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黎贵||​官桥煎堆,嚼出人生另番况味

作者:亚轩   发表于:
浏览:20次    字数:1767  电脑原创
级别: 文学童生   总稿:15篇,  月稿:0

  入秋,天气微凉。

  我迎着江风,在化州城东堤漫步。不远处,几间牛腩档正冒着蒸汽,三五食客一边品尝着牛腩粉,一边聊着工作、生活和女人。这是化州特有的靓丽风景线,平淡、知足,却也温馨、恬静。

  经过北京大桥,远远看见北堤路往星河酒店方向有“官桥御丰煎堆”六个大字在闪闪发光,很是醒目。刚到门口,我一阵惊讶,这间店的装修刷新了我对此类店铺的认知。印象中的煎堆铺应该这个样子:泛黄的墙面,一张小方桌,三五簸箕,锅碗瓢盆杂乱放置。可这间官桥御丰煎堆店却布局得恰到好处,酸枝木的实木板墙面和钢化玻璃排列组合,将生产区间、厨房以及招待区划分开来,白漆的墙面和天花,一张供客人闲坐和喝茶的两米大长桌,典雅的展示架摆放着小饰物和包装样品,配着暖灯光的照射,很是舒服。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门店居然是一对三十岁左右的兄妹在打理。他们请坐、上茶,我们很快就畅聊开来。原来兄妹俩都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哥哥是园林设计专业,妹妹是电子商务专业,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回来继承“煎堆”这门传统的手艺。御丰是他爷爷在1928年创立的,当时仅限于挑着扁担到集市叫卖,因社会动荡,爷爷后来又改行做过屠夫,学过土医,开过药铺。新中国成立后,爷爷被招进供销社当职工食堂管事,于是又重新做煎堆和月饼以供应食堂。后来父亲接班,跟在爷爷旁学手艺,直到现在传到他们手上。兄妹俩手舞足蹈地比划着说属于他们御丰的过去,一脸自豪。

  热情的兄妹当场向我展示了煎堆的制作过程。进入工作间,哥哥称好糯米粉、糖和水,一边和着粉团,一边说着做煎堆的种种细节。糯米选用上好的农家糯米,经过用水淘米、浸泡,再到晾干碾压为糯米粉,每一步都需要掌握好时间。椰丝也需要经过浸泡、脱干和翻炒。翻炒时的火候要把控得精准,这样才能把椰丝的香甜可口味很好地呈现出来。

  不经意间,粉团已搓成条状,哥哥把粉团挤成一粒一粒的剂子,妹妹包馅,分工合作,手法娴熟。不得不承认,如果不是出于对这份手艺的热爱,像他们这样的年龄,绝对没有如此的娴熟和速度!不一会儿,就做满了一簸箕。

  哥哥去开炉火,他用很坚定的眼神对我说:“掌握火候这一点很重要!”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待油温合适,一个个包有椰丝、炒花生仁的小白球已沉到油里。只见他不断地用铲子翻动,很专注地盯着锅里的小白球,偶尔侧过脸来对着站在旁边的我微笑。只见锅里的小家伙不一会儿就从油里浮了起来,并顺着铲子的翻动油在里跳跃。哥哥接着换成一把网筛子,逆时针推着它们滚起来。那些家伙越滚越大,由雪白到淡黄,再至金黄。最后用网筛子捞起,倒在备好的蒸笼里。煎堆这家伙像煮熟的金子,还滋滋地冒着烟气。

  少许,兄妹俩憨笑着用袋子包着一个煎堆递给我。我接过尚烫手的煎堆,不小心轻轻一摁,“卜”,一声清脆,用力的手指处凹进去了,但不碎,仍然完好的粘连着。我把煎堆送到嘴里咬一口,牙齿和煎堆外表皮摩擦“沙沙”作响。我心里一紧,哇!哇!哇!外酥脆里软糯!阵阵的糯米香气直逼我的味蕾,夹着淡淡的椰香和花生仁味萦绕着口腔,瞬间把我迷醉!真的太好吃了!糯性十足!唐人王梵志有诗赞曰:“贪他油煎追,爱若菠萝蜜。”这赞美一点也不为过。我忍不住又嚼了一口,越嚼越香。

  一只煎堆吃完,一杯清茶下肚,意犹未尽。关于煎堆,这兄妹俩似乎有道不尽的话题,为我讲述煎堆的典故。煎堆者,汉族小吃,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祭祀祖先及馈亲友者也。据专家考证,煎堆就是由唐代以前的“煎饣追”(dui)演变来的。明末清初文学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已有记载:“广州之俗,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爆谷,为煎堆心馅。”清末民初的一首《羊城竹枝词》也有“珠盒描金红络索,馈年呼婢送煎堆”之句,可见当时已有把煎堆作为年宵礼品之俗。

  年轻人最不缺少梦想,他们兄妹俩也有梦想。他们的梦想就是怀着“中点复兴”的伟大抱负,将“官桥御丰煎堆”这个牌子做大做强。我也有梦想,就是用自己这支秃笔将家乡的美食推介出去,让大家认知认可,一齐分享地方美食、小食!

  辞别兄妹俩,我满心欢喜。此时,华灯初上,凉风拂面,沁人肺腑,经过整治的“三江六岸”、北京路美景如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化州,这座坐拥各种得天独厚条件的粤西河畔城市,必定会加快发展,而化州各种美食、小食,必将越来越被普罗大众认识、接受、分享,走出化州,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