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202410月度感言

作者:艾特   发表于:
浏览:1次    字数:1414  电脑原创
级别: 文学童生   总稿:10篇,  月稿:10

  “触目圆池景,荷枯菊已荒。风寒侵夜枕,霜冻怯晨妆。”秋末冬初时节,冷空气频繁侵袭,气温急剧下降,大地山川纵有红叶黄叶点缀,但也难掩萧瑟凄清的气息。荷枯菊荒,野草衰败,场光地尽,大雁南归……若是艳阳高照,和风微熙,感觉还不明显。若是连日阴霾,西风呼号,那种凄冷的感觉真能把人击倒。室外如此,室内呢?也好不到哪里去。由于尚未到供暖期,所以在家的感觉与在外面没什么大的区别,甚至由于人在家活动量小更加感觉一种彻骨的冷。非得把冬衣拿出来穿上才能缓解一二,晚上睡觉厚被上还得盖个大褥子。无法。这就是集中供暖的缘故,都讲究成本,只能让身体受冷了。多年前,我所在的小区更换供暖锅炉,硬是在12月中旬才正式供暖,有投靠处的都投亲靠友去了,我们没处去,只能靠着个电暖气坚持,生生地挺了过来。好在那时还年轻,那年冬天气温也不太低,否则也难以坚持那么久。这就不如平房的自供暖,天冷了把炉子生起来,家里一会儿就暖和了,纵使窗外寒气逼人,人在屋内依然可以围炉闲话。

  身处北方,冬天的供暖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百姓关心,政府关注,但依然难以做到尽善尽善,每年冬天因供暖问题打市长热线的数不胜数。或许共性的问题好解决些,比如供暖期提前,只是涉及成本问题,而众多的个性问题落实起来却举步维艰,涉及到房屋设计不合理、管道问题等诸多问题,解决起来真不容易。

  宋代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词《声声慢·秋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词人那里,秋天的凄冷与家国身世恰相契合,外在的环境与人的内心互相触动,其情也哀,其意也切,意境深远。《人间词话》云:“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的感情,无论欢喜、恬淡,还是悲伤、哀痛,其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内在的,与外界自然环境无什关系,但却极易被自然环境触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秋末冬初的凄清氛围里,亡国之伤,丧夫之痛,催生出一首感人至深的词作。或许,如果词人面对的是春暖花开之境,这种凄清感便难以产生,或会滋生另外一种情愫吧!

  当然,抛开天气冷暖对人的影响,文学作品也并非都会逢秋而悲、遇冷而伤。比如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与李词情调截然不同,虽都作于秋末冬初之际,但感悟却迥异,苏诗反其道而行之,表达出别样的意味。不是秋末不凄冷,不是冬初不萧瑟,只是诗人的着眼点不同罢了。

  人生于天地之间,作为自然之一分子,必然会受到季节转换、阴晴交替、冷暖交织的影响,目遇之而成色,耳得之而为声;身临之而感冷暖,心体之而知悲喜。这是很自然而然的现象。世界再发展,科技再进步,人的局限性也是永远存在的,人生也是永远存在缺憾的。作为一个个体而言,行走在季节中,正视自己的内心,顺天应人,坦然面对自然的种种,该悲则悲,该喜则喜,活成自己,或许才不枉此生吧。

  扯得有点远了,本来是想好好说说秋末冬初凄冷的苦处,但说着说着就有点跑偏,有点语无伦次,有点词不达意,还请各位亲们见谅。总之,天冷了,大家注意保暖,暖和了才能有心情读书写作聊天,雪绒花祝大家冬安快乐!期待您的作品和阅读支持!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