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老谷子:文学创作讲座(二十五)

作者:冰豆   发表于:
浏览:9次    字数:1332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3篇,  月稿:53

  2013年春,我来到天门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上班,因为没有电脑,我不能正常工作,但也不能闲着,因此,我找来一个笔记簿,花了一个多月,每天上班就坐在办公室不住地写,直到有了电脑,我就停止了;这些文字全凭肚子里装着的那点可怜的知识和经验,也不知是否算是作个记录?以免年纪大了烂在了肚子里。以前放进了QQ空间没有?我也忘了;从今日起将陆续更新于这里,有兴趣的朋友可读,表示欢迎!

  老谷子讲稿

  要懂得“形象思维”

  二十五

  形象思维是文学艺术的特殊思维,是与人平时完全不一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不懂得形象思维,不会运用形象思维,是不可能从事创造性的文学艺术工作的。没有形象思维这个概念,你就永远在文学艺术的门外。什么叫“形象思维”呢?我告诉你:“作家、艺术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从选取生活素材,进行分析、概括、加工、提炼,到完成文学形象的塑造)所进行的艺术的思维活动,就叫形象思维”。别林斯基曾经说:“艺术是对真理的直感的观察,或者说是寓于形象的思维”。简言之,科学家靠的是抽象思维,艺术家靠的是形象思维。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用形象说话”这是我多年铭记的一句话,希望你也能记住。社会生活、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要把社会生活和人的情感传输给受众,不能用“我是这样想的”这样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是纯理念性的,是说教,是枯燥的倾吐,人的感官不能受到刺激,也记不住,更谈不上感动。最直接的办法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诉诸形象,用活生生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形象”去展开,让艺术形象去代替你表达。

  为什么有的人写的作品让人读后有味同嚼蜡之感,正是你的作品形象感不强,有的是根本没用形象,有的即使用了,因用的不到位、不活,叫人感觉不到,领会不了作者的意图和动机。单凭生动的直观,单凭对事物的感觉和印象而进行创作,结果只能浮光掠影地罗列现象和堆砌材料,而不能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以揭示生活的真实面貌。

  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的综合体,要真实、贴切,不能生硬、做作,她只是艺术化了的,并非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是凭空捏造的,所以有个前提,必须来源于生活。只有先真实,才能谈得上艺术。事件是取材的问题;形象是匠心的问题。在文学创作中,形象和思维始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决不能先把思想抽象出来,而后再加以图解。图解思想,是不能创作出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来的。

  “形象思维”在小说、戏剧塑造人物方面是很明显的,而在其它体裁里好象不那么明显,比如诗歌、散文等,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叙事散文、叙事诗歌如此,抒情散文、抒情诗歌也是如此,不借助“形象”的文字,如同上面说到的“味同嚼蜡”、“让人看不见,感觉不到”。为什么有的作品出来后有人说“太过直白”、“韵味不足”,其原因都在于没运用好“形象”和“形象”所包含的东西。特别是有的诗歌,所谓的“直抒胸臆”,实则是把要让读者领悟的一切而直接说了出去,你都说完了,那读者去做什么?常说的“蕴藉”就是“隐含于形象之中,让读者去理解去感受的东西”。散文同理,一般的毛病就是“直白”,缺少含量。这里不一一赘述。

  总之,懂得和运用“形象思维”是个技法,也是衡量一个作者创造水平高低的关键。

  2011.9.5

  未完待续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冰豆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生感悟

    查看更多人生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