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陈大联:龙眠溯源

作者:陈大联   发表于:
浏览:221次    字数:2383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7篇,  月稿:0

  龙年清明假日,龙眠山野外踏青,去触摸龙的脉搏,感受龙的气息。这座龙眠之山,到了春天,春风唤醒了山谷,吹绿了四野,满山草木葳蕤,随风拂动着。车子在蜿蜒的山道上盘旋,仿佛游走在绿色的龙脊上。

  龙眠山至于我们,只是一次偶遇,属于游客的仅此一天良辰美景。而它于桐城人,却意义非凡。龙眠山算不上名山,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川无言,它每一块山石、每一段河流皆有其人文表达。一条龙眠河从山中流出,日夜兼程流经桐城,它带着山川灵气,蕴含天地精华,明心见性,启迪心智。桐城枕山依水,与卧龙共呼吸,钟灵毓秀,自古文人辈出,正是龙眠山水孕育而出。

  视野进入龙眠山那一刻,直观感觉这是一座有灵气的山,此种感觉自然与龙眠河水有关。山为阳,水为阴;山至刚,水至柔;有山有水,方显阴阳和谐,刚柔相济,山有生命力,水也款款深情。此番春游龙眠山,纵情龙眠水,“游山玩水”便成了我们此行的关键词。

  龙眠河在山脚处是开阔的,敞开的河床裸露着大小不一的石头,就像少女穿着一袭短裙,展示出迷人的凹凸曲线。从车窗向外望去,溪水在石头间汩汩流淌着,清澈见底,三三两两的农妇蹲在河边石头上浣衣,捣衣声此起彼伏。河边捣衣画面很久不见了。记得少时,经常陪母亲去江堤上洗衣服,沿岸一片捣衣声。有一回,乘母亲漂洗衣服的空挡,也像模像样的拿起棒槌捣衣,谁知手一滑,棒槌漂到江里,眼睁睁看它被江水冲走了,被母亲数落了半天。思绪又落到了河面上,“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捣衣声相伴,岁月静如水。”这些诗句中的捣衣画面在眼前鲜活起来。

  沿着境主庙水库迂回而上,阳光裹着暖风,与车子一路同行。后视镜里,八十七岁高龄的石楠老师望着窗外,此刻正沉浸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她白发如雪,被山风轻轻卷起,宛如飘动的诗行,散发出时光的韵味。这次她欣然接受了“同步悦读”文友的邀请,和我们一起走进龙眠山中,或许龙眠山受到老人家年轻活力的感染,遂以风和日丽的姿态欢迎她的到来。

  中午,我们在农家吃完土菜,用山泉水泡出一杯桐城小花新茶,顿时神清气爽,沿龙眠山继续上行。车到双溪村相国桥茶厂附近的时候,已是下午两点时分,朋友说,我们已经进入龙眠山的腹地,可以走上“相国桥”,将龙眠河远近风光拉入相册。

  站在桥上,远山尽头,白云蓝天,一片辽阔,而山谷里响彻流水的淙淙,宛如琴瑟天籁抵达内心。这天籁之音将我内心另外一个嘈杂声置换了,此刻心静如水,溪水潺潺仿佛在我的心中流淌着,我融入溪流的欢快,身外的世界隔离到浪花泡沫之外,渐渐模糊、远离......这一瞬间,我似乎忘记了人在旅途,身边还有一群用相机定格锦绣山川的朋友们。

  “这龙眠河水奔流不息,不舍昼夜,它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呢?”有人问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到困惑众生的终极命题。

  “龙眠河从龙眠山流出后,流向嘻子湖,再汇入长江,最终归于大海。”朋友回答道:“在龙眠山,溪流的源头应该有多处,据我所知,位于黄岭的大龙井瀑布上方是龙眠河的发源地之一,只是山高路滑,不方便老年人攀越。”

  “源头”这二字似乎带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就像一个人对自己出生的样子充满好奇一样,同伴们对探索源头充满期待。石楠老师听说去龙眠河溯源,当即起了兴趣,她说每天都要步行五千步,正好走走路把中午吃饱的美食消化掉。于是,我们这行又有了第二个关键词:“追本溯源”。

  可以说,瀑布是山涧溪流宣布告别故土的一种仪式,是入世到出世的一次跨越,大龙井瀑布就是这样一种决绝的告别姿态。不过,我们的兴趣点不是观看飞流直下,自然也就忽略而过。车子经过大龙井瀑布绕到黄岭高处,一直行驶到路的尽头,而瀑布的源头更在山的前头,剩下的土石山路就靠徒步了。我们一边攀行,一边欣赏着两侧山崖上盛开的映山红。满山的映山红,红得好像那燃烧的火,在深谷野岭上兀自开放,无问西东,却让孤寂的山谷有了春意。美女同伴小丽教授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那首经典的《映山红》:“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歌声在山谷里回响,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等我们到达黄岭边缘的时候,石楠老师在“同步悦读”白夜总编的陪同下已经先到一步,在探寻着源头的模样。这里就是大龙井瀑布的上游了,更是龙眠河的一个重要源头,但源头的水来自于无数个石头缝间的涓涓细流,它们相互聚积,彼此融入,悄悄地从树根处、石缝间流出,由一个个细流汇入主流,形成一个节奏向山下流去。站在岭上,郁郁葱葱的树木遮挡了细流的模样,但挡不住流水的声响,这些细流声单纯而干净。山谷非常寂静,寂静得只听到这些细流的细微声响。细想一下,这些涓涓细流生来便是龙眠山的一份子,汇入龙眠河是必由之路,它既不能选择从哪里来,也不能决定到哪里去,顺应趋势,融入主流,为生命提供灌溉饮用,这是它应有的态度,也是它的生命价值所在。

  黄岭之外,还有崇岭。立在山崖之上,听流水叮咚,看山外之山,观白云出岫,品味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句,对诗中的人生境界似有领悟。在这龙眠河的源头处,大家一起留下合影,脸上好像都有着过尽千帆后的豁达神情。

  山路崎岖,石多路滑,我将上山携带的一根登山杖递给了石楠老师,下山途中,有了这根登山杖,她步履愈加稳健,不输他人。开心之余,石楠老师随后口占打油一首:“自幼生在荆棘丛,尝遍风霜雨雪情。今为老者手中杖,步向人间路不平。”回程路上,聊到自己的人生,她不论是早年在企业工作,还是后来到文化局搞文学创作,都爱追本溯源,做事就要把事情来龙去脉弄明白。就拿长篇传记小说《寒柳·柳如是》创作来说,为了写好柳如是,她读尽钱谦益的所有诗词,阅遍与柳如是有关的文献,其中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更是阅读数十遍,甚至沿着柳如是的人生足迹实地走访求索......

  追本溯源,原来是一种人生态度。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