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军旅文学创作纪事

作者:牧尘   发表于:
浏览:68次    字数:2390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05篇,  月稿:0

  1972年春夏之交,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三十周年,武汉军区举办的一次业余文艺创作学习班。我被师政治部选派参加学习,有了一次与文学创作亲密接触的机会。

  学习班前两周的内容是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便是学习文学创作理论,分析鉴赏作品,请知名作家授课。当时邀请了小说《前驱》作者陈立德、军旅作家骆峰等人介绍写作历程、创作经验,对一个初触文学的青年军人来说,确是受益匪浅。陈立德主要介绍《前驱》《翻身牛》的创作历程和创作体会。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谈到写作一定要有生活积累,创作在尊重史实前提下可以艺术虚构。

  学习班还组织了两次连队军事训练参观,观看几场当时禁映的电影《青春之歌》《早春二月》《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经过近半个月的学习观摩,学员进入选题创作阶段。我的同室是来自空军某地勤部队的战士洪珊寅,也开始了他描写军工战士技术革新题材的写作。而我在起初的几日之内没着只字,白纸一张,就连选题也毫无目标,一下子陷入苦闷之中。

  在苦闷和彷徨中,我有时像过电影一样回忆连队生活,有时和室友交流各自连队的情况,有时到阅览室浏览报刊杂志,想从中寻找创作灵感。一日,我在阅览室翻看《解放军报》,留意到一通版文章都是讲战备的事情。有一篇文章里记述一位战士的话:当兵为什么?为打仗呀,怎么打?战备呗!我突然眼前一亮:对呀,在连队天天都在讲抓战备为打仗,这不就是部队的魂吗?于是,一个“加强战备,一切为打”的选题确定下来。

  可是当动笔编写故事梗概时我才发现,手头占有的事例实在太少了,即使有一些也都是部队常见的,诸如能吃苦,不怕累,带病训练,带伤行军,腿绑沙袋出操,蒙着双眼拆装枪支,枪杆挂砖练射击等,都确有实例,但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别是少有能体现空降兵特点的事例,可供选择和使用的素材实在太少,这使我再一次陷入茫然之中。这种茫然,是一种无助,是一种沮丧,无疑也是一种煎熬。

  但是,我却不能放弃,也不想放弃,绝不能容忍自己空手而归!于是我做了一个无奈而又大胆的决定:请一个星期假下部队,以“备为战”为重点,深入采访,积累素才。我的想法得到学习班领导的认可和批准。

  我选择了我们师“上甘岭特功八连”作为我体验生活的目的地。这是一支战功卓著的部队,在入朝后第五次战役沙五郎峙战斗中,半小时内连续攻下敌军7个山头,被第十五军授予“出国作战第一功”的锦旗。

  我到达八连已是过午时分。我在连部正收拾床铺,准备休息一会,然后和战士们一起参加军事训练,体验连队的火热生活。我刚躺下,连队通讯员便提着一大一小两个伞包(一个是主伞,一个是备份伞)满头大汗地走进来,往我跟前一放说:首长,你的。我说:给我干什么?他看着我说:战备呗!正当我一脸的疑惑之际,他又发话了:看来真要是打起仗来,你是想当留守司令看守营房了!我说:这个司令我不当,真是打仗我会跟你们一起上前线。小家伙笑了,说:那你是靠两条腿还是坐火车汽车去呀?我立即说:咱们是空降兵,有飞机……我突然语塞,恍然大悟,原来这伞是为我准备的!

  在八连体验生活的一个晚饭后,我向连队领导请了假,从炊事班借了辆自行车,到远在三公里外的我所在的连队。我看过我们排的战友和连队领导后,便到四排去看我一起入伍的高中时的同学高万同,他是四排六O炮班班长,打炮技术非常精湛,每次实弹射击,都百发百中,从未失过手,在全团都小有名气,不少连队还请他去传授经验。我们俩刚说了没几句,从门外传来响亮的喊声:检查战备了!我回头一看,是我们连的两个“战备监督员”。他们和我打过招呼后,便开始检查各班的战备情况。他们细心地检查武器、装备和各种空投吊挂物品,检查得非常认真,甚至连一根跳伞用的加强绳也不放过。他们对发现存在的问题,批评丝毫不留情面,总是把“备为战"“马虎不得”挂在嘴边。我回到八连后,把当晚的所见所闻详细地记入我的采访手记里。

  之后的几天,我和八连的战士一起训练,一起学习,还参加一次伞训小结会议,收集了不少具有空降兵特点、加强战备为打仗的事例。一周的假期也到了,我做了赶回学习班的准备。

  返回学习班后,在整理采访笔记过程中,关于作品的基本架构逐渐清晰起来,拟定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写作思路:首先作品的主题就是战备,故事围绕着“备为战、战必备”展开。其次作品叙事手法采用“红线串珍珠”的结构,即把战备作为一条红线,把一系列典型事例串联起来,事件必须具有空降兵的持色。当然,我所掌握的事不拘泥于某一个人,而是把发生在不同个体身上的事件集中到小说的主人身上。三是确定一个性格鲜明的主人公。最初是想以八连通讯员为原型,但在写作过程中发现通讯员这个角色找不到激发点、宣泄点。思考许久,忽然想到在军营里每天都能听到的军号声,那么激越昂扬、鼓舞人心。那些战士们关于战备的话语,不也像嘹亮的军号声一样催人奋进吗?于是把主人公的身份设定为连队一名普通的司号员,文章中的“我”则作为下连队蹲点的干部,描写两人在火热的军营生活中发生的情感交织、观念碰撞。

  由于有了明确的写作思路,也有了较为丰富的素材,我只用了几天的时间便写出了第一稿,把它抄写得工工整整,送给学习班的负责人骆峰。他看后很高兴,对初稿给于充分肯定,也提出一些修改建议。

  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三十多位来自不同兵种、不同部队的基层干部战士,坐在没有电扇空调的房间里,夙兴夜寐,挥汗如雨,大都有所收获。本人拙作短篇小说《军号声声》、小诗《雨夜伞降》分别被收入部队文艺丛书小说集《红芽》和诗歌集《军营短笛》中。

  看到自己几个月的潜心学习和辛苦写作的小篇变成了铅字,我第一次有了收获的喜悦,从此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两本小书我保存至今,虽多次搬家,仍珍藏在我的书橱里;与那些藏书中的文学巨著相比是如此渺小,如此稚嫩,但它始终鼓励着我,给我奋发学习的动力。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纪事 文学创作 军旅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牧尘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1-10-30 22:32
    游客
    在军营里,得到良师亲谕,并蹲点连队体验伞营生活,写出了第一篇小说、第一首诗,这是陈老师以后走上文艺之路的动力和基础!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