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牟平沁水河公园城区段靠西的甬路两侧,种植了两排白杨树。多年下来,如今的白杨树棵棵都有一二十米高,耸入云端,令人肃然起敬。树下行走的人们,春天万物复苏时,看着它吐出的杨絮,白雪般覆盖在周遭的嫩绿之上;夏日树影斑斓下,享受着它宽大的叶子遮蔽的一地绿荫;秋天霜白露清时,踩着树下层层堆堆的叶子,体会着它叶落归根的情怀;冬日里天寒地冻树叶落尽时,看着它们傲然独立风雪中,像一个个不屈的哨兵……每一个季节,这里的白杨树都成为喧嚣都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给路过的人们留下了无边的怡然、无比的惬意。
而我每次走过这里,徜徉在静谧恬淡的环境中时,总会油然想起茅盾先生的不朽作品《白杨礼赞》。更是想起了初三开学季时候学到的这篇课文。
暑去秋来,今年的开学季又到了。
自打读书起,其间经历了多少个开学季?有些记不清了。然而,1982年秋天的开学季却是历历在目,至今难以忘怀。
1982年我的新学季是升入初三,从本村的殿后联中转学进入了龙泉公社驻地的牟平四中的重点班(俗称“小班”)学习,我所在的班级是四级二班。
非常幸运的是,新学季教授我们语文的是曲培松老师。
曲老师是龙泉公社星石泊村人。他个子不高,眼睛细长,皮肤白净,性格温和,说话风趣。曲老师在1963年18岁时投身教育事业,直到退休。他在去牟平四中从教之前,曾在我们村的殿后联中任教。期间我的哥姐均曾有幸受教于他。余生也晚,无缘在本村得到曲老师的惠泽。1978年8月牟平四中成立重点初中班的时候,曲老师被选调到牟平四中,并在1982年教授初三语文。如今的我,终于得以进入曲老师麾下。“山不转水转”,现在想来,真是人生之大幸。
初三的语文首课就是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
打小对白杨树就不陌生。从记事时起,家乡的路边就生长着棵棵高大的白杨树,儿时的我们经常在树间嬉戏打闹捉迷藏。老家东殿后村是昆嵛山林场的驻地村。听村里大人们说,路边的这些白杨树是昆嵛山林场老一辈的建设者们在20世纪50年代建场之初就栽种下的,年代可谓很是久远了。白杨树的叶子敦厚而似乎有一定的油性,年少时没少在树下收集起来做引火草,火力强而且耐烧。然而,由于它的树干粗高且树皮过于光滑而难以攀爬,所以对着树枝上的鸣蝉只有望而兴叹的份了。于是,在从幼儿、童年到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自己一路走来的白杨树基本上是处在被熟视无睹的状态。
唯其如此,首次受教于曲老师教授的课文《白杨礼赞》,就牢牢印记在我的脑海中。也正是从这堂课开始方才深刻领会到,普通的乡村联中和公社重点中学教师水平之大不同,也让我这只原先自我感觉良好的井底之蛙大开眼界。
永远记得,当我还沉浸在曲老师那一手遒劲的龙飞凤舞般的“白杨礼赞”四字板书中的时候,他用那个年代、那个岁数实属难得的还算周正的普通话,抑扬顿挫地读起了课文:“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浑厚的嗓音回响在教室,荡漾在每个同学的心怀。
对我来说,白杨树是司空见惯的。而曲老师无疑是准确把握住了大师写作的意图和技巧。他通过细致入微的讲解,更是把普普通通的白杨树赋予了灵魂,活生生地展现在你的面前。原来,我眼中平淡无奇的白杨树还可以有如此深刻的涵义!大师用他那如椽巨笔深刻讴歌了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身处敌后的华北大地上无数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仁人志士们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些都被曲老师恰如其分地解读了出来了。如同曙光初现,照亮了自己的心胸。当然这些收获对我来说,属于另一种形式上的“妙手偶得”了。
此后每次回家,对着大道两旁的这些曾经熟视无睹的白杨树,都不由自主地多端看一会儿。极力想发现作为树中伟丈夫的白杨树那“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的性格和它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后来慢慢就领悟到了,家乡的白杨树身上体现出来的无疑是昆嵛山林场老一辈建设者们的那种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啊。
永远记得,曲老师读起课文时那旁若无人的样子,貌似完全沉浸在大师的情怀里。我至今坚信,曲老师授课绝非教学任务驱使,而是源自他对语文和文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深沉的热爱。我甚至有一种错觉:莫非曲老师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那个“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附体?也一直在旁若无人般地大声读着,陶醉着,享受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当然,曲老师对课堂上交头接耳、开小差等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批评起来却是有自己的特点。他没有让人心惊胆寒的高声怒吼或尖声呼啸,而是心平气和地一句一顿,既语重心长又不失批评力度。有时甚至还将课文中的字句信手拈来,一板一眼的样子让旁听者会心一笑。貌似温和平实的话语,其实字字句句都重重敲打在学生心上。
人生有无数个“第一次”,每一个第一次对人生都影响极深。而曲老师教授的首课《白杨礼赞》正是让我真正享受语文魅力的“第一次”。这个“第一次”在我的眼前打开了一方崭新的天地,让我彻底喜欢上了语文,喜欢上了文学。从此,文学伴随着我在体会和感受人生时曲径通幽、甘之如饴。
记得学习过本文后,曲老师布置写一篇自己熟悉人物的作文。我在选择写自己同样作为北方农民的党员二爷时,感觉和以前相比,思路有了很大的跳脱,眼界也更加开阔。不仅用相互关联的三个层进式的段落抒发了二爷作为一名老党员,在解决邻里纠纷、关心集体和热爱国家方面的情怀。结尾处甚至还套用了《白杨礼赞》的一段文字以加强表达:
“记得茅盾先生在他的《白杨礼赞》中说过,‘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啊,我的二爷不正是一棵白杨树吗?高声赞美你啊,白杨树!”
此文后来经曲老师指导推荐,被编入牟平县中小学生作文选。
这是属于我的一段“第一次”的难忘经历,至今记忆犹新。而对桃李满天下的曲老师而言,则属于恒河沙数、受益广泛。
此后,在曲老师的鼓励、鞭策下,在这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里,我在文字表达方面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此后我写的作文,多次被曲老师在班上宣读、点评。
“牵一而发动全身”。作为一个得到老师重视的学生,我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也焕发出了信心和潜力。当年的期中考试,我一跃考了级部第五名,并自此一直名列前茅。这对于一个基础较差甚至有些自卑的转学学生来说实属难能可贵。多年以后,当那首名闻遐迩的励志英文歌曲举世传唱时,我不禁感到,当年的曲老师正是用他那润物无声的力量在我身上展示了一曲80年代的《you raise me up》!
现在想来,当年未必是我作文水平有多高,可能每个老师都有自己偏爱的学生吧!那个年代,这种偏爱与物质无关,更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对于老师而言,能与自己教授的学生产生一种心电感应、心意相通、心领神会的效果当然也是极其乐见的吧。
也是多年以后,某次我和兄长前去看望曲老师时,他甚至回忆起在我们村任教时兄长在语文课堂上的点点滴滴,高度赞赏了兄长对课文中心思想的归纳表述能力。说他总能比班上其他学生总结得更妥帖更到位,是个会说话的学生。
在这以后,据说曲老师曾对我兄弟二人有如下评论:“别看现在盛凛当官了,我还是喜欢盛川(我兄长名)些。”此话让我尴尬无比的同时,也深深为曲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而肃然起敬:一生教书育人的曲老师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有出息,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我的兄长传承曲老师衣钵,成为了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人民教师自是曲老师引以为傲的。而现实中太多“当官的”则成为了与人民为敌的犯罪分子,这无疑也是让曲老师深恶痛绝的。爱屋及乌,我没能成为曲老师喜欢的头牌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这话里面无疑包含着曲老师对我的关切、关心甚至鞭策。
曲老师爱好广泛,退休后继续以擅长的书法陶冶情操。还根据身体情况,有选择地以打乒乓球作为锻炼身体的重要方式。最后一次见他时,年近八旬的他依然是那么矍铄健谈,神采依然。
据说,白杨树平均树龄30—40年。岁月使然,家乡道路两边的老白杨树渐渐裂皮枯梢,早被其他的绿化树种取代了。白杨树作为家乡的一道风景渐渐消失殆尽,留存在人们心中的只剩下久远的回忆了。
如今曲老师也已经作古,“斯人已去,音容宛在。”他的一颦一笑至今仍让学生们怀想不已。四十多年前,我在作文中把自家二爷比作一棵白杨树。如今家乡的白杨树消失了,而曲老师作为一棵更加高大的白杨树深深根植于龙泉这片热土,播撒着正直、质朴和温和的种子,在学生心田生根、发芽、成长。
高声赞美你啊,白杨树!
永远怀念你啊,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