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作文

走进俞邦村

作者:周炜才   发表于:
浏览:75次    字数:3180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0278篇,  月稿:7678

  俞邦村,这个如今世人皆知的小村,也许唯独我未曾去过。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该村考察的情景,便迅速成为网友打卡的“网红村”。所谓“沉睡千年人未识,一朝惊醒世间知。”近日,我有幸走进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重走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路线,领悟夏茂足迹的蕴意,感受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沙县第一村”独有的文化魅力,体验淳朴的乡土民风,我不由得惊叹于它的宜居宜游了。远山如黛,流水潺潺。恰似一条轻柔的飘带,扎住俞邦村青山绿水和白墙红瓦,又像一只慈母的手,轻轻地把俞邦江南诗意,与婉约揽进怀里。俞邦村这幅依山傍水的美丽画卷,正向我徐徐展开……

  一路赏花海,观龙凤溪,告别城市的喧嚣,享受静谧的时光,尽观田园景象,一同感受大自然的净化。看,一片片七彩的花海田野、一座座灯笼高挂的青砖黛瓦的民宿映入眼帘,美丽乡村的图景豁然眼前。俞邦主体呈半月形展开,前临溪水,后倚青山。俞邦左边的山称为“龙”,右边的山称为“凤”,中间的溪叫“龙凤溪”,溪上的廊桥自然成了“龙凤桥”。

  进村的第一景,便是横跨龙凤溪的“龙凤桥”,这是当地著名的古桥之一,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俞邦村最重要的文化注脚。“君来好赏风花雪月”,“我去欣悉云影天光”,桥门柱上一副副的对联引人入胜。据说,这座桥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是当地村民的重要交通要道,当地人称之“不仅是交通桥,还是村民沟通交流的联络桥,干群联系连心桥。”龙凤桥的造型非常独特,它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同时又融合了当地的特色,桥上木雕刻形态各异,非常生动,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杰作,也是俞邦村文化历史的象征。桥廊两侧长壁框上,悬挂着习近平总书记来村考察的影照和俞氏祖规家训的牌匾,桥廊中间两侧安放着佛像观音和炉鼎香火,廊道一侧村民定点摆摊,向游人销售各样的土特产,迎接着南来北往游人。向桥下望去,龙凤溪碧水流畅,两岸万物并秀,田园繁茂风光。

  信步走过龙凤桥,打卡俞邦漫道。一条横通村子的沥青路,向左伸延至沙县小吃发源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村口大石上镌刻着“沙县小吃第一村”七个红大字,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古村落,是第一个走出沙县的小吃村。左侧绿化带上,立着木制式的告示牌,标示着俞邦村为2014年度省级示范“绿色村庄”。巡视“四旁四地”,种植着香樟、水杉、黄山栾树、福建山樱花及当地乡土特色果树等,展示俞邦村森林人家、田园风光、水乡风韵等不同特色,真是融合生态、文化、美丽一体的俞邦,也见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据村民介绍,俞邦村民上千年来秉承祖训,保护身边的山水树木,与环境和谐共生,全村森林覆盖率高达65.77%。漫步在森林荫宠园登山步道上,呼吸着大自然的清新空气,林间树丛中那些栩栩如生的可爱动物增添了这森林的梦幻气息,步步生趣,处处美景。

  步行到“国家电网志愿服务驿站”,稍作短暂的歇脚,站内设有休息座椅、水吧、充电区、阅读角、游客指南、文化宣传栏、电视、药箱、雨具等,游客均可免费使用,还可扫描站内的二维码可直购助农新产品。驿站既是供电党员志愿服务站,也是当地红色文化和旅游文化宣讲点,为游客提供党史讲解和景区介绍的服务,俨然是一道靓丽的电网服务风景线。站内板墙上,一面面精美绝伦的镂空墙绘,一幅幅妙手丹青的艺术设计,立体精致,与乡村田园景观交融,精彩纷呈。看,那镶嵌在俞邦村道的一串明珠,祥云形状的“村规民约”、彩虹形状的“为民服务十项新举措”、立体山峰状的“双网融合”工作机制和新时代“双满意”工程,还有实现“6站服务”的宣传画,让幸福指数“升”起来,让美丽乡村“亮”起来,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展板,架起党群连心桥,鲜艳的志愿红悄然传递着文明的力量,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增光添彩。

  驿站的对面,是一条蜿蜒的木制式的栈道,穿越一遍“荷塘月色”,栈道环绕在苍翠的旷野上。顺着荷塘一角望去,高架矗立着一轮古式木制的水车,路渠清泉潺潺,路边排列扫码自助双人座自行车,渠间隔建几处休息亭,有村民在亭旁渠里清洗蔬菜,在亭中凉晒着雪白的木薯粉。路边乡村剧场摆放着许多桌椅,还有电视大屏,前面有一个井字,立着“尚书井”介绍牌,井泉水清澈透明,尝一口水,非常清甜。村道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好一个风情如画的俞邦。

  俞邦村是革命老区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沙县小吃第一村”,距集镇约2公里,辖俞邦主村、木窠、枧头、瓦窑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共309户、1112人,外出经营沙县小吃达400余人,占地面积3409亩,其中,林地面积2572亩,耕地面积837亩,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村庄。沿着村道漫步村子中部时,村内环境优美,田园气息十足,看见有一棵高大的古樟树屹立在水泥房旁,似乎是一位老人向游人宣示着岁月的沧桑。据了解,这千年古樟见证了革命战争的风雨、改革开放的生机,而为保护这棵古樟树砌的墙,就是村民用“空气”换来的。“当时总书记就是在这棵树旁下了车,对这棵樟树青睐有加。”村民介绍道:“在村后山头还有一片樟树林,八九十年代很多外地商人来村想买樟树做樟脑精油,被当时老村委会拍板子坚决不允许卖。”这棵古樟虽然佝偻着腰,但长长的枝干遮蔽了整条道路。虬曲盘龙,青砖垒架,枝叶繁茂,遮天蔽日,有着绿叶对根、根对大地的一往情深和执着无悔,是古村的绿化树、行道树和庭荫树,更是一道美丽风景。像这样的百年以上古樟树,该村有26株,眼前的这棵古樟树龄达1016年。与千年古樟树合影打卡,让人感受古树岁月韵味与魅力。在樟树下,还有一方灵泉,红鲤在自由地嬉戏。灵泉又称尚书泉,它的泉水是在树底下的洞穴里,清澈见底,在绿树与花草的映衬下显得特别明亮。

  看古樟树和尚书泉,就可知俞邦村是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古村落了。相传,征闽大将军俞氏第八世祖俞朝凤在此开山辟地,其后裔于北宋年间从汀州移居此地,并以姓氏取地名“俞屯”。俞氏一门,读书文化氛围浓厚,耕读成家相沿成习,沿袭“耕读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思想。古樟树旁有三尊凝神专注的雕像,正是俞姓先祖——南宋户部尚书俞肇的勤学苦读之处。俞氏自十一世至十三世曾有“一门祖孙三进士,六代一将军一尚书一府尹”之誉,其中宋代俞括,中榜进士,官居承议郎、虔州通判;其子俞敷,中榜进士,官居府尹;其孙俞肇,中榜进士,官居户部尚书。连苏东坡先生都赞叹:“盖世英杰,有其兄无其弟,有其父无其子,未若君世世相承也。”尚书文化在俞邦村影响深远,重视传承祖规家训,树立崇文尚德、清正廉明的良好家风现今犹存。

  沿着宽大的水泥路面,向着村中心走去,热热闹闹的“寻根追味”小吃街豁然眼前,在两边红灯笼映照下,街边小吃店高高挂起旌旗招牌,更显古韵。家家户户把餐台推到店门外,一掀开锅盖,正宗独特的沙县小吃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那琳琅满目的小吃阵阵飘香,烟火气迎面扑来。游客们正品着小吃、欣赏美景,感受这香味浓浓的惬意。店铺摊前,展示游客们观尝的各种美味的沙县小吃,如扁肉、拌面、蒸饺、炖罐、烙粑、玉糕、板鸭等。这是村民用米、薯、芋等为主要食材做成的小吃,芋饺、金包银、甜烧麦、米冻、碱面等等,品种繁多,看得人眼花缭乱。那味道好又便宜,有很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大饱口福。从街头吃到街尾,烫嘴豆腐口齿留香,金包银外酥里嫩、汤汁四溢,甜烧麦鲜甜可口,别有一番风味……现场生意非常火爆。店主邓大娘正在自家小吃摊前麻利地包着扁肉。她用特制木勺挑起肉馅粘在扁肉皮上,肉馅是木勺一起再一转,扁肉便已包个大半,再用手掌将木勺上的扁肉拿下,拿下的过程中用手指捏好扁肉即可,见她做好后放入热水加入调味料即可。片刻时间,她便端出来一碗煮好的扁肉,美美地品尝原汁原味的沙县扁肉美食,“舌尖上的俞邦”真是令人流连忘返。她说,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要包20多斤的馄饨皮,和丈夫两个人都忙不过来。夫妻二人动员在武汉开店的儿子回家帮忙,如今一家人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邦村 散文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英语作文

查看更多英语作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