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

百年沧桑话今昔

作者:黄皮人   发表于:
浏览:44次    字数:3107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41334篇,  月稿:0
  今年暮春时节,应青岛朋友热情邀约,我欣然由北京驱车前往。此行,我是旧地重游,一路上禁不住想起了第一次到青岛的往事。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大学毕业前夕,由学校统一组织到青岛定点单位实习。乘坐火车到青岛火车站,安排居住在中山路某学校宿舍,这里毗邻栈桥。那个年代还没有旅游的概念,虽然在青岛呆了20天,但仅去过一次栈桥。如今,35年过去了,记忆非常模糊,我决意循着当年曾经走过的路重拾那段流逝的岁月。

  抵达青岛的第二天,朋友陪我从繁华闹市一头扎进火车站广场。迎面是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建筑,白墙红瓦,两个黄色的“青岛”鎏金大字,瞬间将我的思绪带入了往昔。因为这里既是我当年跨入青岛的起点,又是告别的终点,今天它仿佛张开博大的胸怀迎接远方客人的到来。

  青岛火车站始建于1899年,系德国强占青岛后胁迫清政府签订的《胶澳租借条约》,修筑了“胶济铁路”。该火车站具有典型的德国文艺复兴风格,站舍建筑平面为一字形,主体为两层楼房,由耸立的钟塔楼和大坡面的车站大厅两部分组成,形成了活泼而不对称的立面造型。35米高的车站钟塔沿用了德国乡间教堂样式,下部与地面垂直开有三排两组细窗,建筑双坡陡峭,屋顶为四坡顶,面覆中国杂色琉璃瓦。车站主入口有十数级石砌台阶,通向三个拱券门,上部仿做半木构架式的大山墙面,突出了入口的位置。

  车站前有一座花园广场,使建筑物处于视野开敞的空间中。虽然饱经百年沧桑,如今周边中西造型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南来北往的车辆川流不息,但丝毫不显建筑的陈旧、囧迫。相反,整个布局与周边环境十分协调,浑然一体,成为青岛城区的一道靓丽风景。

  走出青岛火车站,前往栈桥,继续穿行在闹市中。途经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山老街,感觉记忆的闸门随即打开,往事的潮水奔腾而至。当年实习时我暂居在这条街上,每晚茶余饭后闲逛,这里夜市兴盛,灯火灿烂,人流如潮。

  青岛朋友非常自豪地告诉我,中山路是青岛的母亲街,因为“先有中山路,后有青岛城”。无疑,这里的老街、老楼、老景,承载着历史的变迁,承载着鲜明的记忆,无论屈辱也好,繁华也罢,都为这座城市涂抹了一道厚重的人文色彩。

  中山路创始于1897年德国占领时期,是曾经与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齐名的老青岛著名商业中心。中山路南接栈桥,北接大窑沟,长约1500米,如同一条历史川流,在老青岛人的心里已经流淌了百余年之久。上世纪之初,中山路一带仅有一两个小村庄,1897年11月,德国武力强占青岛,开辟了南起栈桥北止大窑沟的一条城市道路。于是,以中间的保定路口为界,中山路被划分为南部与北部两个区域,南部是欧人聚集区,建有洋行、咖啡馆、酒吧、舞厅、教堂,充满浓郁的异国风情;北部则为华人聚集区,集中了各类民营商号、传统饮食,弥漫着吃喝杂耍的市民气息。这种“南洋北中”的格局使得中西文化在这里融合,形成了这条百年老街的独特魅力,四面八方的游人趋之若鹜。

  1914年爆发了德日青岛之战,日本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了长达8年的殖民统治,这条路南段改名为静冈町,北段改名为山东町。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将南北段合并,更名为山东路。1929年5月22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最终改名为中山路并沿用至今。

  作为一条具有百年历史综合性的商业老街,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一直位居青岛时尚前沿,“头顶盛锡福,身穿谦祥益,脚蹬新盛泰,手戴亨得利,看戏上中和,吃饭春和楼,有病宏仁堂”曾是老一代时尚青岛人的标准配置。民间有句俗语:百年中山路,一座城,一片海,一条路。

  如今的中山路早已辟为步行街,徜徉在这条具有百年历史的老街,我感受到了中西文化的高度融合,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贯通,历史与现实的无缝衔接。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青岛几代人难以磨灭的印迹,这里既有百余年历史的圣弥爱尔大教堂、德国水兵俱乐部,又有民族特色鲜明的摩天大楼和弥漫着人间烟火的里院民宅;当然,还有蜗居其间的日式小塔楼。

  令我感到意外而又惊喜的是,在接近栈桥的中山路南端,街道中心搭建了一座座凉棚,里面摆放着巨大的展板。不少游人正在驻足围观,我上前仔细看来,原来都是国家领导人与文学大师书写的文章。最醒目的是陈毅元帅撰写于1954年5月15日的《初游青岛》,有闻一多先生此生仅有的一篇即景抒情散文《青岛印象》,还有老舍先生充满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五月的青岛》。细细数来,还有康有为、梁实秋、沈从文、巴金、茅盾等数十位文学前辈。

  如此多的民族精英曾经荟萃青岛,为这座美丽的海滨之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百年老街不仅具有厚重的建筑标记,也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就像一道割不断的血脉,使城市的记忆有了纵深开阔的驰骋空间。

  中山路的南端,连接栈桥的北端,两者交汇处便是栈桥公园。这里繁花似锦,绿树成荫,游人如织,语笑喧阗。伫立于此,面临大海,背依闹市,仿佛是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的交汇点,又好似历史与现实的衔接处。

  我眼前便是闻名遐迩的栈桥,直直的、长长的,由岸边延伸至大海,终点为“个”字形,犹如像一条长龙横卧于碧海银波,又好似一枚利箭射入茫茫大海。栈桥,绝对是中山路这条百年老街的点睛之笔,它连接大海与街市,将青岛这座城市汇入世界洪流之中。

  到青岛,必打卡栈桥,它不仅是旅游观光点,更是历史教科书。栈桥,有着一百多年的沧桑历史,它既目睹了青岛的屈辱岁月,也见证了青岛的高光时刻。

  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总兵章高元带四营官兵驻扎青岛,为便于部队军需物资的运输,建了两座码头,其中一座就是现今的栈桥。栈桥长200米,宽10米,是当时惟一的一条海上“军火供给线”,也就是说,谁控制了栈桥,谁就控制了胶州湾。1897年,德军以演习为名,从栈桥所在的青岛湾登陆,武力占领了青岛,栈桥成为德军侵占青岛的见证。德军侵占青岛后,于1901年5月将原桥北端改为石基,水泥铺面,在南端钢制桥架上铺设木板,并建轻便铁轨,将桥身延长到350米,仍为军用码头。1904年大港第一码头建成后,栈桥逐渐失去它作为码头的历史使命,作为旅游景点向游人开放。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为了侵占大清国土,以武力赶走了德国后,在栈桥上举行阅兵式,以此证明其对青岛享有“充分主权”。1922年,青岛被中国北洋政府收回后,中国水兵在栈桥上举行阅兵,以彰显国威。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出巨资由德国信利洋行承包重建,桥身加长到440米。桥南端增建了箭头型的防浪堤,并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回澜阁。

  历经百年变迁,见证改朝换代。栈桥真正回到人民手中并发生沧桑巨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青岛从一个曾经的海边渔村,快速成长为一座举世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昔日的荒地滩涂化茧成蝶变为黄金宝地。栈桥作为青岛城市的名片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全面整修,两侧围以铁索护栏,增设12对相峙而立的欧式桥灯,铺设花岗岩石台阶。如今的栈桥既防风浪、防腐蚀、保持了原有的风韵,又与两侧护岸设施相匹配,增加了美观效果,使整个桥体焕发了青春。

  踏上栈桥,我竭力搜寻昔日的旧影,始终无法与眼前的景观重合,栈桥变得更加坚实、美观、雄伟了。循桥渐入,仿佛走进大海怀抱,天高海阔,碧涛翻卷,海鸥盘旋,人流潮涌。栈桥的尽头是一座两层飞檐八角“回澜阁”,阁顶覆以黄色琉璃瓦,极具民族风格,富丽堂皇。伫立阁旁,层层巨浪澎湃涌来,拍打堤坝,击起万千碎玉。进入阁内,是一座二层圆球形厅堂,中央有34级螺旋式阶梯,可回旋登上二楼。楼上四周为玻璃窗,雕图琢画,素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画”之说。

  流连往返于海滩,面对无边无际的大海和繁荣昌盛的城市,我感慨万千。回想今日由火车站出发,穿越中山路,抵达栈桥,仿佛走过百年历史。感觉眼前的栈桥又如同一艘整装待发的巨轮,正在驶向更加广阔的海洋!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大学生活

查看更多大学生活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