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错过了我15年的成长,长久的分别使我记不清你到底是何模样。想妈妈了,一个人默默流泪。想爸爸了,一个人静静发呆。渴望与孤独是我童年的底色。
偶尔打个电话,电话线那头的声音熟悉又陌生。奶奶说你们是为了我才背井离乡,叫我好好读书,要我乖乖听话,不要让爸爸妈妈操心。我太听话了,对奶奶唯命是从。乡里乡亲都夸我是一个好娃娃。我还赢得一连串名片——勤劳,孝顺,节俭,忍让,好学,懂事。
被要求做一个懂事的孩子,我虚荣地接受别人的夸赞,内心却压抑且忧伤。哪怕是到了阖家团圆的新春佳节,一连六年未见爸爸妈妈的我也不敢提一句想爸爸妈妈。奶奶说挣钱太艰难,妈妈说坐车太困难,爸爸连电话也不喜欢打。被迫懂事,压抑需求,委屈忍耐,很多时候我觉得我比孤儿还不幸。有爸爸妈妈跟没有爸爸妈妈区别不大。
爷爷奶奶肯定是爱我的,但他们能力有限。没什么收入的奶奶辛苦地操持着一日三餐。素菜是三顿必备。家里来客人了才会吃肉。平日里连鸡窝里的蛋都得拿到镇上去换钱。过日子,柴米油盐,处处要钱。长期营养不良的我瘦瘦的、小小的,小学毕业时体重才50斤。在那个同龄人普遍有爸爸妈妈陪伴长大的小村庄,没有父母庇佑的我经常挨欺负,就连比我低两个年级的男娃娃都敢拦我路,不让我回家。要是我身材魁梧些就好了,一个人肯定能把他们打跑。要是我泼辣任性些就好了,骂也可以把他们骂回家。可我太矮小又太能忍让。童年像一杯苦咖啡,没有加糖,喝起来也不香。
每次期末考试,如果成绩考得好,爷爷奶奶会夸奖,爸爸妈妈从不吝啬表扬,我还会收获老师的嘉奖、同学的羡慕以及邻居的赞美。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学习好是硬道理。为了让自己被看见,我努力地学啊学,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很多时候,我连体育课也不去上。一个人躲在教室里看书或写字。之所以废寝忘食地学习倒不是说多么热爱专研,而是学习好的我可以在父母面前刷一波存在感。同时,我还心存担忧:要是我连书都读不好,爸爸妈妈还会爱我吗?小小的我是多么渴望得到父爱母爱啊!
15年后,当爸爸妈妈终于回到我身边,我内心深处多年来被封印的愿望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大大的鸿沟。真实的爸爸妈妈和我想象中的爸爸妈妈很不一样。除了吃饭能说上几句话,其余时间都是一语不发。物理距离上,我和爸爸妈妈之间仅一墙之隔。情绪情感方面,我和爸爸妈妈根本就没有链接。盼啊!盼啊!盼!终于盼回了爸爸妈妈。我们表面上生活在了一起,可我们从来没有真正走进彼此的世界。
记不得母爱是什么滋味,记不得父爱是怎样味道,长期没有被爱滋养的我物质与精神双重贫瘠,不知道什么是爱。哪怕成年,我还是不懂得如何去表达爱。截至今日,父母和我重新磨合了十来年,但我们一家人在表达爱方面仍然笨拙。习惯了分离,妈妈和我经常一个人打发时间,偶尔约着一起散步。爸爸更不会加入我们。十年来,我们一家三口出门游玩的次数屈指可数。爸爸,妈妈,我,是一家人但有时不像一家人。
结束分离,家人团聚。尽管有摩擦、争吵、矛盾,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与父母同住最大的幸福是可以吃到妈妈炒的菜、爸爸煮的鱼。无论多晚下班,家里始终有一盏灯为我照亮。受委屈了,有人听我讲。取得进步了,能亲眼看到到爸爸妈妈脸上的微笑。
被冷却的心渐渐被捂热。可距离沸腾还有一大段距离。当下,我还是不会合适地表达爱。昨天我甚至同妈妈说:“妈,我不懂怎么爱你,我们也做不到像堂姐和伯母一样亲密无间,我爱你的方式就是给你钱花给你买衣裳,就像小时候你爱我一样。”妈妈回答说:“不会就不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