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刘军:当局者一定迷吗?

作者:美文苑   发表于:
浏览:70次    字数:1848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旁观者未必清”一文发了后,有位网友发来信息表示赞同。同时对“当局者迷”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人当局者迷,有的人能看清一些东西,但却走不出来,就像人生梦魇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感觉想醒但却醒不过来,想动也动不了,想喊也喊不出来,就像人生的海市蜃楼。

  “当局者迷”指下棋的人迷惑不清,比喻当事人对利害得失考虑的太多,看问题反而糊涂。有道是“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看不开的事情,或者是难题,其实,很多时候困扰人们的并非问题本身,而是人们自身的执念把自己逼进死胡同。不妨先冷静下来,换个角度去思考,实在不行索性请个“旁观者”帮你出谋划策,看到本质的原因,进而走出困境。

  “当局者迷”的情况肯定是有的,但是不迷的不仅有,而且也不在少数。我常看国际围棋比赛或高手的棋局,大多数棋手都是很清醒的,虽然偶尔也有下错棋的,时候,但总体还是比旁观者更清楚。

  刘备身在曹操府中,但一直头脑清醒,很有戒备。当时刘备为了深藏雄心,整日埋在菜园浇水种菜。曹操为了进一步打探刘备,便将他请到府中饮酒畅谈。谈论间大风刮起,乌云涌现,曹操便询问刘备当今哪些人可称得上英雄,刘备列举了当时各路英豪。曹操都不以为然,并提出天下英雄只有刘备与自己。刘备听后吓得丢掉了手中的筷子,以为自己的心思被看破。突然,一阵巨雷炸响,刘备借机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以为其怯懦,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从此再也不疑刘备了。

  越王勾践算是当事者。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勾践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吴王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勾践到吴国后,忍辱负重,直到吴王放他回国。回国后,勾践立志报仇,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唯恐被眼前的安逸消磨志气。勾践卧薪尝胆22年,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迎来了胜利。看来勾践并非当局者迷,吴王夫差才是呢。

  难得糊涂是一个汉语成语,指人在该装糊涂的时候难得糊涂。“扬州八怪”、“诗书画三绝”郑板桥岂是个糊涂人?所以他在这四个字下面还有一段话: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对郑板桥来说,做一个清官不难,难的是看到官场黑暗却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这才是痛苦的事情。是不是能装个“糊涂”,视而不见呢?以他的性格是无法接受的,所以才“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重点不在“糊涂”,而在“难得”。看得清楚的明白人,看到世人的无知糊涂却无可奈何,因此活得痛苦,才会发自内心感慨:“还不如不明白啊!”这并不是真糊涂,不过是想装糊涂,因为就算指出别人的问题,也无法改变。

  一个有责任感的明白人,总是希望一切好起来。让热心的人放弃热心,让有责任心的人放弃责任,让满腔大爱的人变得冷漠,这是“难得”的。所以郑板桥这四个字写在当时,是他自己不想和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一种表达。如果我们自己就是那种不热心、没有责任心、自私自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从头到尾装糊涂便是了。

  郑板桥还讲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为什么呢?其实,他这里讲的糊涂不是装糊涂,不是迷惑、迷茫,不是笨,不是迟钝,更不是一无所知,而是远远超出聪明之外的智慧,是对人生、世界的彻悟,是大彻大悟后的板桥之叹!

  如果改变不了现实,那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不仅不同流合污,而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面为社会为百姓做有益的事,做文化上的“留言"人。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

  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深得百姓拥戴。郑板桥在为民做事的同时,也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郑板桥多才多艺,诗书画文俱佳。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

  郑板桥是当局者的清醒之人。他颠沛了一生,不向各种恶势力低头,仍如磐石般坚强,如清竹般劲挺,如兰花般高洁。

  一个人在一生中有“当局者迷”的时候,也有当局者不迷的时候;在这件事上糊涂,在另一件事上清醒;在小事上糊涂,在大事上清醒,“诸葛一生为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有的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2022年3月16日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刘备 刘军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