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张启超 :苦辣酸甜话面条(下)

作者:张启超   发表于:
浏览:60次    字数:3365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9篇,  月稿:0

  豆面条

  我年轻的时候人普遍都比较穷,也许因为小麦产量低,人们都习惯种红薯,豆子,红秫秫,玉米,谷子等杂粮。很少有人能吃一块面,因为小麦面稀少,人们把小麦面称为好面,其它的都算杂面。没有好面只好用杂面擀杂面条。所以豆面擀的面条也叫杂面条。

  豆面不好擀,容易炸,要把里面掺上点其它的杂粮面,比如小麦面,红薯面,玉米面,红秫秫面,豌豆面。下把红薯叶、芝麻叶,放工回来时顺便剜的荠荠菜、麦苗菜、砂锅子(田紫草)就是下面条的菜。这种面条不像现在我们吃的挂面,又筋又长,是又瓤又碎,没有汤,是一种黏黏的稠糊涂,用筷子是叨不起来的,要把嘴放到碗边拿筷子往嘴里送。不是吃,是喝,都叫喝面条,一口口的往嘴里喝。这种面条唯一的特点就是烫嘴,烫得很,就是不放辣椒,一碗就能喝出一头汗,哪怕是十冬腊月,一碗面条喝了,头上立马狼烟磙磙。老头们都会抹掉马虎帽子挠头。

  蒸面条又叫卤面。就是把切好的面条摊到箅子上蒸熟,然后炒菜,比如肉丝,豆芽,豆角,芹菜之类的硬脆菜。炒好以后适当加点水。把蒸好的面条倒进菜内拌匀以后,再把面条放到箅子上面蒸。也就是要蒸两遍,不然油和味道就吃不进面条里面,而是外油内干,外黄内白,口味大打折扣,所以吃正宗地道的蒸面条不要怕浪费时间和煤气。

  因为蒸面条比较干,吃的时候建议再配个鸡蛋汤。

  面叶子

  面叶子就是面片儿。做法和面条差不多,只是不像面条那样切成条,而是劙成一两指宽的片,或者划成菱角块,三角块儿,下到锅里,滚了再加入炒的醋熘白菜,叫酸汤面叶,条件好的再滴几珠子小磨香油,吃着筋道滑溜,非常有嚼头。

  在我们那里面叶子不是一般人吃的。吃面叶要具备三个条件或叫规矩,一个是生了小孩的女人,除去前几天打鸡蛋茶以外,整整一个月子里,不可吃馍,不可吃肉(但是可以喝鸡汤),只可吃面叶,要吃整整一个月。所以吃面叶子被作为生产的象征,或者女人的回味。或者当成病号饭,女人生病才吃面叶子,谁感冒了,擀面叶子就大葱白用来发汗。所以有句俗话你想吃面叶了。言外之意就是你想感冒了,或者你想过月子了。

  其三是初五,初五就是阴历正月初五,正月初五又叫破五,在财神生日的前一天,是补窟窿的日子,特别是外面有亏空的,早起必须要用面叶来补(盖)窟窿。而且这个面叶是整个的,就是擀了以后不动刀,不用刀切,囫囵个下到锅里,说是吃了面叶窟窿就补住了,不再亏欠了。

  糊涂锅里面叶子:把水烧开以后把擀好的面片用刀劙成几块下进去,等面片熟了以后,再沏点面糊,稍微点水降温,一边搅拌一边把面糊从锅边慢慢加入,不放盐,也不放什么菜,滚锅以后就直接食用。有的里面也放把黄豆,说是不寡(清淡,寡味),有嚼头。这个饭,面是淡的,汤是甜的,豆子是香的,吃着很有意思。可以代替馍,吃上两碗三碗,扛事儿,一上午不饿。

  韭菜面叶:把韭菜切碎以后加到面粉里面,和得比擀面条的面稍微软一点,擀成圆形的稍微比面片厚一点的薄皮,然后切成正方形或菱角块,在热水里煮熟以后放盐和调料。这种面的显著特点是把菜和面融合在了一起,不用再特意炒菜,同时颜色比较也美观,虽然韭菜在面里裹着,还是能明显地看出一片片绿色的韭菜,并且它的汤也是绿色的,韭菜不含农药残余的话(韭菜一般不生虫,不打药),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

  焖面条:把煮熟的面条捞到碗里(不要汤),把㩁好的蒜汁浇上去,用筷子搅拌以后,用一只空碗盖住,几分钟以后打开来吃,这种面,一般不吃,只有拉肚子才吃,是一个单方,专治拉肚子。

  撕鱉乌子:鱉乌子就是蝙蝠。单从它的名字就可以想见它是怎样的一种面了。

  把面粉里面少加一点盐,和得软软的,盖着兴(醒)半小时以后,再揸一次。

  做的时候挖出一块用手撕成长条或薄片,下到开水或肉汤里,放姜,青菜,薄豆腐丝,海带和调料(大料),煮熟就可食用,吃着和烩面相似。只是这个汤尽量的要浓一些,最好是肉汤,因为它的性格决定了它是以香著称,如果做得像清汤面一样,就失去了它的风味,寡淡无趣了。

  炒面有几种,一种是把面粉上锅炒,然后用开水沏糊,加红糖喂胎孩儿,或者出远门拿着当干粮路上吃,以前临泉太和换缸卖盆卖碗酒盅勺子的都是这样吃,他们带着炒面麻秸小铁桶走到哪吃到哪。

  今天咱说的不是这个,是另外两种,是炒面条,把扁的新鲜细面条放到热油里直接用油炒,常放豆芽。也有人叫它卤面。然后盛盘。一种是圆的碱面,粉条那么粗,煮熟以后过了水上锅炒,常加鸡蛋,所以又叫鸡蛋炒面。不过因为炒面费油麻烦也要求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一次只能炒一两盘,所以家庭比较少做,多见于饭店和夜市摊位,他们不怕费油。不过也不便宜,一盘(一份)要十来块钱,羊毛出在羊身上。

  大约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工业生产技术进步,面条结束了它的手擀史,开始向半机械发展,世面上出现了一种挂面,叫鸡蛋挂面,一根根粉丝一样雪白的圆圆的面条紧紧的拥抱在一起,七八寸高,外面穿着白色的外衣,规规矩矩的鹤立鸡群一般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了食品公司商店和百货商的柜台上。

  虽然是好面,虽然拿回家烧开水就直接可以下锅,省去了许多繁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人们还是望而却步,因为自己擀的虽然麻烦一点,但是粮食终究是自己地里打的,不用掏真金白银,还不能被人们所接受,只是当成礼品跑路,也就是只有看病号才能买上一包挂面拿着。

  写此文时我特意查阅了一下《家史》,找到1996年,上面记录着:1996.6.5在槐店惊天市场隔壁买压面条机一台,138元。

  当时,我在县城上班,家里还做着劳保手套,虽然一个月只有六十块钱的工资,不过,加上计件工资每月可以拿到三百多块钱,在我们村也算挑花的。我和我村一个合伙人一块去县城要手套款,要回来以后用卖手套的钱当即每人买了一台压面条机,当然不是电带的,是手摇式的,压的时候要先把刀去掉,把拌好的面粉倒上去,一只手摇,一只手调整厚度,整理面粉,要一遍遍的压薄,三四遍以后才能上刀压成面条。

  这在我村是第一批压面条的机械设备,算是机械化加工面条。轰动了整个村子,不到晌午,半个村子的都端着面去我家排队等着压。我不但要手把手的教她们怎么把面粉拌成米粒一样的面兜噜子,还要为她们压。往往等别人都压了我们才能做饭。不过自从有了压面条机,就很少再手擀面条了,甚至包饺子也用它来压饺子皮。感觉挺方便的。而且的压的面条要比手擀的面条耐煮筋道,不会馇成糊涂浆。

  不久就有人发现了商机,在离我一里左右的小集上安了一个压面条机,加工和出售鲜面条,刀削面,饺子皮,一时很是轰动,方圆多远的人家都去换面条,可是爱瞅便宜的妇女们总是拿着不好的面去换,质量渐渐降低,都说他家的面条黑,不白,不好吃。生意逐渐的死壶了。

  然而仅仅相隔十来年,一种叫方便面的面条盘曲成麻团一包一包的又铺天盖地而来。豫竹,白象,南街村、天方、斯美特给向来“嗜钱如命”的老百姓才带来真正的冲击和认可。开始有不少家庭食用。已经不单单仅限于小孩,打工族和礼尚往来,不少大人也开始图省事下起方便面来。

  方便面也有袋装到盒装,到桶装而发展出了烫(泡)煮,变,干吃,鸡蛋,牛肉,香菇,油炸,酱香,红烧,等多个种类和花样。同时还有各种面条打包出售,圆的,扁的,粗的,细的,宽的,窄的,小麦,米粉,荞麦,琳琅满目。有一次我爱人从外面拿回一袋面片,雪白的菱角块,很精致,像玻璃一样透明发亮看着非常可人。我问爱人在哪里搞到的,我爱人说超市买的,没想到超市卖挂面,方便面居然还能卖面片。还有和方便面一样的小麦面片,配着酱料包和黑芝麻,只需开水就能吃,像吃方便面一样方便。真是奇思妙想、生财有道。

  自然面条不单是这些,她的孪生姐妹还有很多,可以说姐妹成群,人丁兴旺,比如,烩面,拉面,饸烙面,刀削面,炸酱面,凉拌面,担担面,拉条,片儿川,清汤面,长寿面、阳春面,饺子皮、混沌皮(不但包饺子,也可以直接当面片下锅吃)等等,限于篇幅就不让她们在这里凑热闹了。

  小饭店,用小号盆杠稠一盆十块钱,大酒店用小碟子盛一筷头子,十八块钱,有一种什么府的连锁捞面39块钱,是越高档分量越少价钱越高。越普通分量越多越便宜。

  好在可以不下厨房,不动一抢一刀,像济公一样只需轻轻点一下手指,有外卖小哥腾云驾雾送上门,而且在半个小时以内。

  2022.9.30于杭州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面条 酸甜苦辣 张启超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日记大全

查看更多日记大全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