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都昌华:啜茗“太湖茶”

作者:向东   发表于:
浏览:54次    字数:2895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8篇,  月稿:0

  青砖小瓦,木制椽枋,青石板条路的街道两边,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商铺和建筑,古朴中透着些许苍凉。这条长不过600余米、最窄处仅二三米宽的晋熙老街,不仅见证了太湖县1500年的建城史,更是无数太湖人心目中的“圣城”。如今的老街,繁华不再,街上店铺大多关门歇业,只剩下那些难舍故土的留守老人,零零散散的,或坚守着自己的传统作坊,或零售一些手工“老物件”和日常生活用品以贴补家用。令人称奇的是,街西头的那几家老茶馆依旧生意兴隆。因为在老街人的记忆里,无论老街怎样变化,茶馆依然是日日兴旺的。

  太湖人大多有晨起一杯茶的习惯,有人一辈子习惯如此,而且还得是很多人聚在一起边聊边喝。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光景,老街茶馆里已经热气腾出,隔壁厨房里,无烟蜂窝煤炉上的水壶盖子,在“扑腾”“扑腾”作响,仿佛是以它特有的方式在欢迎当天的第一批早茶客人。茶馆里的摆设依然很简陋,一个大开间,摆三四张八仙桌,几条长木凳,瓦壶瓷碗。茶叶多以粗茶细沫为主,也有少量茶客自备茶叶的,店主则只适量收取些开水钱。坐茶馆的多为中老年人,街上的、周边乡镇的都有,而且基本上又以“熟客”为主,每天都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里凑到一起,沏壶热茶,磕着瓜子,家长里短,家事国事,古今中外,嬉笑俏皮。有特长的老人还会哼起“黄梅调”,或唱起自编山歌,自娱自乐,别有一番风味。原来快乐的时光就是如此简单。

  太湖县产茶历史悠久,是有名的茶乡。茶圣陆羽(733—804)在他所著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里就有明确的记载。《茶经•八之出》中写道:“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并自加注云:“舒州生太湖县潜山者,与荆州同。”到了明、清时期,太湖茶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上乘,所产的“南阳谷尖”茶曾一度被朝廷列入户部贡品,享誉朝野。但后来随着大清王朝的没落以及国内战火连连,太湖茶从此湮没于山野民间之中。

  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澎湃之时,恰逢国内恢复高考后,一大批茶叶科班毕业生陆续成为新生力量,太湖县茶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85年,农业部举办首届全国名优茶评比活动,并评出了全国十大新名茶,邻县潜山和岳西均有茶叶中榜。此消息一经传出,很快在太湖县上下引起不小的轰动,时任县委书记刘仕民指示县农业局,要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搞名茶。1986年4月,县政府力邀全国知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亲临太湖现场指导,便在当年即成功创制出自己的新品牌“天华谷尖”茶,并在以后历年国内和国际各类名优茶评比中屡获大奖。在此基础上,本地茶叶专家们又接续努力,相继研制开发出“二祖禅茶”(现更名为“天华云雾茶”)等一系列茶叶新产品,使得茶产业很快成为全县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生活中离不开茶,茶中充满禅意,禅的智慧常常隐匿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禅门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吃茶传法宗风。有一则经典的故事:据《指月录》载:有僧人到赵州从谂禅师处,师问:新近曾到此间否?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另一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何曾到和未曾到,均曰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院主当下大悟。宋代临济宗圆悟国师,曾手书“茶禅一味”,由此便将禅宗以茶传法推向高潮。

  太湖县是重要的禅宗发祥地之一,花亭湖又被誉为中国“禅湖”之称。公元561年,二祖慧可为躲避北周武帝宇文邕“断佛道二教”之灾,离开嵩山少林寺,跋涉千里,来到太湖狮子山,建造禅堂,拜佛诵经,重开道场,收徒传道。二祖最大的功绩是将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创造了华夏的佛教禅宗文化。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称赞:“慧可是中国禅宗的始祖”、“没有二祖(慧可),就没有中国的禅宗。”狮子山位于今花亭湖上游牛镇镇境内,而同样坐落于花亭湖畔东侧的“西风禅寺”,曾是五祖弘忍在此参禅悟道之地。“二祖禅堂”与“西风禅寺”遥遥相应,皆面湖而立,两位大德禅者守着这明净的花亭湖参禅千年。

  在花亭湖西岸的晋熙镇九龙村,早年有一茶场名“下坞茶场”,茶园面积100余亩。早在花亭湖旅游风景区开发之初,因其居半岛之利,背山靠湖,茶园片片,环境优美,特意将其开发打造成旅游景点。而从其上空俯视,岛屿与湖水呈现半月状态,故名其为“月亮湾”。近两年,县文旅部门经考察论证后,又对其景观进行重新规划改造,并新建了“赵朴初茶文化馆”和“七碗茶棚”等项目,主打“茶文化”品牌,景区人气指数节节升高。

  走进“赵朴初茶文化馆”,深切感受到朴老这位茶人、佛子,一生与茶的不解情缘,以及他对中国茶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赵朴初的“茶佛”人生,起始于故乡的山水间。他与陈椽教授隔年生诞,一位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一代宗师;另一位是著名的茶学家、制茶大师。当年他们一起演绎了太湖县制茶、咏茶的精彩故事,堪称中国当代茶史上的一段佳话。正是这两位从未谋面的大师,共同成就了“天华谷尖”名茶的辉煌。

  1986年12月,时任太湖县长孙实贵陪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季昆森一行,前往北京看望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朴老一生嗜茶,此时还兼任中国茶禅文化协会会长,自诩为“茶篓子”。朴老在中国佛教协会礼堂接待了来自家乡的领导。孙县长向朴老赠送了两斤天华谷尖样品茶。在品尝完家乡出产的茶叶后,朴老谈笑风生,兴致高涨,当场挥毫赋就《咏天华谷尖茶》诗:“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并在诗后附加注释道:“友人赠我故乡安徽太湖茶,叶的形状像谷芽,产于天华峰一带,所以名‘天华谷尖’。试饮一杯,色碧、香清而味永。今天,斯里兰卡的锡兰红茶,日本的宇治绿茶,都有盛名。我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名种甚多。‘天华谷尖’也应属于其中之一,比起驰誉远近的茶叶来,是有它的特色的。”显然,这是朴老向世人推介故乡茶,希望太湖茶再度兴盛。朴老对家乡浓浓的情感和殷切的寄望,全部化在这杯茶汤和这首茶诗中。

  淡看人间三千事,偷得浮生半日闲。假以时日,远山含黛,近水碧幽。泛舟花亭湖上,看水天一色湖风披襟,看落日余晖夕阳沉入湖底,看快艇在湖面飞速犁起的层层浪花。离船靠岸,登临“月亮湾”之上,或邀三五好友,围炉而坐,煮一壶“天华红茶”或“晨锦记老白茶”,边品鉴茶艺之美,边赏湖光山色;聊世事万千,敬“嫦娥揽月”“深海一号”。或牵手爱人和情侣,临湖而坐,冲一盏“天华谷尖”或“天华云雾”,把蜜意捧在杯中,颔首而笑,静默不语,带着几分柔情,看水、看山、看他(她)、看你,在这一杯里,有无限的前因,浅啜即可,不必深究。或独自一人,自备山野兰花茶一杯,在啜茗慢饮中体悟和沉思。人生何尝不是一壶清茶,在不同阶段就会有不一样的滋味,人走茶凉是自然规律。人到中年,学会妥协是一种从容,默默坚守是一种雅致。要懂得在人间烟火中寻找诗意,于柴米油盐里安放人生。

  有人将茶分为两种,一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一种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当你舌干口噪时,重要的是润喉爽心,茶香、茶味就不那么重要了。而茶也更是你细品赏心的慢生活,一小口啜饮,品闲庭花落,尝云淡风轻。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