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日记

陶莲仙:梦想起飞的地方——我的小学

作者:刘关波   发表于:
浏览:503次    字数:2398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4篇,  月稿:0

  我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对童年清晰的记忆始于上学以后。

  我有幸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贫农家的女孩子能够上学,是普惠制教育最大的受益者。其时,文革三年最混乱的日子已经过去,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开始恢复学习的时期。

  由于是在单门独户的庄屋里人家出生的,我平时怕见生人,开始极不愿上学。记得开始上一年级时,是被两个哥哥一人抓手、一人抓脚强行抬着去上学的。即便这样,在低年级的时候,也是塌(缺)课的日子比上学的日子多。

  上学从三个“万岁”开始学起。经常有听写,老师每天都要抽人上黑板,一次好几批,每批三、四个人一道听写,有的写两个字、有的写三个字,写出来的,高高兴兴回到座位,写不出来,就到黑板边上罚站一小会。记得有一次,我听写的是“英勇地牺牲了”六个字,全部写出来了,被老师大声表扬了一番。又有一次,家门口来了一个代课老师(她是一名女知青),笑眯眯的,当着我的面对好几个做事歇息的大人赞许道:“这个小嫚妮,别看她平时上学不怎么去,学习还怪好的呢!”是不是那句好听的话起了激励作用,后来我逐渐对上学感兴趣起来。有一次大雪封路,我照常上学,花了好长时间,踩着没脚深的雪,绕道从大路走到了学校,鞋和裤腿全部都湿透了。到校后,只有几个老师和二、三个学生,后来老师就让我们回家了,当天没有上课。

  中年级时,学校来了一位二十岁左右的男老师,叫李雪屏,他笔走龙蛇,写得一首漂亮的毛笔小楷草书,他教我写了生平第一首诗。八、九岁的孩子,能知道什么是诗啊,完全莫名其妙,不知道写了些什么玩意儿,只记得后来被李老师改成了七字八句,其中一句是“载歌载舞庆十一”。

  2012年夏天,83岁的李明伟老师和夫人在黄山玉屏楼。

  那时的我,年年当着班委和红小兵大队委,可能没什么领导才能,仅仅是个学习尖子,一直就是个学习委员或墙报(宣传)委员之类的职务,没有多少变化。与那些跳进厕所粪坑掏粪的劳动委员比,与那些晚上站岗放哨、防止阶级敌人搞破坏的红小兵比,我真是自愧弗如。

  早上,会在校大门前领操,一边喊着口令、一边做着第六套广播体操;晚上放学集会时,会拿着自己写的广播稿表扬好人好事,一种铁皮卷成的喇叭筒,音质清脆而宏亮。有一次,表扬一位女同学,我把“花”读成了“瓜”,第二天,就有一个同学当面来指正我:你怎么将“施菜花”变成了“施菜瓜”啊?五十多年过去了,我非常感念这位一字之师,今天,我根本不知道他是谁了!但我却清楚的记得,他是善意的、真诚的、带着微笑说我的。

  到了四、五年级时,遇到了我人生的第一位真正的启蒙老师——语文老师李明伟。十周岁左右的孩子是开始懂事的年龄,有了朦胧的求知欲。我常常是全班第一个背完课文的,新课往往有的同学可能字还没认全,我就已经开始背诵过了。这种领先也受到了一次挑战,在跟老师同行的时候,一位女同学在经过天井走廊还没到老师办公室的路上就抢先背了起来。老师真有办法,他激励了所有同学的争先进位的意识。50年后谈起这件开心的往事,金花同学也记得同样清楚。我能率先流利地背诵老三篇。我那时其实并不是真的比别的同学聪明,而是他们放学以后村子里还有更好玩的兴奋点,可能就把学习的东西覆盖了一点,而我居家环境相对独立,在天人合一的安静氛围里,就把上课的记忆保存住了,回家也并不曾用功,仅此而已吧。

  四年级时,李老师借给我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冲锋在前》,是一本军事题材的短篇小说集,里面洋溢着热爱祖国宝岛台湾的神圣感情和坚定的统一祖国的理想信念。看了这部小说,我第一次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想象和向往。李老师爱生如子。有一次放学了,很迟我都没有回到家,我母亲不放心,寻找到垄上塘塝上。原来我被李老师牵着手一路走一路玩,那次师生俩都说了些什么说不完的话,只有晚风和青草知道,我只记得李老师告诉我:“破折号的意义是解释和补充说明”。他见我对书上的内容都了如指掌,就告诉了我课本以外的知识。直到上了中学,李老师还经常借给我看《人民文学》《诗刊》和《文艺作品》等,上大学以后,他写过一首诗给我“去年佳节捧仙桃......”我与李老师保持了难能可贵的终生师生情谊。

  小学同学毕业50年后重回小学旧址李氏宗祠观瞻。

  对我最好的是一个叫来珍的女同学,我经常带一瓷缸饭放在她家火桶里保温,到中午吃的时候热乎乎、香喷喷的。我还好喜欢看她家后院栽的花,记得有端午锦、鸡冠花、洗澡花……姹紫嫣红开遍。

  我的小学,是在祖居里祠堂就读的。那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座北朝南。门前是一个铺满沙子的操场,操场前面是一条水沟,水沟的前面是一口大方塘。放学后同学们打篮球,有时候力度大的同学会把蓝球打到前面的水塘里漂着,这时候他们会去附近的人家门口拿来一根晒衣服的竹竿把篮球捣回来。下课时间短,同学们就在操场上、天井里踢毽子、来布袋子、还从大们前的一对骑鼓上爬上滑下,直到上课铃“当、当当……”响起。

  祠堂高大又宽敞,四水归堂,两方天井演绎着四季风晴雨雪;雕梁画栋、匾额飞檐承载了多少岁月风华。那里是我童年学习的殿堂、玩耍的乐园,盛满了我童年多少神秘的梦幻呵!那是我的人生启航之地。

  我在那里较早开始接受英语启蒙教育,在那里种下了喜欢美术的种子,在哪里留下了向往照相的愿景……

  如今,这所唐太宗李世民次子李泰后裔兴建的李氏宗祠,早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的小学也已迁出。祠堂的外表朴实无华,室内建筑博大精深。虽尚未作什么修茸,而它的美名已经不径而走,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参观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如今,小学毕业已经整整五十年了,半个世纪时光流逝。当年小学毕业十六位同学如今都还健在,还时有交流来往。在甲辰龙年正月初八,大家相约来到小学旧址祠堂拜谒,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浓浓的同学情、同乡谊,不是同胞情似同胞。老师们和同学们的音容笑貌、学堂里的一幕幕场景、每天上学的田间小路,都留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不曾忘却。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成长日记

查看更多成长日记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