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诵读包公故事 弘扬中华美德

作者:黄林燕   发表于:
浏览:67次    字数:3164  手机原创
级别: 驻站作家   总稿:121篇,  月稿:0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看电视剧《少年包青天》,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无愧于心》,“心中一个信念,不是年少无知,只是不拘挑战,凡事求个明白,算是本性难改,可以还你公道……”更是让我心潮澎湃。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一心为民的“包青天”形象在我的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记。而今,我却以生长在“吴楚要冲,包公故里”为骄傲。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宋)包拯

  翻阅史书,觅得了包拯年轻时曾写下的这首诗。居心清正,是治政的根本;正道直行,是做人的准则。秀美的树干,终将成为栋梁之材;精纯的钢铁,决不应该做成弯钩。仓库充盈,老鼠麻雀也会欢喜;地光草尽,狐狸兔子都要发愁。此诗既表达了包拯廉洁奉公、刚直不阿的道德准则,也表明了其立志做国家的栋梁、为民造福、留名史册的决心。包公以此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言必信、行必果,表现出包公高尚的为官道德情操,终成史册留名的“清官”典范。

  “国法无情秉公正,清如水来明如镜”。来自包公真实的故事《敞开衙门》,《宋史》本传中所记载:包拯打开官衙正门,破除过去“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的陈规,使得告状的人可以进入大堂,“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为官亲民的思想,流传至今,亦为后人铭记和发扬。

  我曾拜谒过位于省会城市合肥的包孝肃公祠内的那口“廉泉”。有关廉泉的民间传说,无不印证了包公的“清廉”。亦如仁宗所言,“包爱卿要留面镜子给后人,要他们不得坏了包家祖上为官清如水的规矩!”相传清朝一李姓的举人到此饮了井水后,写下了“孝肃祠旁之井为廉泉,不廉着,饮此头痛欤!”镌刻于井亭上。为后来人来此观瞻,纳行包公的清廉,留下了佐证。

  史书上还记载,咱古庐州城有段著名的护城河,就是今天的“包河”。据说,北宋建成的包公祠,坐落在护城河的一块名叫“香花墩”的绿洲上。我在省城求学那会儿,就经常去往包河边读书、赏景、揽胜。记忆里,夏日的景致最为美好。“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盛夏时日,干净的河水上开满了别样的荷花,甚是好看。循着河畔茂林荫庇的小径漫步,思接千载、缅怀古人,一段段美好的故事随着荷花缕缕的馨香,纯洁了凡夫俗子的魂灵。诚如周敦颐《爱莲说》所言,“亭亭净植,不枝不蔓”。在那个贪官污吏横行的封建社会里,包公却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而深埋于泥中的白色藕——只能吃,却不能卖。此藕为“包河藕”,相传是七个孔,没有丝,一刀切下,无丝,两面清爽明白。如此“巧合”,“包青天”却给咱后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铁面无私。正如,妇孺皆知的歇后语,“包河藕——无丝(私)”。

  为官清廉,为民誉之。朝廷曾予以恰如其分地评价“青天大人”:“识清气劲,直而不挠,凛乎有岁寒之操”;“风力峻明,器怀端亮,伏谏于陛,屡形药石之忠;秉宪于朝,一屏奸邪之风”。那个朝代,包公真真切切已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

  清心为本,忠孝兼顾。然而,自古以来,忠孝难全。包公尽孝之举却感动了朝廷。古有《陈情表》的李密,后有“直道身谋”的包拯。李密在《陈情表》一文中,陈述了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暂时不能应诏的苦衷,把祖母的处境和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写得婉转凄恻。“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古文观止》);《晋书·孝友传》将李密列在首位,誉之“以孝谨闻”。继而,包公尽孝的故事,无不感化后人。古人之尽孝尽忠,传承中华之美德。

  据史书记载,包公二十八岁进士及第,却为何整十年后才外出做官呢?究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宋史本传)这也正契合了中华文化传统的美德,尽孝是做人之根本。毕竟包公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是个不折不扣的“孝道”践行者。“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而在包公的信念中,不孝之人无以为国。后来在包公为官执法生涯中,就有很多“以孝断案”的经典例子。

  和李密一样,包公将“忠孝难全”处理得非常好。因此,朝廷授予他“孝肃”的谥号。而包公流传下来的故事,也有多篇多章诠释了“孝”字内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下,中华民族的孝道之风盛行,各种媒体无不刊载宣传民间所书写下的好家风、好家训的故事,营造出和美和谐的社会氛围,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

  是的!“先尽孝,后尽忠”,包公的确做到了“忠孝两全”。再说包公的“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观念,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忠,其实就是一种责任意识,包括家庭责任、社会责任、政治责任等等。“忠诚是人生的本色。” —— (清)黄宗羲。忠诚,是古代官吏必须奉行的最高政治标准。而对忠诚的要求却具体体现在对国家、对民族、对事业等方面。小而言之,就是通过“爱民”的举措,内化在“重民生”的方法上,从而实现了“忠诚爱民”的融合。即所谓“立君为民、政在养民、以政裕民”。以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才能得以落实。包公坚守了忠诚爱民之清正。信奉廉政操守,勤政担当,有言“勤者,政之所要;廉者,政之本也”。包公坚守了勤政、廉政之根本,实现自己的政绩与价值的统一,同时做到了儒家文化规范个人的最高境界。

  史料记载包拯的生平政绩,首要的就是为民请命。为官者,把老百姓放在首位,宽养百姓,固其大本;国之大固,长治久安。为官者,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位,还不够的,还得深入走访,体察民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为了“保民养民”,包公便提出“薄赋税,宽力役,救荒馑”。包拯多次上疏,请求支义仓米赈济灾民,使他们不至于流离失所,并请求真正放免民户欠负的赋税。包公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出发的。“安之在精择郡守、县令,及渐绝无名之率尔。若乃横敛不已,人怀危虑,或因岁之饥懂,以吏之残酷,相应而起,涂炭海内,此乃心腹之患。况已萌之兆,可不深虑乎?”包拯以安民为急,他反对横征暴敛,极力改革赋役的弊政,以宽民、恤民,老百姓只有安居了,才能够乐业。包拯说:“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

  此外,包公非常重视“家教”,以“严正”的家训劝诫子孙后代将来永远要清廉。“后世子孙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藏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这是包公的遗嘱,为了警戒后代,若为官绝对不能去干那些贪赃枉法的勾当,否则,就不是他的“后人”。史书记载包公子孙如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等,均都一直恪守家训,居官清廉,深受世人的称赞。《包公(绶)墓志铭》载:“公既终,发遗箧,诰轴、著述外,曾无毫发所积为后日计者。益知公生平清苦守节,廉白是务,遗外声利,罕有伦比。孝肃以清白劲正光于青史,公可谓能克家者,孝肃之风,至于公而益炽也。”包绶死后,箱箧中除了官诰、著述之外,没有分文钱财。包公的清正廉洁之风,到其子包绶时,更加发扬光大了。他不坠之清志。任何时候都把对忠诚、情操的追求放在首位,把对物质的占有,对荣华富贵的享受最小化。知耻责己,保持清白本色,为官清廉,为官亲民。

  遵照包公家训,包公后人,品质和包公一样,弘扬祖德,没有给“青天包大人”丢脸。而且还形成了包氏家族特有的家风——孝肃家风。而今,在包公的家乡——包公镇正在打造包公文化品牌,传承包公思想,弘扬包公精神。

  总而言之,包公为官,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个“清”字。清廉,清明,清正。“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为民办事,做到公平、公正。为官者,只有做到清明,心中时刻有杆秤,坚持办事的原则,敢于同社会上邪恶势力作坚决的斗争,不让贪官有立足之地。为官者,身在其位,必谋其政。以法律为准绳,不以权谋私。只有能把老百姓装在心里,为其谋福祉,才能被人民永远记住。“包公沿着历史的黄尘古道,已经走了九百多年,一去不复返了,而他的伟大精神,却永存人世间,活在黎明百姓的心中……”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中华 弘扬美德 故事 包公 杂文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黄林燕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1-08-26 18:58
    贝儿
    清廉包公,弘扬我泱泱大国文化。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