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红姑娘”的身影

作者:黄林燕   发表于:
浏览:137次    字数:1263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21篇,  月稿:0

  我和功华四人应怀宁夏兄盛情邀请,驾车到小市镇走走看看。夏兄特意说,小市的紫薯基地颇有特色,值得一看。

  八月下旬的怀宁乡村,季节虽以入秋,溽热尚未褪尽,正是庄稼生长的旺季,满眼的青禾绿叶盈于乡野。

  我们到达平坦社区高产红薯实验基地时,一位壮年汉子已经在凉棚里等候我们了。汉子中等身材,敦敦实实的,红黑面膛短平头,暗格短袖衬衫大裤衩,脚蹬黑色塑料凉鞋,操着浓浓的淮北口音,一付典型的北方农村庄户老把式的模样。夏兄介绍说,这位就是紫薯专家戴教授。教授拱拱手说,戴旗,戴帽子的戴,红旗的旗。

  凉棚外,便是一垄一垄的红薯地。和别处不同的是,每垄的红薯叶片大小高矮不同,颜色也略有差异。每垄的头间,插着椭圆的木牌,标注着独秀蜜薯、西瓜红、旗薯6号,济薯25等等红薯品种名称。视野稍远处,则是大片的红薯地,标识也宽大一些,应该是品种实际推广种植的地块了。

  在诸多的红薯品种中,有一款有着特别美丽的名字——红姑娘。农作物品种的命名,自有行业的规范,如水稻品种中早39、金早47,棉花品种新陆早41号、中棉所50 ,直截了当,一本正经。其貌不扬的红薯却取了“红姑娘”这么美丽的名字,意味着价值的提升和市场的拓展,平凡的农作物给予消费人群以想象空间。

  红姑娘,象戴教授亲生闺女一样,是他一生的成就和牵挂。戴旗教授供职于安徽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是著名的薯类研究推广专家。他在经历了长期清闲单调的研究室工作后,萌发了走向农村、直接到田间地头研发推广红薯优良品种的意念,一发而不可收。他到过新疆的库尔勒、广西的防城港,历时十几年,纵横一万里,一直在红薯研究推广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在一次广西与安徽两省的农科学术交流会上,戴教授第一次品尝到广西的“红姑娘”,那种特别的香甜激发了他的职业敏感,他决定亲自到产地河洲去调研,从此与“红姑娘”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通过不断的杂交实验,解决了该品种病虫害和产量低等问题,在改善品质的同时,将亩产一千来斤稳定提高到三千斤左右,收购价格从一元多提高到三元左右,农民增产增收,“红姑娘”成为当地的网红产品。戴教授也被广西省市县三级农科部门聘为专家,并在防城港安家落户。

  平坦社区不平坦。怀宁县小市镇平坦社区地处丘陵,土地贫瘠,只适合种植红薯之类的农作物。当地村干部和种植大户了解到高产红薯投资周期短,可以实现当年投资、当年收益,而且市场前景广阔,于是,费了不少周折,聘请戴教授作为技术顾问,在平坦社区100余亩山地试种高产红薯。戴教授每天骑着电瓶车,走村串户,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户栽培养护。如今,“红姑娘”等优良红薯品种已落户怀宁,全县九个乡镇推广种植近万亩,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炎炎秋阳下,戴教授带着我和功华参观他的实验田块。他走到地垄中间,采摘了一朵紫色的花朵,向我们演示如何在目标品种间人工授粉,利用红薯的杂交优势,以获得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品种。他说,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培育推广红薯优良品种;一生只喜欢一个地方,那就是田野地头,呼吸新鲜空气,与土地相伴,直到老去。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散文 身影 红姑娘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