楼建筑,是主围,首层墙用河卵石砌,居中的是花岗岩条石卷顶正门,二层以上用水磨青砖,四角为花岗岩条麻石包砌,顶层四角为炮楼,互为犄角,遥相呼应,回廊过道,四通八达,既自成一统,又相互连通。中心围所有的墙都是夹心墙,中间都有泥沙石和木炭,冬暖夏凉。外墙没有窗户,只有瞭望口,均采用花岗岩石,内宽外窄。几个男生禁不止好奇,对着瞭望口拍外景,啧啧称奇。
中心围的最里面正中一楼为祖厅,供奉着官乾荣的像,一层以上称“太子楼”,为功名成就的子孙所居,顶层楼上安放作为围胆的“子孙梁”,大梁上雕刻着“万代兴隆”四个大字。中心围整座围楼全部用青砖砌成。据说在建造围楼之时,为了保证质量,每块青砖都要经过手工打磨,大小厚度统一,每人每天只许磨3块砖,多磨有粗心之嫌,少磨有怠工之误。
满堂围中心围的奠基楼是最先建的,故称之为奠基楼。进入围屋可见门楣上有一块奠基石,上面刻着当年官乾荣亲笔所写的家训。其内容大致是:当时地方不太平,官乾荣担心家人的安危,建此围作为定身居所。希望子孙铭记建围的艰辛,勤俭持家,光大家族。
抚摸着依然青砖光洁、砖缝纹路清晰的坚固墙体,我感叹当年建筑师傅的精湛技艺。有人问,这座宏大的建筑群经过近两个世纪风吹雨打,为啥至今仍无一处裂缝或下陷迹象,更没有虫蚁之害呢?导游解惑,大围楼所用的全部木料,一律经过浸泡或涂抹,在打地基时使用了极罕见的“水浸千年松”。砌墙用的灰浆粘性极好,且防潮防湿、防虫防蚁。这种灰浆成本极高,采用鸡蛋清、糯米浆、纸筋、黄糖和石灰浆等多种材料,混合时还添加了砒霜、倕干两种毒药。一听到“砒霜”“毒药”,我们条件反射般缩回手,用纸巾擦,甚至有女生跑去洗手。导游哈哈大笑,叫大家不用怕,她每天至少摸十几次呢。
中心围北面的空地上,用河卵石铺设了一个大大的天地阴阳太极图,让人感受到儒家的稳重含蓄,以及天地人合一的自然和谐。
中心围南边的上新围同样令人叫绝。
最后,我们来到中心围北面的下新围,参观了宰相粉非遗传承基地,聆听了张九龄宰相的生平故事。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客家围楼,就是客家文化的精髓所在,既有古代的雄浑朴实,又有近代的精致高雅,集古代、近代客家建筑风格于一体。
满堂围是一幅浓淡相宜的画,一首韵律悠长的歌,一部博大精深的书,沉淀了岁月,留住了时光,书写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