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偷得浮生半日游

作者:贝儿   发表于:
浏览:59次    字数:1632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25篇,  月稿:0

  亲戚家小住,其屋不远处即是举世闻名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燊海井,说来惭愧,世居自贡,四十来年虽路过那黑瓦粉墙院落多次,却从未踏进半步,为弥补遗憾,这天闲暇,前往观瞻。

  正是秋高气爽,宜于休闲游玩,走出亲戚家,远远就望见那突兀矗立的高大天车,无需向导,径直来到门前。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影壁上“燊海井”三个遒劲红色大字,据说这口井创始人名为廖燊玉、廖海玉兄弟,遂以名字中的燊、海二字为此井命名。

  进得门来,运气甚佳,正逢一侨胞旅游团参观,接待挺周到:解说、陪同、演示一应俱全,本着天下华夏均一家的理念,再者本人也确凿侨居大安,遂心安理得地混于其中,享受这高规格待遇。

  在一副巨大的壁画前,美丽的解说小姐用甜美的嗓音为我们讲解了挖井制盐步骤:首先勘探出有卤部位开井口,然后深挖形成井口,再用工具“圜刃”等开大口,经过扇泥、下木柱、搭杠杆、挫小口等一系列繁琐细致工序后,才能井成。

  在那个没有现代勘探、钻井等设备的年代,盐工们费尽周折、千辛万苦并历时十三年才凿出了这深达1001.42米,既产卤,又产气的燊海井,听到于此,不由得对智慧而勤劳的盐工们由衷折服,是他们凭借聪明与努力创造了这世界奇迹。

  巍峨挺立的天车引人注目,这具用一根根杉木、无数蔑索捆制而成的、高达18.3米的“巨塔”是燊海井最直观的景象,它屹立在井口,用于采集卤水、修葺井口等使用,它是自贡所独有、不可复制的珍贵文物,记得幼时印象中自贡还有不少诸如此类的天车,但如今日渐稀少,这应该是硕果仅存的不多几具了吧。

  参观重头戏是制盐过程,演示的盐工按古老制盐流程:首先提清化净,一口直径不到两米的圆锅内盛满从井里吸出卤水,烧热后将分量适合的豆浆调入,随着豆浆的与卤水的混合,杂质被分离,易于撇除,然后就是下渣盐、铲盐。最后淋盐、验盐。

  那些远道而来的贵客们对制盐过程尤为关注,发出阵阵惊呼与赞叹,而从小生活在盐厂的我却不以为奇,烧卤制盐早已司空见惯,那时厂里用的是巨大的平锅烧盐,面积足有一间房间大小,圆锅与之相较简直太小儿科。

  跑马观花,不大工夫就将内中景致观赏了一遍,由衷的感叹自贡盐工凿井技艺精湛、制盐工艺完善,并折服于盐工们的聪明才智与勤劳能干。

  出得门来,已近中午,骤然想起声名远播的“某某烧牛肉”就在对面,于是欣然前往。

  小店并不当道,在一条巷内,老屋旧铺,颇有岁月沧桑感,适合我这类怀旧人士品味。

  门前一口大灶,几只锅,煮着各类烧菜,牛肉、肥肠蒸笼宝塔般耸立一旁,热气腾腾中混合着让人垂涎欲滴的香气。

  还不到正午,已有好几桌食客入座。

  我选了个清静地势坐下,点份萝卜烧牛肉,踌躇一阵,又要了个牛肉蒸笼,今天奢侈一把。

  不大工夫,油汪汪香喷喷,分量颇足的烧牛肉就端上了桌,说是牛肉,实为半筋半肉的块状牛腩,烧得软烂,上面还撒着碧绿的香菜、芫荽、葱花,和白萝卜配搭着颜色挺养眼,用筷子乘热搅拌开来,立即一股浓香扑鼻,口中含水量陡增。

  赶紧动筷,牛肉味道鲜美、软烂入味、香辣可口,炖得极到火候,连饱含了牛肉汁水的萝卜也爽口嫩滑、肉香浓郁,并极富菜蔬清甜。

  牛肉蒸笼也是味美,混合了米粉的牛肉,更加耙糯化渣,只是稍觉麻味过重。

  就着这两道菜,吞了三大碗米饭,大快朵颐,最后结账四十多元,略感小贵,但物有所值。

  半天时光匆匆而过,既见识了自贡悠久井盐历史,又品尝了盐都美味,此行收获颇丰!

  但也觉些许遗憾:燊海井作为驰名中外的旅游景点,似乎只以“文化旅游”为重:保护天车等文物、讲解自贡盐业历史、展示古法制盐的过程等。

  对“休闲旅游”好像未做过多考虑,按理说其地理位置坐落于优雅恬静、秀美如画的阮家坝山下,又秉承正宗盐工席自贡特色菜品,完全可以顺理成章的开发美食、休闲度假旅游等项目,让广大游客惊叹井盐巨大成就之余再流连山水、品尝精美菜肴,将更能从中体味到千年盐场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散文 偷得浮生半日游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