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散文||上海的石库门

作者:紫云   发表于:
浏览:450次    字数:3307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91篇,  月稿:0

  朋友自远方来到上海,有四个地方值得去看一看,有着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的黄浦外滩、繁华的南京东路、历史悠久的园林豫园,还有老上海民居石库门。石库门之于上海,犹如四合院之于北京一样历经了风雨沧桑,是城市文明的一种象征。

  曾有朋友说,来上海没有去石库门就不算到过上海,这话说得颇有些道理。老上海民居石库门是1840年以后出现的建筑,她伴随着上海从历史的时空里走来,见证了十里洋场的兴盛与衰败;又依偎在上海这座城市的怀抱里,走向未来焕发出新的光芒。上海的“石库门”里弄,在最鼎盛时期多达9000处,曾经占上海市区全部住宅面积的六成以上。许多在石库门居住过的老上海人随着城市建设的浪潮已经搬到郊区居住,对“石库门”充满了怀念。

  上海的石库门建筑,起源于“长毛造反”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卖给拥入租界的有钱人。美租界在上海的虹口地区,租界内于1840年代后期开始修筑乍浦路。美租界内在乍浦路修通后,外国房产商开始沿乍浦路造房,有点像今天的上海地铁修到哪,开发商楼盘就造到哪,最早的石库门由此诞生。

  说乍浦路一带诞生上海最早的石库门有书为证。晚清著名文学家吴趼人,十多岁来到上海谋生,长期居于虹口乍浦路多寿里。吴趼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主要讲了1884年至1904年晚清的上海各社会现状,对当时的石库门有过描述。1913年绘制的虹口地图,多寿里位于乍浦路、武昌路东面,相邻的还有多福里、多子里、多孙里等,这是一个典型的石库门建筑群。石库门肇始于虹口美租界,成熟于上海市区的英、法租界。早期的石库门大多叫弄、里,就是我们常说的里弄、弄堂,后来又有叫坊、村、公寓、别墅。里弄有别于街面的房子店铺。

  石库门民居作为当时的新型建筑,脱胎于江南民居的住宅形式,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的特点,又融汇了西方文化。大约1910年代之前的早期石库门建筑,我们今天将之称为老式石库门。

  老式石库门住宅,一进门是一个横长的天井,两侧是左右厢房,正对面是长窗落地的客堂间。客堂两侧为次间,后面有通往二层楼的木扶梯,再往后是后天井,其进深仅及前天井的一半,有水井一口。后天井后面为单层斜坡的附屋,一般作厨房、杂屋和储藏室。整座住宅前后各有出入口,前立面由天井围墙、厢房山墙组成,正中即为“石库门”,以石料作门框,配以黑漆厚木门扇;后围墙与前围墙大致同高,形成一圈近乎封闭的外立面。所以,石库门虽处闹市,却仍有一点高墙深院、闹中取静的好处,颇受当时租界的华人士绅、富商的欢迎。

  以石头做门框,相当于门上有一圈围束。汉语中把围束的圈叫做“箍”,如 “箍桶”的箍之意。这种用石条围束门的建筑被叫做“石箍门”。当时上海宁波人较多,宁波人发“箍”字音发的是“库”,大家听多了宁波人的“石库门”,后来上海的“石箍门”就讹作“石库门”了。今天在上海还有一些人被称为“老宁波”,他们讲的“石库门”是最接近“石箍门”音的,这话讲得有些绕口。

  新式石库门在1910年代以后逐渐取代老式石库门。新式石库门大多采用单开间或双开间,双开间石库门只保留一侧的前后厢房,单开间则完全取消了厢房。新式石库门在内部结构上的最大变动是后面的附屋改坡顶为平顶,上面搭建一间小卧室,即亭子间。亭子间屋顶采用钢筋混凝土平板,周围砌以栏杆墙,作晒台用。为了减少占地面积、节省建筑用材,新式石库门还缩小了居室的进深,降低了楼层和围墙的高度。我的一个朋友在1990年代初从单位分到一间位于淮海路附近的亭子间,我去朋友家作客才真切地知道亭子间里住两口子过日子实在太拥挤,但已经让人羡慕,朋友终于有了自己的独立住房。

  与老式石库门相比,新式石库门在外观上亦有所不同,新式石库门外墙面多用清水青砖、红砖或青红砖混用砌成。用石灰勾缝,而不是像老式石库门那样用白色石灰粉刷,老式石库门有马头墙或观音兜式的山墙,新式的不再沿用。另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新式石库门不再用石料做门框,而改用清水砖砌,门楣的装饰也变得更为繁复。早期的石库门门楣常模仿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仪门,做成中国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而新式石库门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或长方形的花饰,类似西方建筑门窗上部的山花楣饰,这些花饰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是石库门建筑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有些新式石库门还会在门框两边使用西方古典壁柱的样式,作为装饰。今天我们去上海新天地看到的石库门就是新式石库门,用红砖砌墙,石灰勾缝,门楣成半圆形弧形,修饰多含有西式元素。

  到了1930年代中期,随着新式里弄和花园里弄的兴起,石库门就风光不再了,开始逐步沦为城市下层居民的栖身之所。说到花园里弄,我想起现存的丁香花园,晚清重臣李鸿章与丁香花园有一段温情的故事。进入1990年代后,随上海老旧小区改造与市政建设,拥挤陈旧的石库门里弄眼看就要逐渐消失,但谁都没想到,石库门却来了一次现实版的“咸鱼翻身”出尽了风头。把石库门“整旧如旧”的新天地已成为上海最时尚的渊薮,供人们去凭吊、缅怀。

  老上海的石库门流淌着红色基因。1921年新天地的兴业路76号一幢典型的石库门建筑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上海石库门起步,经历了井冈山、长征、延安窑洞等艰苦卓绝的斗争,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天安门宣告成立。

  我党创始人陈独秀曾在上海“石库门”居住过。1920年春节前夕,为躲避军阀追捕的陈独秀,在李大钊护送下离开北京,带着“相约建党”的约定,几经辗转来到上海。回到上海的陈独秀就居住在老渔阳里2号,是当年上海法租界的石库门弄堂,这里是《新青年》编辑部,也是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

  陈独秀在此会见了李汉俊、陈望道、邵力子、张东荪等一批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感兴趣的文化人。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罗亦农等著名共产党人在这里学习过俄语,为留苏学习作准备。1920年5月至7月间,27岁的毛泽东在老渔阳里2号拜访了陈独秀,讨论马克思主义和湖南改造等问题。老渔阳里2号作为中国共产党孕育初心的“秘密摇篮”,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创立了中国革命史上的诸多“第一”。

  石库门还是近代中国名人汇聚的地方,鲁迅、章太炎、徐志摩、胡蝶等一批近代中国的名人都在上海的石库门住过。徐志摩与陆小曼曾居住福熙路四明邨一幢老式石库门洋房。1929年3月29日,印度文学家泰戈尔来到上海,曾住在四明邨那幢老式石库门洋房。如今的四明邨大门边的墙上“文化名人墙”牌子中印有章太炎、徐志摩、泰戈尔、胡蝶等十四位曾在此居住过的名人的名字。

  石库门里也曾产生了“经济微细胞”,一度开办起了里弄工厂。大革命时期的石库门工厂,有的成为掩护革命者的据点。到1960年代的石库门工厂主要是手工业为主,纸盒厂、开关厂、服装厂、皮革厂,后来有的也办过食堂,开过幼儿园,为缓解就业压力,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石库门的主要功能还是居住,普通人家相邻人气旺盛。弄堂的孩子们踢毽子、玩石子、滚铁圈,搬出一张凳子摆在弄堂里伏在上面做作业。人们夏夜整齐地坐在自家门前乘凉,清一色的背朝墙,斜身躺着头高脚低,脚伸向弄堂过道中间。还有那晾晒的衣服吊得密不透风,整个弄堂过道上方像是万国旗帜飘扬,人走过去头都会碰到晾晒的衣服,蹲下来才看清前方。在电视机紧俏需要托关系购买的时代,弄堂里偶尔有一户人家买了电视机,成了弄堂里最光彩的事。弄堂过道里放一张桌子,电视机搁在桌子上面,全弄堂的人都围着看。

  石库门中人家没有独立的厨房及卫生间。几户人家做饭在一个窄小的空间里,灶与灶挨着,摆放油盐酱醋的瓶瓶罐罐地方也没有,每一次做饭都要搬进搬出。若在夏日的傍晚,许多人家会在弄堂过道里吃饭,饭食不需要多描述,一瓶老酒最是老上海爷叔的嗜好。家家户户大早清起来倒马桶涮马桶,马桶盖与马桶刷靠着马桶放,马桶斜着身子依在墙根上。石库门里的生活就这么真实,这久违了的氛围再也无处寻找,留下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遇见石库门,了解上海的历史文化,了解上海的风土人情,难忘红色历史。

  2023年12月15日于上海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