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刘文颖:往事悠悠,情悠悠

作者:玲玲   发表于:
浏览:51次    字数:1833  电脑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1篇,  月稿:0

  政府棚户改造,尚湖路修建成功,东湖治理完毕,关闭多年的学校南门终于重启。站在这个给我留下了热闹、留下往事的门口,心中有无限感慨。曾经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在这里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脚印。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内心波澜起伏,我只知道站在这宽敞的、洁净的、明亮的大道上,无论多么丰富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

  低矮的、破旧的、拥堵的解放街拆迁后一片光明,不见炊烟。绿色植物露出新芽,这是春天的讯息。曾经摇晃的磨子桥已然变成柏油马路,街道繁华热闹。沿着南门行走,昔日破败的低矮的墙院,如今已经高过人头,洁白的墙面上点缀些书本式的图画,每幅图画上均有一道近年高考的古诗,如陆游的《示儿子》,陆龟蒙的《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王安石的《读史》,一股淡淡的清香味在墙上飘出,浓浓的校园气息跃然墙上。我站在墙边,认真阅读这些诗歌,仿佛回到了我高考那年坐在考场奋笔疾书的样子,仿佛感受到了欧阳修笔下“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美妙。

  一声水响,把我从沉思中拉回现实。定神前方,眼前的东湖也是“袅袅泛起崇光”,鱼儿在清澈的湖里欢悦愉,探头,翻身,这是生命的旋律。昔日湖水浑浊泛绿,沉寂的湖面上偶尔浮起死鱼,春风吹不起一丝微澜,如今真正感受到“波光粼粼,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我信步浮桥,背倚栏杆,湖水清澈。几只凫鸟悠闲地游着,增添了湖水的灵动;岸边,一位中年男子在吹葫芦丝《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他那迷醉的眼神,仿佛看见天上的白云在漂浮,仿佛脚下一片草原,每个人都有心灵的皈依。

  缓步徐行,嘀铃铃,放学了。一群学生从南门骑着电动车鱼贯而出,他们是南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鄱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青春阳光,他们活跃有朝气。正如梁启超说的,少年强则国强,这些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更是祖国建设者。望着他们的背影,我想起了《年轻的朋友我们来相会》这首歌。

  士行桥的两边,小商贩推着小推车,车上有火炉,有饭菜,一群学生涌过去递钱递饭,相当麻利,饭菜的香味充溢在小巷里。这是人间的希望,是人间的烟火。因为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不到20分钟,天桥下恢复了平静,小贩们收摊了,他们收拾自己的摊位,整理好,把摊位边产生垃圾清扫。小巷恢复了原来的清洁,居民的小孩子在巷子里奔跑,小青年在巷子里打羽毛球。

  “美哉士行,应运而兴,在艰难中缔造,在烽火中诞生。”我们学校的校歌《士行歌》从学校广播室传到教室,传到了整个校园,穿过柳树,越过围墙,飘到了校园外的南大门。歌词感情饱满,曲调跌宕起伏。读书于斯,工作于斯,竟不知道我们学校的创办,有着如此丰富饱满的故事。抗战时期,在烽火中兴起,冒着敌人的炮火,在艰难中生存。我想到学校的创办者与老师的责任担当,他们的令人钦佩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西南联大的创办者的精神异曲同工。曲调还在我耳边萦绕,我顿时感觉自己肩负重任,使命担当,体会到作为人民教师的神圣。循着校园歌,我哼起了曲调,这曲调由咽喉到心脏,直达灵魂,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牵引着我。走在这宽敞的尚湖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听脚底下坚定的脚步声。

  听着这首歌,我在追寻80多年前的创造者,那样的艰难环境,个人生存都自身难保,他们竟然能够想到创办学校。战火纷飞,敌机在教室上空盘旋,老师竟然淡定地带领学生上课;炮弹在教室门口轰炸,他们相互救助,这才是中国人的脊梁。

  80多年来,一中人一直秉承先贤的遗志,不忘初心,不忘抗敌救国、为国为民的使命,砥砺前行,才让我们学校一直走在前列。我猛然想起了学校创办人朱铁人、徐乃武、胡玉树。1939年,贤能之士朱铁人、胡裕树、徐乃武为了解决鄱阳人读书的问题,在东湖之滨创办了鄱阳一中。水是有灵性的,上善若水任方圆,它能应付各种困境,鄱阳因鄱阳湖的滋润,人们才得以生活美满;鄱阳一中因东湖的滋润,正如校歌里面的“天开胜境,地隔尘嚣”,才得以成就斐然,不断辉煌。

  80载春秋,一闪而过,此时的朱铁文、徐乃武或许正端坐在一中的上空,默默关注,那眼神那么温柔,像春风细雨;那眼神那么坚定,给人战斗力。校园的那一抹抹白云,一片片青翠,一处处欢腾,都是他们的身影,是他们的微笑,是他们的欣慰,更是他们的期望。

  鄱阳一中每一位领导者、每一位老师,都是前行者,都是担当者。

  南门陪伴了鄱阳一中一届又一届的学子,见证了鄱阳一中的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无论什么大学毕业的优秀学子,对于南门总有叙不完的旧情,讲不完的故事······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得体会

查看更多心得体会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