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

寻访韩信故里(上)

作者:独自行走   发表于:
浏览:38次    字数:4129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42340篇,  月稿:6530

  1、来到淮安,必须去瞻仰一下淮阴侯韩信故居。

  韩信何许人也?

  百度上是这么评价他的,“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擅长治军,善于大军团作战,明人茅坤称其为“兵仙”,与“孙武,孙斌,商鞅,吴起”等兵家并列,此外,韩信还有深厚的军事素养,有著作《韩信》三篇问世,并与张良一同整理流传各家兵书”。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中原逐鹿,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纷争到最后,棋盘上只剩下两个大咖,项羽和刘邦,这便是“楚汉相争”。

  项羽,西楚霸王,一代天神的存在,“巨鹿之战”,五万对章邯三十万,一战封神,将秦朝打回了石器时代。“彭城之战”,三万对刘邦五六十万,再战称霸,不但让五六十万瞬间归零,还将刘邦打出了心理阴影,此后,项羽成了他一生的梦魇。

  英布,曾经项羽的部下,九江一带的地头蛇,战力值爆表,后投奔刘邦;彭越,东平湖打家劫舍的强盗,刘邦麾下第二战将;樊哙,淮阴街头卖狗肉的屠夫,刘邦的贴身保镖,这三人说起来都是江湖成名成腕人物,但在项羽面前,都凌乱成泥,不堪一击。

  整个秦末汉初,难道就没有一个人能抢抢项羽的风头吗?

  有,但也仅有一个,他就是韩信。

  项羽在遇到他之前,百战百胜,睥睨群雄,在遇到他之后,被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一生只败一次,一次只败一个人,就是这唯一的一次,让他彻底失去了赌桌上的筹码,自刎乌江。

  世界上万物相生相克,从来没有绝对的,永远的霸主。

  四百年后的三国时期,又重新上演了这一幕,面对算无遗策的诸葛亮,周公瑾最后郁郁而终“既生瑜何生亮?”。

  韩信,一介儒生,项羽,力能扛鼎,两者武力值差了多个维度,怎会并驾齐驱哪?

  成名武器不一样而已。

  渤海小吏在《楚汉双雄》中是这么描写两个人的。

  “项羽像洪七公,将外门功夫练到了极致,一套降龙十八掌打遍天下无敌手,战场征战,向来是高山落大石,秋风扫落叶,大军所到之处,劈山裂石。而韩信,则更像将虚虚实实的奇门循甲发挥到了极致的黄老邪,永远有无穷的套路,无数的障眼法,让你猜不到轻重深浅,这俩人,如果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谁胜谁负,真的难讲”。

  就是这样一位不世出的天才军事家,最后却因为功高震主,被吕后和萧何设计陷害致死,并被夷三族,“临当就命,顾视日影”,信慨然长叹曰“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享”。

  其言可哀,其境可悲,其情可叹,但悔之晚矣,“夏日犹飞雪,东风不解冻”,这样的悲剧英雄,又怎能不让人心生敬仰!

  2、韩信故居位于淮阴区码头镇,“淮阴”因据淮水之南而得名,自秦置县,县治所在地就在码头镇,距今已两千多年历史,名人辈出,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文人墨客也都曾驻足此地,留下华丽篇章。

  去的那天是个下午,从河下古镇驾车需要半个小时,横穿淮安市区,正好借此浏览一下市容。

  之前,我一直以为,淮安主城区是淮安区,没想到是清江浦区,而淮安和淮阴的关系更是因多次改名,整合而变得复杂难辨,别说我一个外人搞不清楚,本地人恐怕也有些糊涂。

  沿翔宇大道北行,由淮安区进入清江浦区。

  道路一侧邻里运河,一侧高楼林立,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因为北至淮阴,南至扬州,也叫“淮扬运河”,运河河水和缓,河面远比想象中宽,沿岸修建了森林公园,公园里有绵延十几公里的塑胶跑道,可以散步,也可以骑行,在一处河水转弯的地方,形成一大片水面,几艘皮划艇一字排开,队员挥桨如飞,在做竞技训练。

  而在翔宇大道的中间,则是很少见的有轨电车,电车四个车厢,和地铁极为类似,看起来颜色轻盈整洁,我曾经体验过一次,从河下古镇坐车到运河广场,运行快捷,平稳,有路口的地方大多设置地下通道,远望仿佛地铁入口,沿途多广场绿地。

  淮安历史上曾经是漕盐转运中心,和扬州齐名,扬州的繁华富庶世人尽知,有诗为证,“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而淮安却低调隐忍,声名不显,这座城市有一种不事张扬,内敛平静的气质,现在的淮安,依旧不显山露水,但到处绿树环合,芳草如茵,是一座花园式城市。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疑是幸福的,安静的,公园随处可见,休闲无处不在,如果想钓鱼,单单一个里运河就能满足无数人的需求,而且还不用担心日光暴晒。

  前行一刻钟,上立交桥,转而往西,西行不远,过运河大桥,有一路牌,箭头方向指向“枚乘故里”。

  枚乘,西汉辞赋家,与邹阳并称“邹枚”,是汉赋的开山鼻祖,其代表作《七发》,借鉴先秦文学与楚辞,成一家之言,为后世很多人所模仿,我隐约知道枚乘是淮阴人,但不知道,他和韩信的家如此之近。

  从年龄上看,韩信比枚乘年长几十岁,两人生活应该没有交集,如果韩信能善终,颐养天年,说不定两人会在长安结识,毕竟都是一个地方出来的名人。

  3、韩信故居现在成了一个很大的景区,位于码头镇一隅,景区大门前一个不大的广场,伫立着韩信的雕像,由花岗石,大理石雕刻而成,高约十几米,韩信全身铠甲,一手持剑,一手掐腰,神情严峻,目光锐利,身形高大而威武,据说是选取司马迁《史记》中的原图制作而成。

  司马迁所处的年代和楚汉之际相去不远,其形象大致不错。

  史料也支持这一点。

  韩信最早是投奔项梁的,项梁战死后,便归属了项羽,项羽让他做了执戟郎中,执戟郎中不是官名,是贴身侍卫,宫门保安一类的总称,地位虽然卑微,但形象肯定要好,歪瓜裂枣,体质羸弱的不可能胜任这一角色。

  项羽投奔刘邦后,最初担任的是管理仓库的小官,不知犯了什么事,和另外十二个人绑在一起问斩,执行这一任务的是刘邦的老乡夏侯婴,前面十二个斩完,轮到韩信,一般人早就两股战战,屎尿横流了,他却两眼朝天,很不屑的对夏侯婴说,“汉王不是要夺取天下吗?怎么能滥杀壮士?”

  夏侯婴看这人高大威猛,身上自有一股不俗之气,索性把他放了,并推荐给管后勤的萧何,这才有了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筑坛授拜大将军”的千古佳话,看来,人长得形象好,不管哪朝哪代都是管用的。

  可惜的是,我来的不是时候,景区正在修缮,暂不对外开放,在门口东观西望,左右徘徊了一会,正有些失望的准备离开,忽然一辆车停在了门前,下来三四个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小,像是一家人,直奔西侧的小门而去,到了门口,里面出来一人,打开,放他们进入,见此,我也跟了进去,门人疑惑的问对方,这也是你们的人?对方说,不是,立刻把我拦住了,我说,让我进去看看吧,我是山东来的,来一次不容易,给钱也行,但对方就是不让步,一个劲的道歉,说还没修好,等过一段时间开放了再来,我见人家态度那么好,也不好说什么,毕竟,和人家一毛钱的交情也没有,,悻悻的退了回去。

  4、虽然没进去,但凭我对韩信的了解,里面的景点大致能说得上来。

  首先要有“胯下桥”,这座桥是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地方。

  《史记》是这么记载这段历史的。

  “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大意是,一个杀猪的小混混,,见韩信整天挎着刀剑,无所事事的在街上晃悠,显得挺能耐,便挑衅的对他说,别看你个子比我高,还带着刀剑,我不怕你,有本事你就来刺我,刺死我算拉到,不敢刺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看了看他,想了想,果然俯下身子,从他胯下爬了过去。

  后来,当韩信带着士兵衣锦还乡后,特意找到这个混混,对方早已吓得成了一摊烂泥,但韩信并没有处置他,报复他,而是给了他一个小官当。

  这个故事说明韩信素有大志,不拘小节,所谓“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当然,这个故事也只适合韩信,一般的少年心性,正是血气方刚,好勇斗狠的年龄,很难压得住火气,压得住火气的,也未必有后来的成功,就连李白不是也说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还应该有一座钓鱼台。

  韩信小时候父母早逝,自己没有谋生手段,吃不上饭,便去河里钓鱼,一天下来,往往一条鱼也钓不着,饿得头昏眼花,一位在此漂洗衣服的老太太看见了,觉得他可怜,便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他,连吃多日,老太太衣服洗完后,便不再去了,韩信找到老太太,对她说,我不会白吃你的饭,等我日后飞黄腾达了,会来报答你。

  老太太闻听此言,一瞪眼,很不屑的说,我是看你可怜,才给你点饭吃,哪里图你的报答,你能养活自己就好。心中腹诽,一个从小就啃老的,能有啥出息?不知这孩子哪来这么大自信

  但她没想到的是,这个孩子后来还真出息了,而且是大出息了,她却没等到那一天,当韩信荣归故里时,她已经去世了,于是,韩信散千金给士兵,令他们每人都用衣服从外地兜一堆泥土来,堆砌在漂母的坟上,这便是有名的“漂母墓”,也是成语“一饭千金”的由来。

  还应该盖几间草屋,围上栅栏,这便是亭长的家,亭长也就是现在的村长,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说是韩信因为家贫,整天吃了上顿没下顿,亭长看他可怜,便让他到家里来吃饭,谁知,这一让竟成了习惯,韩信到点就来,吃了就走,比自己家还随意,连吃两个多月,地主家也没余粮啊,村长老婆不愿意了,把他的碗收了起来,韩信再去时,找不到自己的碗,再一看冷锅冷灶,也不好意思再去了。

  我大概上初中的时候,手里有一本《汉朝故事新编》,里面就有韩信的故事,这本书通俗易懂,被我翻了七八遍,每每读到韩信这一段,就觉得这孩子一是可怜,二是可气,你说你整天啥活不干,挎了把剑到处晃悠,典型的二流子嘛,谁会待见你啊。

  我小时候也馋,也懒,也想吃点好的,每次吃饭时有馒头不抓窝窝头,咸菜碗里有一粒豆子也要挑出来吃,但多少还帮家里干点活,比如,早晨起来拾点牛粪,去地里拔拔草,就这,抓馒头之前,也还心虚得不行,要做多次思想斗争,左看右看,犹犹豫豫,还屡屡被弟弟夺下,说这是给爷爷奶奶吃的,不是给你吃的,臊得蔫头耷脑,哪像韩信这么理直气壮!

  看来,成大事者必脸皮厚,我之所以蹉跎岁月,至今一事无成,也与脸皮薄有关。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高中作文

    查看更多高中作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