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

到栖霞看点什么?

作者:怀才抱器   发表于:
浏览:25次    字数:3813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41334篇,  月稿:0
  一

  从仙境蓬莱阁出来,飘飘然,奔了栖霞去。妻子问,到栖霞看点什么?

  是啊,看点什么呢?旅游的本质就是走走看看,来点眼缘,来点悦目,看什么最重要。我说,看苹果吧。“栖霞的苹果,莱阳的梨”,这是品牌,未至金秋,苹果还在花中酝酿着,这不是吊胃口吗?

  分不出蓬莱和栖霞的接界,只是感觉从仙境到了花境。苹果花不似桃花妖冶,不似梨花纯粹,不似樱花雍容华贵,苹果花就是苹果花,好像不动声色地占据了千山万岭。白色的花,小如蝶的叶子,密密匝匝,是蝶也是绿蝶,是花也是不肯大摇大摆露出花容的花。

  十万大军攻占摩天岭也没有这个气势,栖霞多山,是擎在胶东屋脊上的城,细赏一枝花,不可能;折枝一枚看花笑,不可能。我又得赏花一境界,必须跌进花海任徜徉。古人是没有这个自驾赏花条件的,王安石只见“墙角数枝梅”,元稹只写“今日江头两三树”,苏东坡只见“竹外桃花三两枝”……想想吧,我比古人更幸运。

  行也花海,醉也花海,停车坐在花海里。诗人写梨花美,怀疑是雪,苹果花呢?是绿白相间的星星,我只能在大白天说晚上的梦话了。怪我诗情不足,那就傻傻地看吧,看得天云和花吻,看得春风无法折群山万千花……

  突然想起我在烟台求学时的那些栖霞同学。寒假返校,他们带着栖霞苹果,一人一个。完全是一种炫耀,但我必须随声附和,我是荣成人,也属于烟台地区的,只能把熟瓜干和花生拿出来分享,搞一个心理平衡。家乡,永远是一个招牌,不然,人就没有了名片。今非昔比,如今的栖霞人如果还使用名片,一定是以群山苹果花为衬底设计的。真羡慕!他们恨不得把眼前我所见的苹果花海搬到我们宿舍,可惜那时我们同学没有一人有照相机的,否则,他们会带照片给我们过瘾呢。

  三百里栖霞三百里苹果花,转不出去的。这才是“大旅游”的格局。苹果花期大约两个月余,是最不甘凋谢的花,栖霞的朋友告诉我,五月看,是白色且带着红晕,苹果未出就开始了着色。拈一朵,苹果花就像聚伞,每一朵伞下都是一个苹果姑娘,比那“丁香一样的姑娘”多老了去,一定是“问花花不语”,他们只顾得开,哪有工夫跟我们闲聊。

  栖霞,被誉为“世界苹果之都”,90%的村民都是以种植苹果为生的,形成了独有的“苹果文化”,可以说,四季无苹果淡季,天天守着苹果过日子,那日子红彤彤的,就像我所在的荣成,是过得“海鲜”日子。海鲜开在大海里,苹果花开在千山万岭上。都是最美的风景。  二

  从景点“牟氏庄园”出来,我有了感慨。看过庄园的粮仓,四五个囤子,装满了谷米,未见牟氏家族关照过苹果,庭院的树木,有丁香,有海棠,有石榴,有紫藤,有牡丹,都是百年以上的树龄,未见一棵苹果树。是疏忽?不是的,这是历史。单纯的农耕,主人哪有发展果业的视野啊!

  我想,往几百年前去想,即使有苹果树,也是一种单调的风景吧,哪得苹果花如海的壮观。牟氏家族到最盛时期,有耕地山岚18万亩,接近120平方公里,单一的种植,山不挂花,地不结果,相对来说,富了家族,却阻碍了生产力。

  对这处4A景区、非遗庄园,栖霞人是十分爱护的,除了保持原貌进行修葺,庄园的外围,是用苹果文化包裹的,我想,这是一种鲜明的对比,日子的甜度,一下子就出来了。或许,这也是牟氏庄园存在的意义。

  景区有高耸牌坊,书“耕读家泰”四字,耕读是牟氏家族坚守的家道之法,仔细琢磨,“耕读”两个字,在今天有了更深的内涵。耕地植三百里果树,读苹果酿制的文化,确保的是栖霞这座“霞城”所有百姓的安泰。用诗句来表达,是让栖霞人的城“长”在苹果树上。牟氏所谓的“耕以固本,读以取仕”的解释,尽管有着朴素的意义,但还是有那么点局促,肤浅。

  庄园的西边称为“甜园”,当然涵盖了“田园”的属性。主题词是“天赐良园,沁人心甜;栖霞苹果,栖品甜源”,栖霞人,将我一路所见的苹果花,马上酿成了甜,太快了啊。一个风风火火的时代,怎么那慢吞吞的呢。走进陈列室,各种以苹果而制成的“果品”,琳琅满目,果酒,果醋,果花,果片,果干,还有我无法一一列举的果品系列,真的是集大成,成系列,每一样都是浓缩了甜度的风景,背后都是栖霞人的创造,都是栖霞人花一样的情怀。仅此一角,让我觉得“苹果之都”的美誉真是实至名归。

  牟氏庄园外围真是好大,被栖霞文化包裹着。巡视参观,我发现了“牟氏十大碗”介绍,颇有兴趣。“十大碗”被中国烹饪协会认证为“中国名宴”,一鸡二笋三羹四蹄五福……可缺了苹果,我觉得,只能代表曾经的牟氏时代,如今的栖霞人,宴席上怎么能没有代表霞城特色的苹果呢。

  这想法又是多么可笑。代表牟家鼎盛时期的牟墨林故去的第二年,有了中国土地上的苹果树,完全能够抓住这个“苹果机遇”,扩大牟氏的产业格局,包括制作“苹果宴”。苹果是1871年由国外引进,那时以青香蕉红香蕉小国光金帅为主,如今,品种繁多,红富士和乔纳金享誉国内外。如果给这“十大碗”添成“十一大碗”,岂不更好?不过还是不妥,应该成了“栖霞十一大碗”。尽管起于牟氏,但是栖霞的“非遗”,没有这份贴心的保护,任何遗产都可能半途息声销影。  三

  当年我所在的城市也在烟台市辖,有句关于苹果的话,“饭后一个大苹果,日子好的没法说”,曾想人家栖霞人,饭后饭前,岂止一个大苹果,吃上一篮子也都不带疼的。

  栖霞的苹果为何这般著名,原来是栖霞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温润的气候,疏松的土质,天赐美果。但我站在果园前,却发现了另一个原因。牟氏庄园的东北一角有风彩山,围山一片粉色,苹果花开了,晚霞恣肆地泼来,微风轻漾,将我放进了霞光与果花中。栖霞的苹果,有霞光普照,怎么会没有独特的品质呢?

  山巅雕塑了三只大苹果,霞光褪去,苹果成了霓虹灯,将一条城市中心路——霞光路照彻得通明亮彩,市民的夜生活,也沉浸在果甜的氛围中。

  此时很想咬一口大苹果,看着闪着红晕果光的雕塑,我居然走进了童话的世界。今年的苹果正在孕花期,我太性急了。第18届栖霞国际苹果节要在9月开幕,那是“苹”添秋色的壮观,等这个日子来吧。这才是真正的盛宴,胜过“十大碗”。十大碗,我觉得菜肴平淡了些,倒是苹果节让我“苹”然心动了。很幸运,我居然在“甜园”获得一张入场券,我说我何德何能有这般待遇?甜园人告诉我,来早的不如来得巧,人家是随机发券的,可能我那么爱栖霞苹果,早被园主发现了,情感的流露,往往掩饰不住的。

  天下公园,无可计数,数不胜数。一般没有特色的公园还真吸引不了我的脚步。而牟氏庄园之外,就是栖霞的“苹果公园”,这里没有苹果树苹果花,而是一处苹果博览场。

  四围被栏杆拦住,我找不到出口,苹果公园的标志挂在青瓦白墙的屋舍下,这就是公园的入口。出牟氏庄园,必须穿过这个公园,走进这苹果风光里。

  苹果在这里,无一例外地发生了蝶变。栖霞人拿苹果就像对待小家碧玉,出阁前都要来一番粉妆脂涂,一定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这个蝶变是真蝶变,苹果制品,走进了精美的包装袋,礼品盒,大彩桶,小瓶子,就像给苹果变了魔术,尝了一口,是不好意思不买,一袋冻干苹果,一袋苹果脆片,快快步出公园,坐下品尝,妻子说,必须回去。我问丢下了什么?她说是苹果的魂。显然,她的舌尖被一瞬征服了。

  苹果公园外,也有果农推车沿街叫卖的,是苹果脆片。10块钱一袋,要五六斤苹果切成晾干的。果农提着一袋介绍,他是从白洋河北的宫后村来的,也许是我刚刚从“太虚宫”走来,便多了一份情感牵连,买下两袋。

  妻子提着四只纸箱出来。果脯,果汁,果干,果醋,各一箱,收获满满。她的脸笑得就像一只苹果,脸上的汗珠就像挂在苹果上的露珠。  四

  苹果在栖霞,就像一块磁铁,围绕着苹果公园,崛起一座座黛瓦青砖的建筑,格调和颜色与牟氏庄园有着相当的匹配度,但这些新建,都和苹果有关。栖霞文学研究会,文化馆,果都社区,苹果研究会……这些组织,都在苹果的光彩里,标志上都有苹果的身影。

  发现两句诗,刻在壁上——

  我把苹果放到你的掌心

  温暖你松动的牙床

  一时查不出是谁写的,不管是“温暖”还是“松动”,都是甜度的表达,表现的是栖霞人苹果待客的热情和甜蜜。

  栖霞的苹果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小小的分支,有着甜度,是崛起在山间野岭上的乡土原诗,有些写在纸上的诗句,过目即忘,而苹果的诗总是记得住,我想,因为这样的诗是带着甜度,有助于我们记诵吧。

  后来得知,城中还有一个版本的苹果公园。在庄园外遇见一位热情的栖霞人,遥指公园,告别朋友,直入园中。

  果树掩映,苹果主题,鲜明温暖。苹果去肉,涌起一道苹果浪;情侣对食一枚苹果,演绎了东方的伊甸园风情;最先咬下一口苹果的是栖霞人,而不是乔布斯;镂空了苹果,成了童话屋,屋里一群孩子;把情侣镶嵌在一半苹果里,留下甜甜的影子;绿苹果,黄苹果,红苹果,三种颜色,写真了苹果和人生的颜色……

  记得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的关于苹果的一段话:“有时候,爱情就像是树上的一只苹果,当你无意中散步到树下的时候,它可能一下子就掉下来砸在你的头上!”这种可能是有的,我遇见的,不只是一只苹果击中了我,而是在霞光里,无数只苹果,就像滚绣球一般涌来。

  多么幸运!幸运的不只是爱情,更有身处果都,被深深甜蜜了一把的旅行。

  朋友问我,去栖霞看什么,我告诉他,一看霞光风情万种,二看苹果花开,被苹果弄甜了的一个城。  2024年5月9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大学生活

查看更多大学生活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