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如诗。诗直说了就不成其为诗。小说的会话直说,一开口就把心里的所思所想都倒出来,不给读者留一点想象的空间,也让人感到索然无味。
高尔基外祖父家的宅子里,住着一个人们叫他作好事情的房客。他从早到晚,穿着棕红色的皮上衣,全身涂满了不知什么颜料、发散出一股刺鼻的味道。用锉子锉铜,把铜末撒到杯子里,再添点食盐似的白粉,杯子里就发出嗞嗞的声音,冒着烟,一股呛人的气味直扑鼻子。全宅子里的人谁也不喜欢他,可高尔基对好事情产生了兴趣。
一次,高尔基问好事情,“你在搞什么?”
好事情却问高尔基玩羊拐吗?好,我给你做一个灌了铅的羊拐,以后别到我这儿来了。
这下可把高尔基气坏了。说:“就是不给我做,我也不来了……”
这是一个成年人和一个10来岁孩子的对话,一个历经风霜,看清了人世间的人情世故,一个尚未踏进社会,不识人性复杂。他们之间的对话就发生了误差。
好事情“孤独得可怕,一个亲人也没有!”想谈谈心,哪怕对一块石头,对一棵树。在不受欢迎的环境里,有一个孩子来看他,跟他说说话,他应该高兴才对。可他却让高尔基不要来了。这其中自有好事情的想法。可高尔基不理解,生气地走了。
一次,高尔基的外祖母给房客们讲一个关于伊凡勇士和米罗那隐士的故事,把好事情感动得满眼是泪,说这个故事太好了,应当写下来,然后突然地走掉了。好事情让高尔基既惊奇又可怜,就又去找好事情了。“很快我对好事情就发生了牢固的情感,不论是在苦痛的受辱日子,还是欢乐的时刻,他都成为我不可缺少的人了。他沉默寡言,但却禁止我讲我想到的一切”。
可家里的人越来越不喜欢好事情,就连女房客养的一只猫也不往他的膝盖上爬。而别人的它都爬。好事情亲切地唤它,它也不理。高尔基为这打它,揪它的耳朵,为了劝它不要怕这个人,高尔基几乎哭起来。
哭是表情,也是语言,都能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人们不喜欢自己的朋友,就连猫也不喜欢,让孩子痛苦。
好事情终于被撵走了。临走前,好事情才对高尔基说,当初为什么不让他来,是怕家里人骂他。高尔基也告诉好事情,“我早就明白了!”好事情为了高尔基好,没有把话说透,高尔基后来理解了,又与好事情建立了友谊,可没有把原因告诉好事情。他们当初说话却都没有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告诉对方。这样,小说情节就有了发展的空间,为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好事情走了。可好事情深深地留在了高尔基的心里,也让读者记住了苦难中的他们的友谊。
言为心声。对话能让读者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个对话才会包含更丰富的内容,读者看得才会有滋有味。
我们再举一例。高尔基外祖父家隔壁一个院子里,有三个孩子,他们穿着一色的灰上衣和裤子,戴着一样的帽子,圆脸灰眼睛,彼此长得那么相象。高尔基只是从个子的高低才分得清他们三个。他们几乎每天从中午玩到晚上。一次高尔基在树上看他们玩。这天他们玩捉迷藏。轮老二找。哥哥很快藏到了仓库的廊檐下面。弟弟手忙脚乱,不知道把自己藏到哪。二哥喊了:“一、二……”那个小弟弟跳到井栏上,抓住绳子,把脚放进空桶里,掉了下去。高尔基纵身跳到他们院里,和老二一起把小弟拉了上来。
过了一个星期,三兄弟又出来玩了,并叫高尔基“来我们这儿玩!”
高尔基问道:“你们挨打了吗?”
高尔基是想到,在家做错了事,总是挨外祖父的打,所以他才会有这么一问。
小弟弟问高尔基:“你干吗要捉鸟?”“最好让它们爱怎么飞就怎么飞……”
原来这三个看似幸福的孩子,亲妈去世了,现在有了一个后妈。父亲对他们又管束得很严。小小年纪的孩子心灵上遭受的创伤,让小弟弟由笼子里的小鸟,想到他们的身世,才对高尔基说出了这样悲怆的话来。
看,文学大师就是这样告诉我们如何写好人物对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