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日记

张国营 :高招评卷的日子里

作者:张国营   发表于:
浏览:24次    字数:3342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4篇,  月稿:0

  高考是我国的第一大考,评卷工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家及相关部门当然很重视。我从一九九八年参加高招评卷,连续到二零零八年因超龄终止,一共十一个年头,是我一生中的重要经历。

  我们省理科高招试卷在郑大评阅,文科在河大。我作为语文教师评阅语文试卷当然去河大。记得当年从下面高中抽评卷教师语文学科每地市只有5个指标,需学校提前争取,填表。学校争取评卷教师指标参与高招评卷是为了了解高招信息,尽早获取各科评分细则(参考答案考试结束就会及时发放),便于学生估分填报志愿(当时学生报志愿是在高招分数公布前)。后来,对指标的掌握不是很严格,教师个人也有通过熟人联系到评卷指标的。那些年高考在每年的7月7日、8日,正是盛夏酷暑,后来才改为现在的时间。

  九八年我第一次参加高招评卷感到很新鲜,也很神圣,因为去开封就是第一次。那时路还不好走,动辄转路,甚至绕行村中便道,不断还会冒出持杆拦车收费者。有时要穿行集市,汽车只能像蜗牛一样哼哼爬几步就要焦急地等待。中午一点多才到地方。虽然又渴又饿又累,但看到河大偌大的古色古香的校园,真是大开眼界。大门是老式的,正上方遒劲有力的校名“河南大学”听说是毕业于该校的赵紫阳同志题写的。除逸夫图书馆和中文系教学楼外,就连学校大礼堂几乎全是老式建筑,厚厚的斑驳的青砖墙,长着一簇簇瓦松的小瓦房顶。道路倒是很宽敞,经久的沥青路实光实光的,一尘不染。路两侧的草坪里,隐蔽的扩音设备播放着动听的乐曲,感到很稀奇。

  报完到,最当紧的是吃饭,从南门出去,门外东西方向的街道逼仄逼仄的,两边还有小摊位占道经营。小吃很丰盛,小饭馆很多,价格比老家的还便宜。

  第二天(十一号)上午在学校大礼堂召开所有评卷人员参加的动员大会,在主席台上就坐的有学校的业务副校长、教务主任、纪检书记、省质检组长等。首先讲国际国内形势,讲维稳,讲评卷工作的重要性,讲要求,讲纪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给分有理,扣分有据”。全体会议结束以后,各学科又要按指定地点分别开会。开会前先公布各组成员名单,每人听到自己的名字以及所在的小组后,就急匆匆地到指定的地点听专家讲评分细则。就语文学科说,从下面高中抽的老师一般评作文,学校中文系的研究生一般评语文知识,如果有特殊情况也可以调动。语文学科一般分20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十七八人。

  评作文试卷的老师每人先发给一本订好的专家组评阅过的不同档次不同类别的作文样卷,先让看一会儿。保密起见,没有书面的评分细则。稍后,由著名学者董长纯教授给大家讲作文评分细则。后来才知道董教授是教教法的,2000年暑假我们去河大接受岗位培训他就执教我们的教法课。董教授面容清癯,身穿纺绸半截袖衬衫,手持一把黑色纸质折叠扇,笑容可掬,娓娓道来。先分析材料,再评判不同角度、不同档次的立意,以及相应的赋分标准。涉及到每种情况都引导我们从作文样卷中找例证。然后提出要求,以及对评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所应采取的应对办法。尽管有风扇,后来又有了空凋,董教授讲不了三句话,就要忽闪几下他手中的折叠伞,非常有节奏。我们边听边记,也就获得了记录的评分细则。

  中午,陆续有不同高中的学校领导及相关人员从郑州参加完高招咨询会以后赶回,搜集文史类各科评分细则。尽管评卷点禁止泄露,但评卷老师手里有所在学校需要的东西,街上又有文印社,面对所在学校的主要领导,也就顺理成章地把自己手里的东西复印后交出,其他学科的评分细则通过交换获得。有些年份学校没有来人,也会通过传真发回。

  由于中午和学校的来人共进午餐,下午到所在的小组上班儿难免发困,但身不由己。下午的工作是试评,阅读试卷,仿照样卷打分,自己不能定夺的给别人讨论或者请教组长,赋分尺度尽量往样卷靠。

  晚饭后是逛街的时候,新来乍到,逛逛夜市,逛逛商超,有中意的也可以买一点儿。有兴趣也可以光顾娱乐场所,比如电影院、录像厅、舞场、戏曲茶楼等。如果嫌累,也可在校园看电影,因为是假期,校园里每天晚上都要放电影,大多是未经译制的外国片,比如《泰坦尼克号》《人鬼情未了》等。

  晚上休息住的是学生寝室,从门后张贴的值日表推测应该是女生寝室。四个人一间房,一个台扇。屋里很热,还有蚊子。身为质检组组长的省教研室高全套主任也是住这样的房间。家里人以为在这里评高考试卷,一定是住高级宾馆,顿顿坐桌,宾客相待的,其实不然。住是这样的,吃饭是在学生餐厅,当时我们是在西餐厅,柜台外是餐桌,柜台里就是炉灶和操作台。没有空调,高高吊着的几个吊扇有气无力地旋转着,怎么抵挡住火炉里散发的热烘烘的气流?又不能脱掉衣服,只能任凭汗水任意流。饭后回寝室时毒辣辣的太阳晒着,热烘烘的建筑外墙烤着,所经路段又没有树,只有沿墙根躲点日光又增加些烘烤的热度跑回寝室。

  当然,后来条件就逐渐改善了,特别是新校区建好以后,住宿在学生公寓,高低床,写字台,空调。就餐在新扩建的大餐厅,窗明几净,中央空调。评卷地点在微机室,电脑操作,中央空调。

  十二号就追求进度了。一上班儿组长就先讲几句,说评分细则已学习过,又经过了试评,标准和尺度应该掌握得差不多了,以下就要加快速度,因为我们的任务还很繁重。如果遇到了问题我们再商量或者再请示。这以后,我们就进入高度紧张状态。精神高度集中,翻页呼啦啦响成一片,打分、签字一蹴而就。没有说话的声音,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到下班儿时把每人评改的本数统计后写在黑板上。要求每天至少改八本,实际上个别快手每天能改十本以上,显得很自豪。改得少的甚至完不成任务的虽然没有谁批评,多少也有些不好意思。

  在每天强调进度的同时,质检也在同步进行,如果哪一篇文章改的有偏差,就会有质检组的同志拿着试卷来找你,给你说该篇文章立意如何如何,内容如何如何,表达如何如何,说你打得是不是高了或者低了,让你重新评定。有时质检组的同志会找来,说你赋分整体上偏高或者偏低,让你注意调整。后来使用计算机评卷时更直观,每到一场结束时,小组的计算机大屏幕上会显示一个中轴线,每人评分的尺度抑或在中轴线以上,抑或在中轴线一下。高多少,低多少,都有精确的数据,一目了然,各人在心里也都打着小算盘。

  每天一上班儿,组长都要强调进度,而质量检测也在同步进行。每隔一天的下午下班儿前40分钟,就会突然涌进两三人,发给每人一本订好的试卷,大致十三四份,让每个评卷人立即打分,打完收走。第二天上午休息时间,就会看到专家组对每份试卷的打分,同时公布所有评卷老师与专家打分差距的排名,名次越靠前,说明与专家打分差距越小;名次越靠后,说明与专家打分的差距越大,脸上很无光。如果名次总是在最后,就会把你调走改语文知识或者做其他事情。

  每年评卷的第五六天,都会有抓教育的副省长到场慰问,以示关怀。记得2001年他们就深入到我们的评卷组,除省里领导外,还有学校的领导、文学院的领导陪同,另外还有记者。副省长首先表示慰问,说正是盛夏酷暑,同志们在这里进行高招评卷工作,确实很辛苦。代表省委、省政府表示亲切的慰问。然后说高招评卷工作的意义,对大家提出要求,当然还是“给分有理,扣分有据”,最后要求学校安排好食宿等后勤保障工作。学校领导也要讲几句,不外乎感谢省政府领导的关怀,一定按照领导的指示精神做好工作,确保今年的高招评卷工作圆满完成。

  大致到十八九号的样子,评卷工作就基本结束了。记得我第一年参加评卷时,评阅完试卷还要合分,后来就没有合分任务了。但是最后要有一个总结会,让谈谈感受,提提意见,看还需要有什么改进。当然都是敷衍几句,最后发补助,互相留个电话号码,然后各赶各的归程。只有一年,大致是一九九九年,一个从下面抽的老同志很有感慨,说这不行,改这么快,很难公正,这关乎着考生的前途命运。可是我们其他人并不赞同他的看法,认为慢反而改不好,每篇文章如果细细地看,看不二十篇就会头昏脑涨,赋分反而拿不定主意。再说,得抽多少人?在掌握评分细则、熟悉作文样卷的基础上,通过试评,向样卷靠拢,快评反而相对公平。立意一看,开头结尾一看,在这短暂的过程中,又把握了考生的语言基础,赋分应该没有大的偏差。再加上质检组的跟踪检查,质量应该说是有保证的。

  高招评卷,真是不平凡的经历。

  写于2022年6月3日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成长日记

查看更多成长日记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