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

西河弯弯 (18)

作者:月雅   发表于:
浏览:59次    字数:8661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4篇,  月稿:0

  第十八章

  大事不妙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谁能预料明天会遭遇什么样的坎坷?

  一辆警车和一辆轿车充满火药味,仿佛空气都能点燃。村民的眼睛,顿时怒火喷溅到不速之客身上,众志成城,围成铜墙铁壁。这时,普通百姓便是勇敢的卫士,他们自发地捍卫着自己的健康堡垒——李家湾医院。

  苦恼和烦心事在近与远之间,压得少华喘不过气来。钱是一座山,心里欠债多少万元,需要多大的勇气背水一战,才能摆脱巨大的债务压力,承受命运成倍的负累?最初的力量,在看着最初的山,玉芬走过来,要和少华试试搬掉这座山。

  玉芬倒像个心宽如海的汉子,安慰少华说:“千事万事,吃是大事。”她端起碗,点心送到少华手上。少华被逼得没法,接过碗,勉强吃完了面和蛋……村支书村主任和几个长老先后进门。这些没任何背景的普通人,虽有一颗热忱的心,可是谈到半夜也没有找到走出困境的路。

  一本书竟能搅动心灵大海,让汪文清左右为难——他把记忆的磁带快速倒退,再重新播放。少华无证行医,犹如江湖郎中,改革的铁锤必须重敲,法律法规不可撼动。

  然事件弯曲变形,汪局长的思维面临挑战。

  汪文清顺风顺水受阻,他的手悬在半空突然停滞。一个硬汉的汗颜,一种于心不忍的艰难。

  执法行动之后,两个神秘来客突然到来。他们是谁?为何而来?是否与执法行动有关?少华忐忑不安。

  接到周队长电话,少华不知如何是好。谁知玉芬头发长见识并不短,她认为是好事不是坏事。次日上午,少华忐忑不安赶往县卫生局。

  盛老献书,周队长帮忙,汪局长设法变通,共同书写了一个曲折感人的故事。

  /// 执法行动

  1999年4月的一天上午,风和日丽,艳阳高照。

  李家湾医院住院病人大多数离开病房来到户外,坐在大门两旁,边晒太阳边输液,成为农村医院一道独特风景。门诊病人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赶来,新一天的忙碌即将开始。

  此时,一辆警车和一辆灰色轿车急驰而来,停在医院旁边村道上。两部车车门几乎同时打开,两个穿警服六个穿便衣的陌生人走下车来,他们表情严肃,一言不发,径直奔进医院。

  领头的是位五十多岁的壮年人,浓眉大眼,国字脸,同行人喊他周队长。

  周队长进门便问:“谁是李少华?”

  正在忙碌的少华从办公桌边站起来回答:“是我。”

  周队长将自己的证件亮给少华看了看,说:“我们奉命前来取缔你的非法医院。”

  周队长话音刚落,手下人立即动手准备搬医疗设备。见状,病人蜂拥而至,将执法队团团围住。

  一个民警厉声喝道:“谁敢带头阻止执法,立即带走。”

  在场人没有退缩,屋外更多人挤了进来。顿时,病人与当地群众同执法队针锋相对,场面一片混乱。少华深感不妙,连声呼喊大家冷静,人们好像没听见,依然吵闹不休。

  这时,有个满脸络腮胡子的中年汉子冲着周队长喊:“谁敢搬仪器,谁敢抓人,小心打扁脑壳!”

  面对法盲,谁不畏惧三分?执法者停止了行动。这时,当地干部赶到了。

  村支书李秋阳挤进门,高喊:“安静,请大家安静!吵闹不是办法,有理讲得清。”

  混乱场面暂时有所平静。

  李支书来到执法队面前,握住头头的手说:“周队长,不知道你们要来,我到村外办事去了。”

  玉芬从二楼下来,对村干部说:“李书记,把县里来的人请到二楼去坐。”

  少华说:“是啊,有事坐下来谈。”

  双方坐定后,村干部向执法队简要地介绍了李家湾医院的基本情况,接着列举一个个少华救人要紧的故事,如实反应当地百姓的呼声。周队长亲自记录,时不时停笔询问。显然,他对这些感人的事迹不敢深信。

  李支书从表情中猜透了周队长心存疑问,连忙补充道:“真人真事,一点不假,我可以带你们到病人家中去调查。”

  谈话结束,周队长等人来到楼下,病人再次围上来,争先恐后讲述少华救人要紧的种种事迹。有人解开上衣指着右上腹的手术切口说,三年前患胆结石,痛得打滚,没钱进院,少华为他垫钱救治,病早就好了,医药费至今没有还清。

  有人突然大喊:“谁见过这样的医生?谁见过这样的医院?” 情急之下,这人竟然指着周队长的鼻子吼叫,“当官的,你说, 取缔这样的好医院,没钱的人到哪里去看病?”

  周队长深受感动,昂头注视着门楣上救人要紧四个字,紧紧地抓住少华的手说:“李少华同志,医生做到这个份上,如此深得人心,你无愧是医疗界的楷模!回去我一定向县领导如实反应, 想方设法保住你的医院。”

  周队长一行返回路上,同行有人半真半假地笑着说:“重点取缔对象毫毛未损,回去不知如何交差?”

  周队长理直气壮地说:“一切责任我负。封建时代皇帝面对万民请愿也不会无动于衷,我们共产党人更没理由忽视老百姓的呼声!”

  有人叹气说:“唉,白跑一趟,空手而归,烟也没捞到一支, 半点收获也没有。”

  周队长正色道:“年轻人,想错了。这次行动你们学会了怎样做人,这种收获将受益终生!”

  ///乡里乡亲

  太阳西沉,晚霞散尽,天渐渐黑了。

  少华心里乱糟糟的。白天执法队突然出现,他才知道大事不妙。若不是当地干群尽力保护,再遇上了周队长这样的好人,今天的结局必定很糟糕。

  燃眉之急虽然缓解了,但这件事依然悬着。既然是全县重点取缔对象,问题就不那么简单。周队长虽然承诺向上反应百姓的呼声,但是南塘卫生院自李家湾医院开业后病源明显减少,该院吴院长公开叫嚣非取缔他们的竞争对手不可。这次全县执法行动李家湾医院成了头号靶子,肯定与吴院长有关。南塘卫生院是公立医院,业绩再差政府也会扶持。李家湾医院是民营医院,当地政府即使不反对,但无证行医,做得再好也枉然,一旦出现重大医疗事故,医院负责人将负刑事责任。少华越想越害怕。

  玉芬端来一碗鸡蛋煮面,催促说:“少华,人是铁,饭是钢, 可不能饿坏了身体。”

  少华摇摇头:“吃不下……”

  向来遇事不慌的少华,当遇到与违法有关的大事件,再有智谋一时也想不出好主意。想到自己的事业很有可能毁于一旦,哪能不犯愁。

  玉芬发急:“一点东西也不沾,一夜这么长,怎么吃得消?” 少华叹息一声:“我心乱如麻,山珍海味也无味。”

  玉芬倒像心宽如海的汉子,安慰说:“千事万事,吃是大事。”她端起面碗,送到少华手上。

  少华被逼得没办法,接过碗,勉强吃了下去。

  玉芬喊笑燕收走了碗筷,坐下来劝少华:“事到临头,灰心丧气没用。我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冷静头脑想一想,说不定会有办法。”

  少华沮丧地摇摇头:“我是农民的儿子,赤脚医生出身,半点背景也没有,能有什么办法?”

  玉芬说:“你不是会写吗?就把你的办院理念和你的实际作为,通过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例子写出来,请当地政府盖章做证, 再送给周队长转交县领导。好官还是多,他们知情后也许会网开一面。”

  少华仔细想了想,迟疑地说:“这个点子不错,只不过……” 玉芬一再打气:“不要犹豫,不尽努力医院就没了,尽了努力或许有一线希望,为何不去试一试?”

  此时,村支书村主任和十几个长老先后进门,他们来看望少华夫妇,商量下一步路怎么走。这些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人,虽然有一颗热忱的心,可是你一言他一语,谈到半夜也没找到走出死胡同的路。最后大家一致赞成玉芬的想法,鼓励少华尽快动笔。

  李支书另外出了个点子,他说明天邀请全镇几十个村委会的头头在一起,共同向县卫生局打个报告,请求卫生局为李家湾医院颁发执业许可证。

  大家十分热心,少华很受感动。但他想到国家尚无民营医院的政策出台,心里不免凉了半截。

  ///山重水复

  少华心里压着一块沉重的石头,他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医院办不成,四兄弟何去何从?建医院欠下30多万元巨债拿什么偿还?医院建成之初,全部债务虽然兄弟四个平均分摊了数额,但是除了工资没有别的经济来源。每家每月留下一半以上的工资供生活开销,余下小部分用于还账,按照目前的收入推算, 估计要花七年时间才能还清。谁知医院开张不到三年,事业危机突如其来,令少华惊慌失措束手无策。医院真的被取缔,兄弟四个各奔东西另谋生路,这笔巨债责无旁贷将落在少华身上。虽然债主都是熟人和朋友,有的还是少华救过命的人,他们大多数不会上门要账,但是没有了偿还能力,长期拖欠,即使人家不说什么,自己心里也过意不去。

  少华同他父亲一样信誉看得重,一旦没有固定收入将会失信于人。想到这里,他心烦意乱,寝食不安。

  玉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同样为医院突然遭遇生死存亡的危机而焦急,更为少华不思饮食夜夜失眠而担忧。少华重病缠身, 体质虚弱,摊上这么大的事,怎么抗得住?玉芬知道自己是个普通村妇,在如此重大事件上起不了大作用,但她要尽心尽力为自己的丈夫排忧解难。

  这天晚上,玉芬安慰说:“少华,芦花湖领导来过三次,石书记也亲自登过门,都想你重返卫生院,你一直没答应。我知道你性子犟,怕人笑话,其实好马也吃回头草,何必在乎面子?”

  少华嫌玉芬拐弯抹角话太多,直截了当地问:“你的意思是医院取缔了我们重回芦花湖?”

  玉芬点点头。

  少华斩钉截铁地说:“不行。”

  玉芬说:“回去照样能行医,总比失业好。”

  少华说:“我是本着救人要紧的宗旨回来办医院,回去寄人篱下,救人要紧岂不成了空话?”

  玉芬说:“石书记曹主任不是同意你回去继续承包医院吗?刚到家时答应回去就好了……”

  少华打断玉芬的话:“世上没有后悔药,有我也不吃。”

  玉芬叹气说:“唉,不想回去,那就去县里找人,把你写的东西和几个村委会的联合报告送给县领导。整天这样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总不是办法。”

  少华低头沉思,不再吭声。

  ///神秘来客

  一辆黑色轿车经过南塘镇政府所在地,沿着省道向西驶去。车上连司机一共三人,其中一位个头高挑浑身洋溢着书卷气的中年人正在思考着什么。暂不知此人尊姓大名,就称他高个子吧。车子开到离江家桥还有八九里路的地方,高个子对司机说:“停车,你在这里等,我同小王去办事。”随即,高个子和小王一同下车,向省道南边一个村子里走去。

  进村打听得知,这里是王家村,有500多户2000多人口。两人沿着村道向前走,发现村中礼堂门前坐着十几个年纪一大把的老人。正是农闲时节,老人聚集在一起拉家常,晒太阳,消磨晚年时光。

  走近这些悠哉乐哉的老者,高个子从口袋掏出烟一人敬了一支,说:“老人家,打扰你们,我想问件事。”

  老人停止了闲聊,目光一齐投向突然出现在面前的两位不速之客。这些阅历不浅的老者,凭直觉感到来者不是坏人,警惕心顿时放松了。有人接过烟点点头,有人让出凳子请坐。

  高个子开门见山打听李家湾医院的情况,特别提到了少华。有位老人注视着高个子,思量片刻,问:“你们是医生还是记

  者?”

  高个子不置可否。

  另一位白胡子老人快人快语:“唔,李医师是个好医生,你们可不能把他的名声搞大了。”

  高个子奇怪地问:“为什么?”

  白胡子老人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我担心名声大了把李医师调走了。”

  高个子笑道:“不会不会,尽管放心。” 人们这才打开话闸,纷纷评论李少华。“李医生心好,穷人富人一视同仁。” “我们村上人有病有痛都是往那里跑。”

  高个子点点头,提示说:“能不能讲些你们亲眼所见的具体事例?”

  有个叫王金宝的老人抢着说:“这样的例子多得很,我孙子就是李医师救活的。”接着,王金宝讲起少华为他孙子王小毛治病的经过——

  1997年秋天,两岁的王小毛低热盗汗,久治不愈,肚子越来越大,人瘦得皮包骨头,眼看快不行了。王小毛的父亲王立春把孩子送到县医院,诊断为肝硬化腹水,治疗十几天病情不见好转, 医生提出转院。

  王立春哭着说:“天哪!我家牛卖了,猪卖了,值钱的东西都卖了,四千多块花光了,再到哪去弄钱转院呐?”

  面对这样的病人,靠固定工资养家糊口的公立医院医师再有善心也束手无策,当班医师除了同情安慰,又能如何?

  王立春把儿子带回家,下跪磕头,求神拜佛,点香烧纸,王小毛的病情依然逐日加重。

  这时李家湾医院刚开张,王立春怀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与妻子詹柳梅一同带着儿子去就医。

  王小毛病情非常严重,考虑小医院条件有限,少华建议转院。闻言,詹柳梅突然跪在地上哭起来,求少华救救她的儿子。少华慌忙扶起詹柳梅,赶紧安排王小毛住院。

  一周之后,少华发现王小毛午后发热,午夜伴随出汗体温降至正常,天天如此。结合腹内抽出淡黄色腹水,按摩腹部呈揉面感等典型表现,考虑患儿很可能是结核性腹膜炎,腹水送检证实了这一诊断。

  接受抗结核治疗后,王小毛病情慢慢好转。住院一个多月,稳定了病情,王小毛带药回家巩固治疗,一年后痊愈。共计医药费不到300元,至今仍有一半欠在少华的记账本上。

  讲完这个故事,王金宝回家牵着王小毛走回来,指着孩子对高个子说:“这是我孙子,要不是李医师,骨头都烂了。”

  高个子两人在王家村和另外几个村子里收集了不少大同小异的故事,然后直奔李家湾医院而来。

  车停在李家湾村前圩堤上,高个子和小王沿着村道来到目的地。

  门诊室内挤满了人,正在忙碌的少华抬头发现素不相识的两位来者,像接待所有人一样点头笑笑,说声请坐,接着继续处理正在就诊的病人。

  高个子静观了一阵,然后在住院部、手术室、B超室等到处看了看,没说什么,不辞而别。

  前几天来了执法队,今天来了两个神秘客人,这两件事是不是有关联?两个不速之客从何而来?来干什么?

  少华一头雾水,忐忑不安。

  ///盛老献书

  执法队队长周中良执法无果不说,回来后还一个劲地替全县无证行医头号打击对象唱颂歌,令卫生局新任局长汪文清感到头痛。

  汪文清原是千湖县人民医院院长,调到县卫生局不到三个月, 这次取缔无证行医执法行动是他上任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刚开头就卡了壳,以后工作还怎么开展?他很恼火,但面对周中良却不得不忍让三分。周是全县赫赫有名的老中医,又是原来与汪文清平起平坐的县中医院院长。他品德高尚,为人正直,受到全县医疗界普遍尊重。

  汪文清不好批评周中良,准备亲自下去端掉这家南塘卫生院反应强烈的非法医院。

  这天晚上,汪文清毫无睡意,他在认真考虑李家湾医院这块硬骨头如何啃。

  周中良连夜找到汪文清,对这次执法行动中遇到的情况如实汇报。内容包括当地干部和群众要求保留李家湾医院的强烈呼声、李家湾医院为当地群众解决疾苦的感人事迹,李少华在行医过程中深得人心等种种表现,通过一件件活生生的事例向相关县领导做了详细汇报。

  汪文清毕竟是办事严谨有着仁爱之心的好干部,他相信为人正直工作务实的周中良所言不虚,本有恻隐之心,想对李家湾医院手下留情。但是,民营医院能不能办,国家正在探索,尚无明文规定,谁敢领先尝试?医院是人命关天的服务单位,不是办工厂,弄不好会误人性命。汪文清想到自己刚刚上任,绝不能干冒险的事。别说目前找不到相关政策依据,就是有依据也要稳当行事,等别的县有了成功的经验再看。这就意味着,李家湾医院非取缔不可。

  为了慎重起见,第二天,汪文清先后找到分管卫生的县委副书记陈明和副县长张龙正,把自己的想法向两位领导做了汇报。陈副书记和张副县长从周中良反映中知道李家湾医院的情况,分别陈述了自己的看法。下一步如何行动,决定权还是放到汪文清手上。

  这天上午,汪文清回到卫生局时,周中良和县血防站老站长盛佩雄正在等他。盛年过八旬,早已退休,很少抛头露面。这位全县医疗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突然到来,汪文清感到意外,忙问:“盛老,好久不见,什么风把您吹来了?”

  盛佩雄点头笑笑:“无事不登三宝殿。” 周中良插言:“盛老为李少华而来。”

  汪水清有点惊异:“盛老,您认识李少华?”

  盛佩雄说:“李少华是我学生,三十多年前我在南塘医训班教过他,因病他在医训班只读了半年书。这个后生勤奋好学,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发表医学论文出版医学著作,德才兼备, 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汪局长,我是来求情的,请你想办法保住李家湾医院!”随即,盛佩雄从提包中拿出一本名为《奇病杂谈》的医学科普著作,送到汪文清手上。

  接过书,汪文清看了看封面勒口上作者简介,没说什么,那表情表明他有点惊异。

  ///面对局长

  带着南塘镇十个村委会的《联合报告》和自己写给县卫生局局长的信,少华第二次来到县政府机关所在地。当年陪伴玉芬来县人民医院做人流手术,那是少华首次进县城。虽然少华在芦花湖卫生院当过几年院长,但他整天忙业务,很少出门。每次县卫生局开会,他总是找人代替,从未亲自赴过会。

  少华这样做,有人不理解,甚至笑少华真是书呆子,说他除了看病,世事一窍不通。玉芬不免唠叨,说少华该歇不歇,忍不住又奖他一个牛字。

  少华笑着回答:“干部有失效期,到了年龄就退休。医师不过期,命有几长做几长,当干部荒废业务划不来。”

  不愿当干部的少华这次遇到了麻烦。进了县城分不清东南西北,他多次问路才找到卫生局,在门前绯徊,不敢进入。从不与上级领导接触,一个熟人也没有,找谁?直接找局长,局长不理怎么办?非法行医者正要取缔,你却只身闯进来,领导一旦恼火,对你立即采取行动怎么办?与政界长期绝缘的少华心里突然紧张起来,准备打退堂鼓。忽然,少华想起临行前玉芬送他上路时那期待的眼神,觉得无功而返对不住玉芬。于是,他打消了退缩念头,在卫生局门前操练了一番,挺直身子走进门。来到局长办公室门前,少华又开始胆怯,犹豫再三,还是轻轻地敲了敲门。

  出现在少华面前的就是前几天见过面的那神秘客人高个子。正当少华不知怎样打招呼时,对方指指办公桌边的椅子说:

  “李少华,坐。”

  少华没敢坐,轻声问:“局长贵姓?”

  对方说:“我姓汪,刚来的吗?”再次指指凳子让少华坐。少华点点头叫声汪局长,拿出《联合报告》和信一同放在局长

  面前,然后才坐下。

  汪局长先浏览《联合报告》,然后看少华的信。当读到“局长,我是田间小苗,你是握锄者,我的事业是去是留,全在于你”时,汪局长抬起头注视着少华。

  少华心里紧张,慌忙避开局长的目光,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汪局长开腔了:“李少华,把你行医多年的做法和现在的想法

  讲给我听听。”

  少华心里一惊,脑子里忽然一片空白。这位平时行文如流水的业余作家,此时却不知从何说起。

  沉默良久,少华请示说:“汪局长,回去我把你要的内容写出来,好吗?”

  汪局长看了看少华,没有表态。

  少华急忙求情:“汪局长,请你网开一面,不要取缔我的医院。我想当医生,病人需要我,我离不开病人。”

  汪局长笑笑,仍不作声。

  ///迈上台阶

  这天上午,周队长突然来电话:“李少华,局领导让我通知你明天上午九点赶到卫生局。”

  少华握着话筒,小心翼翼地问:“周队长,什么事?” 周队长说:“三言两语讲不清,见了局长就知道。”

  放下话筒,少华忐忑不安。他猜想,一定是与这次执法有关, 否则汪局长不可能点名要他去。如果是别的事,不会让周队长转告通知。想到这里,少华十分不安,非法行医四个字令他两腿发软。他怕去卫生局,心想去了不可能是好事,可是明天又不得不去,他把自己的担心和想法告诉玉芬。

  谁知玉芬头发长见识并不短,她鼓励说:“我想,是好事不是坏事。”

  少华问:“何以见得?”

  玉芬说:“他们手上有权,如果取缔医院,让公安局出面直接抄家就是,用得着叫你去吗?”

  少华认为问题不这么简单:“执法者最怕法盲,进村搬东西他们怕吃眼前亏。”

  玉芬说:“我看周队长是好人,打电话叫你去不会害你。” 少华没想到,玉芬的话果然没错。第二天少华再次来到卫生

  局,在周队长陪同下去见汪局长。南塘镇卫生院院长吴正光也在。这位视李家湾医院为眼中钉肉中刺的老院长,今天见了少华竟然笑着点点头。

  在汪局长主持下,一个决定李家湾医院命运的小型会议正式举行。

  汪局长开门见山,首先宣读卫生局关于李家湾医院处理意见的决定。从处理意见中得知,李家湾医院将挂靠南塘卫生院,以门诊部的形式继续存在。少华欣喜不已,他知道这是汪局长用变通的方式保留李家湾医院。少华心里非常感激。

  当汪局长征求吴院长意见时,吴院长迟疑片刻,表示同意,但提出条件,要少华向南塘卫生院每年上交4万元管理费。

  少华一愣,心想,吴院长好狠。当时,李家湾医院一年营业额只有七十来万,纯收入不到六万,这么苛刻的条件一旦答应了,将意味着医院利润所剩无几,医院怎么发展?救人要紧拿什么救?听完吴院长的话,少华没有表态,他心里恼火,但不能发作。这是关系到李家湾医院生死存亡的第一个台阶,即使付出沉重的代价,也只能前进不能退缩。少华只有含糊其辞地表示回去同家人商量。

  回到家,少华把上述情况告诉玉芬,准备晚上叫三个弟弟一同商量对策。

  玉芬却果断地说:“不要商量,这钱由我们一家出。想办医院,代价再高也要上,过了这家店再无别的村,吃再大的亏也不要后悔。”

  少华想了想,点点头。

  玉芬鼓励,少华决策,使李家湾医院迈上了第一个代价不菲的台阶。在汪局长关怀下,第二年,李家湾门诊部晋升为李家湾医院。自己有了自主权,不再寄人篱下,少华兄弟的事业走上了正轨。往后,在艰难曲折的乡间杏林路上,有多少错综复杂令人深思的医患故事将会发生?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小小说 西河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月雅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中篇小说

    查看更多中篇小说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